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1)

序言

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最新《語文課程標準》,統稱新課標,對中、小學語文教學指定了閱讀書目,對閱讀的數量、內容、質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語文素養,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可持續發展,對於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學素養具有極大的意義。

中、小學生是未來的主人,必須適應現代競爭激烈和交際廣泛的社會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維、修養等內在素質鑄造方麵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同時在語言表達、社會交往等才能方麵也必須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才能順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潮流。

現代中、小學生不能隻局限於校園和課本,應該廣開視野,廣長見識,廣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會,不斷增加豐富的現代社會知識和世界信息,有這樣的精神準備,才能迅速地成熟、長大,將來才可以自由地翱翔於世界的藍天。否則,我們將永遠是媽媽懷抱中的乖乖寶寶,將永遠是溫室裏麵的豆芽菜,那樣,我們將怎樣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呢?

世界文學名著是世界各國社會和生活的結晶,是高度藝術化的精神產品,是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具有永久的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學生了解世界和社會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觀摩社會的最佳捷徑,也是培養人文素質,養成優雅風度,形成高尚思想品格的好教材。這些世界文學名著,伴隨著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壯成長,具有廣泛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特別是帶著有趣的欣賞的心態閱讀這些美麗的世界名著,非常有利於培養青少年積極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思維和修養,有利於青少年了解世界各國的社會和生活,不斷提高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的才能,這樣就可以早日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本書按照語文新課標指定閱讀書目進行了精選,集中體現了語文新課標的精神。我們考慮到廣大中、小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而許多世界文學名著又是卷帙浩繁,不便於中、小學生閱讀,我們在參考和借鑒以前譯本許多優點和長處、忠實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高度濃縮,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華,並在每一作品前加入導讀部分,介紹作者生平、成書的時代背景,指明此書的特點及對世界的影響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深入淺出,使之盡量符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盡量適合少年兒童閱讀,這就便於廣大中、小學生輕鬆閱讀和理解吸收了。

我們知道,文字是用來表達思想的工具,同一種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文字表達方式,隻有高度文學素養的人,才能完整準確地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而要做到這一點,不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是做不到的。所以語文教學,不僅是多認字,會組詞,能造句,會寫文章,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從世界名著中得到熏陶,受到教益。要做到這些,光靠課本和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

這就是我們出版本書的初衷。本書選材嚴謹,取舍得當,對學生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對教師教學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非常適合廣大青少年閱讀和收藏。

導讀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原祖籍河南,後遷至浙江紹興,魯迅便生於此地。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彷徨》寫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孤獨”、“彷徨”,正如他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 ,荷戟獨彷徨。”這便是《彷徨》書名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彷徨》的藝術技巧“圓熟”——深廣的曆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如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