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是恨
薇薇的父親吳波登是大地主兼稻穀掮客,同英國稻米壟斷企業有商業上的往來。薇薇年幼時,母親出家當了尼姑。她是跟著父親和姑媽長大的。哥哥郭奈烏和姐姐塔塔都已各自成家立業,17歲的薇薇在家幫助父親管理賬目。
英國布羅德兄弟公司在薇薇居住的城市開設稻穀收購中心,並派駐一名代辦。代辦的公寓就在薇薇家對過。主人到來之前,房子經過徹底翻修,換上講究的西洋設備,布置得文雅別致,連傭人、廚子和門房都穿得非常時髦。薇薇非常羨慕,天天猜想即將到來的洋人的模樣,夢想自己也能象洋人一樣,過舒適而體麵的生活。後來,聽說代辦不是洋人,薇薇未免有點失望,但對如此洋氣的緬甸同胞又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代辦終於到了,他叫吳梭漢,比薇薇大20歲,黑黑的皮膚,高高的個子,西裝革履,緬甸話講得不太流利。
在吳梭漢麵前,薇薇為自己家裏的老式家具和陳設感到難為情。她向往吳梭漢的家,認為那是另外一個天地。她開始選購新式家具,模仿吳梭漢家的擺設和西方生活方式。吳梭漢注意到這一切變化,感到由衷的高興。
郭東烏是吳梭漢的大學同學,參加過愛國學生運動,至今身穿上布緬服。他不滿意吳梭漢不關心學運,一味追求歐化生活。他正在經營嶽父的碾米廠,同吳梭漢代表的外資壟斷資本有矛盾,所以常在妹妹麵前嘲笑吳梭漢是“假洋鬼子”,反對妹妹同他結合。可是薇薇還是不顧一切地同吳梭漢結了婚。
吳梭漢慶幸自己得到了一位年輕美貌而又溫順的妻子。他是這麼一種人,認為自己占有的“小玩偶”應該聽任自己的擺布,至於“小玩偶”的心,他是不考慮的。薇薇甘心情願按照丈夫規定的日程生活,放棄緬甸風俗習慣。吳梭漢深怕經他改造過的“小玩偶”受外界影響,恢複原狀,因此,時常勸說妻子少同娘家的人來往。
吳梭漢最蔑視薇薇的母親。在他眼裏,一個拋棄家庭削發為尼的女人簡直是大逆不道。他對參加德欽黨從事反英活動的郭奈烏也很反感。緬甸石油工人罷工和學生罷課運動,促成全國反英總罷工。郭奈烏領導本市各界民眾舉行支援示威,被吳梭漢斥為“無聊”。吳梭漢還嫌薇薇的父親患肺結核會傳染,要薇薇少同父親接觸。孤獨的吳波登最後到外地大女兒處就醫。吳波登病危,吳梭漢仍不許薇薇去探望。薇薇接到父親病故的電報,悲痛欲絕,毅然去奔喪。
薇薇的姐夫也是吳梭漢的大學同學,可是他那麼和藹可親,深受薇薇娘家所有人的尊敬,而吳梭漢同她娘家人如此格格不入,薇薇感到非常羞愧。她覺得丈夫對她的“需求”超過他給她的“愛情”。她說:“我不恨他”,“我恨的是自己曾經愛過他”。於是,她隨母親去尼姑庵。
正當薇薇陷入思想危機之際,她發現自己已有身孕,並感到丈夫還是真心愛她的,又回到丈夫身邊。可是不久,她小產了。薇薇對死水般的生活是不滿意的,但她不願傷丈夫的心,隻好默默地忍受著。後來,她也患了肺病。吳梭漢還是很愛她,讓她得到最好的治療。按照西方醫學的要求,他們分開餐具和臥室,這又增加了薇薇精神上的痛苦。吳梭漢看不起緬甸醫藥,斷定除西醫外,“沒有一個緬醫會治肺病”,不讓緬醫為薇薇看病。
太平洋戰爭爆發,德欽黨領導的緬甸革命軍與日本人合作,趕走英國人。吳梭漢代表的英資公司倒閉,現款被沒收。吳梭漢衝著薇薇說:“大概是德欽奈烏的命令吧!”後來,覺悟的德欽黨人又醞釀著趕走日本鬼子。郭奈烏參與這一活動,被日本人逮捕。吳梭漢怕受牽連,不許薇薇去見哥哥一麵。薇薇痛心地對吳梭漢說:“你不可憐我……你也不愛我。”從此病情惡化,第3天拂曉,薇薇掙紮著起來去取藏在抽屜裏的日記本。小日記本記錄了她婚後“心靈的創傷”。可是她昏倒了。就在西醫給她打針的時候,她離開了人間。
