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第七章

道聽而塗說

子曰:“道聽而塗①說,德之棄也。”

【注釋】

①塗:通“途”。

【譯文】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故事鏈接】

孔子曾經說過:“從道路上聽來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從道德作風來說是要不得的。”

戰國時期,艾子從楚國回到齊國。剛進都城,便遇到愛說空話的毛空。毛空極其神秘地告訴艾子,說有家人家的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

艾子不信,說:“不會有這樣的事吧!”

毛空說:“那可能是兩個鴨子。”

艾子搖搖頭:“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說:“那麼大概是三個鴨子生的。”艾子還是不信。

“那也可能是四個、八個、十個。”毛空就是不願意減少已說出的鴨蛋的數目,艾子當然無法相信。

過了一會兒,毛空又對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來,有三十丈長,十丈寬。”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說:“那麼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

毛空說:“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實在忍不住了,再也不願意聽毛空瞎吹了,便反問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還會從天上掉下來?是你親眼所見嗎?剛才你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現在你說的大肉又掉在什麼地方?”

毛空被問得答不出話來,隻好支支吾吾地說:“那都是在路上聽人家說的。”

艾子聽後,笑了。他轉身對站在身後的學生們說:“你們可不要像他那樣的‘道聽途說’啊!”

上麵這則故事出自明代屠本暖編著的笑話集《艾子外語》。這則笑話故事正好是對孔子所說的“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的注釋。

鄙夫不可與事君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

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侍奉君主嗎?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擔憂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倘若擔心失去,就會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故事鏈接】

西晉著名的大文學家陸機、陸雲,人稱其為“二陸”。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顒一起攻伐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穎率領軍隊駐紮在朝歌,任命平原內史陸機為前將軍、前鋒都督,統領中郎將王粹、冠軍將軍牽秀、中護軍石超等人的軍隊共二十餘萬,向南進軍,逼近洛陽。陸機本來在司馬穎門下當幕僚,這次一下位居眾將領之上,讓王粹等人心裏很不服氣。

十月初九,司馬乂與陸機在建春門展開激戰,最後陸機的軍隊慘敗。

當初,宦官孟玖備受大將軍司馬穎的寵愛,孟玖想讓他父親做邯鄲的縣令。左長史盧誌等人都不敢反對,隻有陸機的弟弟右司馬陸雲堅決不同意,說:“邯鄲的縣令,曆來都是由公府掾屬資格的人擔任的,怎麼能讓宦官的父親做呢?”孟玖因此十分嫉恨陸雲。

孟玖的弟弟孟超,是統領萬餘人的軍官,戰鬥還沒開始,就放縱他的部下到處搶掠。陸機拘捕了帶頭的人,孟超率領了一百多全副武裝的騎兵一直衝到陸機麾下,奪走犯人,回頭對陸機說:“狗奴才,你會做都督嗎?”陸機的司馬孫拯勸陸機殺掉他,陸機沒有聽從。

孟超向大家揚言說:“陸機想要叛變。”又寫信給孟玖,說陸機有叛變之心,所以軍隊不能迅速取勝。戰鬥開始後,孟超不聽陸機的指揮,自己輕率地領兵深入,結果全軍覆沒。

孟玖懷疑是陸機殺了孟超,就對司馬穎進讒言說:“陸機懷有二心,與長沙王勾結。”牽秀一向奉承孟玖,將軍王闡、郝昌、帳下督公師藩等人也都是由孟玖引薦而被任用的,這些人一起證實孟玖的話是真的。司馬穎大怒,派牽秀帶兵去逮捕陸機。

陸機聽說牽秀到了,就脫下軍服,戴著便帽,與牽秀相見。他又給司馬穎寫信辭別,然後歎著氣說:“故鄉華亭的鶴鳴聲,還能再聽到嗎?”於是牽秀就把陸機殺了。司馬穎又拘捕了陸雲、平東祭酒陸耽以及孫拯,把他們都關進監獄。

君子義以為上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

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認為義是最可崇尚的。君子隻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犯上作亂,百姓隻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做強盜。”

【故事鏈接】

東漢桓帝時期,有個叫荀巨伯的人,他重義在十裏八鄉是出了名的。有一天,他到遠處的郡城探望患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的賊兵攻打郡城,朋友勸巨伯說:“胡人來攻城,別人都跑了,我反正是活不久了,您趕快離開吧!”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望你,你卻叫我離開,損害道義以求活命,豈是我荀巨伯之所為?”不管他的朋友怎麼勸,巨伯就是不離開。

胡人到了,闖到巨伯朋友家,對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皆空,為什麼你敢獨自停留在此?”巨伯回答說:“我來探望朋友,朋友生病,我不忍心扔下他不管,自己去逃命。我寧願代朋友一死。”

胡人聽了後,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沒道義的人,卻侵入了有道義的國家!”於是,他們撤回了軍隊,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微子篇①第十八

殷有三仁

微子②去之,箕子③為之奴,比幹④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釋】

①微子篇記敘了某些曆史人物,如微子、箕子、比幹、柳下惠、伯夷、叔齊、虞仲、少連,周代的八士、周公、魯公,魯國的一些樂師的言行和遭遇以及孔子對其中某些人物的評價和讚揚。

②微子:名啟,紂王的同母兄,不過當他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還是帝乙的妾,後來才立為正妻,然後生了紂,所以帝乙死了以後,紂得到嗣立,而微子不能得立。

③箕子:商紂王的叔父,曾多次勸諫紂王,因不被采納而佯裝發狂避禍,被紂王囚禁。周武王滅商後將他釋放。

④比幹:紂王的叔父,屢次強諫,激怒紂王而被殺。

【譯文】

微子丟棄職位,箕子成為他的奴隸,比幹因勸諫而被殺死了。孔子說:“這是殷商王的三位仁人啊。”

【故事鏈接】

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後一個國君,是曆史上著名的暴君,生活荒淫,生性殘暴。紂王在國都附近的朝歌修建了離宮別館、鹿台,日夜和他的愛妃妲己以及一些寵臣們飲酒取樂。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紂王還特設了一種酷刑,叫“炮烙之刑”。

紂王的暴虐引起朝野的恐慌和憤怒。紂的叔父比幹、箕子和兄長微子啟,都是忠耿正直之人,見紂王倒行逆施,為政暴虐,都一再規勸紂王,但紂王根本聽不進去。

這時候,周武王聯合諸侯發兵伐紂,長驅直入,逼進商都。紂王不免吃驚,但他自以為強大無比,並不把武王的軍隊放在心上。比幹感到情況不妙,就勸紂王趕緊把兵力從東方戰場上調回京城,以阻擋武王的進攻。但紂王不聽,反覺得比幹傷了他的尊嚴,對比幹懷恨在心。為了使紂王進一步放鬆警惕,周武王使計把兵撤回到西方。這下紂王高興了,他誤以為武王的軍隊的確不堪一擊。可比幹卻更擔心了,他再次勸紂王不可掉以輕心。紂王聽了勃然大怒,反罵說:“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今日倒想看看。”隨即命令武士把比幹捆綁起來,開膛剖出心來。紂的親叔叔,商的大忠臣比幹,就這樣被殘酷地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