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香山居士白居易
《唐詩三百首》“五律”卷裏有一首據說是諷刺詩,同時也可謂是寓言詩;當然,它原本就更是一首詠物詩——它就是大詩人白居易所賦寫的《草》。雖然其標題一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但其意義卻大致是一樣的。所謂“賦得”,是一種體式,“古原草”是題目,這比普通的《草》的涵義固然縮小多了;而“送別”則係由此所衍生出來的內容。
這首被編著者蘅塘退士稱為“詩以喻小人也”的詩,其實還蘊涵有一個極為有名的而且被後人作為典故廣泛使用著的故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自稱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他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後來又遷居到陝西韓城,最後定居在陝西下邽。據說白居易剛生下來才兩個月,①奶媽抱著他,並指著家裏的書讓他看,他雖然口不能言,但心裏卻早已認識“之”、“無”二字了。所以後來人們在謙遜地稱說自己所識別的東西不多抑或知識有限時,便往往會用上這典故,說是“略識之無”。稍微長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歡讀書,而且他的記憶力之好極為驚人,凡是他過目的書,就沒有不把它緊緊記在了腦子裏的。而他詩文裏所透露出來的非凡才華,便更是讓人吃驚不已了。
詩才已經不同凡響的白居易,在16歲那年便隻身來到了京城長安。他聞名去拜訪當時掌管編纂國史以及為朝廷起草文告詔令的著作郎顧況,以便請顧老前輩對自己的詩作進行親切指點。而蘇州人顧況卻是一個自視甚高、很少對他人有所推許的著名詩人,盡管他家門口車水馬龍,來拜訪和求教的人很多。那天傍晚,仆人就要掌燈開飯了;一個行色匆匆的小青年竟在此時此刻遞上了他自己的名刺,並在他詩稿的封麵署上“白居易”這三個工整的楷體字。
因頻繁接待來訪客人業已有些疲憊了的顧老詩人,一眼瞥見“白居易”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來:“嗬嗬,好大的口氣!要知道,京城長安現在米價高得很,平時就是想居住下來也挺不容易呀,更何況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說完,他趁家人還沒有把飯菜擺上桌來的當兒,便漫不經心地瀏覽起白居易呈給他的詩稿。一打開扉頁,裏頭第一首就是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的五律,其詩雲: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②
當他看到頷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眼睛驀然一亮,顧老詩人就再也不能移開目光了。可以想見,此時他固然已不敢再漫不經心了。他一手撚著他那把略已花白的胡須,一手緊握著詩稿,轉而細細地品味起來,並不時點了點頭。然後他又騰出了那隻輕捋胡子的手拍案叫絕道:“能寫出如此之好的詩句,要想在長安居住下來,又有何困難可言哉!老夫剛才的話,隻不過是開開玩笑的啊!”
這是顧老詩人欣賞白居易該詩中野草所蘊涵著的頑強生命力,縱然在曆經野火焚燒之後,但它一經那春風(請注意,此二字在古代詩文中是一個蘊涵極為豐富的詞彙)吹拂,它便又生機勃勃地綻出嫩芽,並開始生長和迅速繁衍起來了。作為一個人,難道就不應該像這株莽原上的野草一樣,在逆境中頑強鬥爭,以期倔強地生存下來嗎?而這,該是多麼需要精細觀察和深刻領悟呀!不用說,這正是作為詩人所必備的良好素質,所以顧老詩人不禁為眼前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了。
接下來,得到了老詩人顧況的大力讚揚和多方介紹,少年白居易的詩名頓時便傳遍了整個京城。但非常遺憾,由於白居易還沒能得到更為強有力的引薦,雖然在長安居住了三年,他卻並沒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於是隻得黯然離開了。直到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他才以高科考取進士,此後便踏上了仕途。再就是他的詩名不但在全國知名,到處流傳著他許多傑出的作品,而且他的詩名還傳到了雞林國,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可見,顧老詩人當年並沒有看錯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