莎莉娜
故事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女主人公莎莉娜本是一個珠寶巨賈的千金小姐,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正當如花似玉的年齡,有著美麗的前程。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新加坡。在一次轟炸中,她的家被炸,一家人除她之外無一幸存。轉眼間,莎莉娜由千金小姐變成舉目無親的孤女流露街頭,淪落風塵,當了妓女,過著非人的生活。一次,在酒家遇上一個酷似她昔日男友的海員阿卜杜爾,從此與他姘居。然而阿卜杜爾卻是專門玩弄女性的壞蛋,對莎莉娜百般淩辱。莎莉娜忍無可忍,聽從房東太太勸告,毅然離開新加坡到吉蘭丹謀生,但在日本法西斯統治下,那裏也不是樂土。莎莉娜在異鄉漂泊,仍然逃不脫等待她的厄運,最後還是返回她原來住的地方。
被拋棄的姑娘
道林格爾是包勒得家的長工,妻子木婭達格也在包勒得家洗衣做飯,眼下懷孕已九個月,也沒有人接替她的活。木婭達格已有一個兩歲的兒子,她深深發愁:怎麼養得活兩個孩子呢!包勒得的老婆德吉德沒生過孩子,想抱個養子來傳宗接代,聽說木婭達格要把第2個孩子送人,就跟她說定:“我們要抱個男孩,如果你生下的是女孩,就不要。”
木婭達格恰恰生了個女孩,取名策倫。德吉德堅決不要,可是包勒得還想要。他到占卦的那裏去問卜,占卦的掐算了半天,說這女孩命不好,不夭折長大了也是壞貨。這麼一來,誰也不敢抱養這孩子了,隻能靠父母自己疼愛她。道林格爾管女兒叫被拋棄的姑娘,決心把她撫養成人。
道林格爾受包勒得的騙,把兒子丹尚送進寺廟當小喇嘛。丹尚在寺廟裏受盡折磨,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而策倫長到8歲,成了德吉德的婢女,盛夏放牧小牛和小羊,寒冬看管牛犢和羊羔,盡管終年辛勞,卻依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她眼中經常噙滿辛酸的淚水。
1915年初冬,道林格爾替包勒得去地方官行交納14隻綿羊的稅。地方官乃阿是個贓官,硬說有一半羊不夠標準,拒絕收受。道林格爾故意跟他開個玩笑:用紙包了塊石頭塞給他,乃阿以為是賄賂的銀子,立即塞進衣袖,並收下了所謂不夠標準的羊。等乃阿回去打開紙包一看,原來是塊石頭,恨得咬牙切齒,決心要報複。正好這年接到征集數名士兵的命令,乃阿就把道林格爾派去了。
道林格爾入伍後,木婭達格生活更加艱難。一天,丹尚忽然從寺院裏回來了,他已經瘦成一把骨頭,肚子鼓脹,臉上沒有一絲血色。木婭達格以一頭牛和幾隻綿羊作為代價,請喇嘛念了3天經,以為兒子的病一定會好的,可是一個月後,兒子還是死了。
道林格爾有一個名叫道爾裏格的同鄉在服役中死了,消息傳到旗裏,誤傳成道林格爾死了。木婭達格悲痛欲絕。包勒得見道林格爾回不來了,也就不再理睬木婭達格,德吉德更不把她當人看待,甚至誣陷她偷東西。木婭達格受不了這些侮辱,決定帶了女兒回故鄉姐姐那裏去。結果千裏迢迢撲了個空,姐姐已搬走了,母女倆隻得到處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