第八章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比喻不要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
此典出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人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長沙有個招賢法師,他的佛學修養非常高。每次講起經來,來聽的和尚和信佛的俗家人都不可勝數。有一天講經中講到:佛學修養有很高的境界,好像爬到一百尺高的竿子上麵,看得遠,看得全。這時有個聽眾問道:“百尺竿頭是不是學習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呢?”招賢法師隨口念了一首詩回答道:“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就是:你雖到了百尺竿頭,如果不再動了還不能算是真正高明。隻有繼續奮力向上,你的心胸才能包容十方世界。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比喻能夠傳授知識的老師多得很,能夠育人的老師就不多了。
此典出自晉代袁宏《漢紀·郭泰傳》:“經師易獲,人師難得。”
東漢末年,有個大學者名叫郭泰,他道德品質都十分高尚。一天,他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子正在給他打掃書房,那童子長得眉清目秀,而且舉止有禮。於是他就問那個童子說:“你叫什麼名字?幾時來的?”那童子彬彬有禮地答道:“我叫魏昭,是這兩天才由府上總管收下來的仆人,分派我給您做清潔工。”郭泰問:“你認識字、讀過書嗎?”魏昭說:“讀了一點。”於是郭泰拿起一本較容易的書考問他,覺得這孩子不但聰明,而且很有學問。郭泰說:“你有這麼好的素質,應該繼續學習啊,來這裏做仆人豈不是浪費青春嗎?”魏昭說:“我是專門投到你府上來的,因為我聽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以想到你身邊來,學習怎樣做人啊!”郭泰聽了,深深地被這孩子積極進取的行為感動,於是收魏昭做自己的學生,盡心竭力地教育培養他。魏昭後來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學者。
“經師”:教書的教師;“人師”:育人的老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形容培養人才是百年大計,極為重要。
此典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用之,唯王之門。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人叫管仲,名夷吾,字仲。他在齊桓公手下任相國,協助齊桓公富國強兵,統一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相傳他寫了《管子》一書,共二十四卷,八十六篇。”
《管子·權修》篇寫道:“希望當年有所收獲,就種穀物;希望十年有所收獲,就栽樹木;希望終身有所受益,就培養人才。因為播下種子,一年能夠收獲的是穀物;播下種子,十年能夠收獲的,是樹木;播下種子,百年才能收到效益的,是人才。如果我培養了人才,他就會像神靈一樣發揮作用,處理事情就像神明一般,這是君王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
朽木不可雕
“朽木不可雕”意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無法教育、不堪造就。
此典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wū)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宰予。一天,孔子給學生們講課,而宰予卻在大白天呼呼大睡。孔子非常生氣,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批評還有什麼用呢?”孔子又說:“以前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從宰予身上,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說明學業上的精深造詣是由於勤奮;做事成功是由於思考。在運用時,常將“業精於勤”和“行成於思”分開運用。
此典出自唐代韓愈《昌黎先生集·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因為極力勸阻唐憲宗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元和七年,韓愈再一次做國子博士。第二年,他寫了一篇對於進學問題進行辯析的文章《進學解》,假設國子先生(即韓愈自己)和學生的對話,說明進德修業的道理,並表達了自己遭貶斥不得重用的心情。
《進學解》的一開頭,韓愈寫道:學業由勤勉而精進,由嬉遊而荒廢;德行由思慮而成就,由因循而敗壞……所以,學業上最怕的是不精,而不怕主管長官看不清;德行上最怕的是不能成,而不怕主管長官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