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天翻地覆:百萬雄師過大江
1949年1月1日的清晨,層層濃霧籠罩著六朝古都南京,整個城市陰氣沉沉,似乎還沒有從睡夢中醒來。突然一串串報童的叫賣聲,劃破了古城的寂靜。
“賣報!賣報!《中央報》,《大公報》!”
“元旦特大新聞,蔣總統發表新年文告!”
“國共即將和談,蔣總統打算引退!”
街上的行人紛紛掏出零錢,接過報紙,隻見各大報紙都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在這篇《新年文告》中,人們沒有新年伊始萬物複蘇的景象,而是感覺到蔣介石無可奈何的情緒:
政府衛國救民的誌職未能達成。而國家民族的危機更加嚴重。這是中正個人領導無方,措施失當,有負國民付托之重,實不勝慚惶悚栗,首先應當引咎自責的。
——蔣介石《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
同樣是1949年元旦,中國北方一個偏僻小山村的清晨,風和日麗,設在西柏坡的新華廣播電台,向全世界播放了毛澤東親筆起草的新年獻詞。他給這篇文章起了一個大氣磅礴的標題——《將革命進行到底》,毛澤東對勝利充滿信心的自豪,溢於言表:
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後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連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
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勝利。
一九四九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這個政府將是一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適當的代表人物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
——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
毛澤東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宣告將於1949年內渡江南進解放全中國,並以“農夫和蛇”的故事告誡全國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不要憐惜蛇一樣的惡人,“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
1949年,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命運之戰已進入尾聲,再讓世界震驚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一百多天中,爭鬥二十餘年的國共兩黨最終結局已近分曉。國民黨蔣介石失去的不僅僅是154萬精兵強將,更有曾讓他的半壁江山,而他的對手毛澤東,此時已坐鎮北平,謀劃這如何對國民黨政權的最後一擊。
淮海戰役結束的第十一天,也就是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乘坐“美玲號”專機,在南京上空盤旋了一周。坐在一旁的蔣經國發現,父親目光久久凝視著機翼下的長江和南京古城。一言不發的蔣介石當時想的是什麼呢?
在國民黨統帥的位置上坐了21年的蔣介石,清楚地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俯瞰南京了。隨後“美玲號”把他帶到了老家——浙江奉化溪口。
一年後蔣介石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我在當時不得不離開這我親自建立的首都和總理陵墓所在之地的時候,內心所不堪忍受的就是自感今後我死無所了。
蔣介石下野了,李宗仁由副總統變成了“代總統”。毛澤東發表新年獻詞後依然住在西柏坡,三大戰役的勝利,並沒有讓毛澤東放鬆下來,在他的心中謀劃著更為宏大的藍圖。鬥爭了20多年的毛澤東和蔣介石,現在都身居山中,但他們無暇欣賞眼前的青山綠水,而是把眼光不約而同的投向了中國的第一大河----長江。
長江,橫貫中國版圖的東西,曆來被兵家視為天塹。這條中國最大的河流,從湖口至入海口,寬達一千至上萬米,每年四月春雨之後進入汛期,降水增多,不僅水位猛漲,而且風大浪高。沿江廣闊地域河流湖泊較多,對大兵團作戰更為不利。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長江不止一次地記錄下征戰中的搏殺,東漢末年,曹操率領的83多萬大軍征戰赤壁,因不服水土,不習水戰,結果丟盔卸甲,所以三國鼎立;南北朝對峙近百年,皆因長江阻隔,江南朝廷的半壁江山得以保全。
當上了代總統的李宗仁,並沒有被扶正的喜悅,他發現自己從蔣介石手裏接過的是一個不可收拾的爛攤子,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談判維持殘局。在上任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22日,李宗仁就宣稱願和毛澤東進行和談,其目的是要阻止解放軍渡江。李宗仁所追求的最大戰略目標,就是通過談判求得停戰和解,保全長江以南省份,與中共以長江為界,在美國支持下坐穩半壁江山,並徹底取代蔣介石。毛澤東之所以同意談判,目的是想分化瓦解國民黨上層,以利於解放軍渡江南下。可對於李宗仁所設想的“劃江而治”,毛澤東絕對不能接受。
經曆了三大戰役後,1949年的蔣介石已沒有了三年前大舉進攻解放區的底氣,國民黨軍隊總兵力已經下降到204萬人,作戰部隊僅剩146萬人。解放軍兵力卻增加到了358萬人。大勢已去的蔣介石,就把長江作為他東山再起的唯一希望。1月25日,剛下野四天的蔣介石,就在奉化溪口召見眾將領,部署長江防守。
他將長江防線分為兩大區:江西湖口以西至武漢,由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指揮40個師共25萬人防守;湖口以東至上海的,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指揮75個師,45萬人防守。國民黨海軍100多艘艦艇日夜沿江巡遊,空軍4個大隊隨時待命。一時間,近百萬國民黨軍隊沿長江沿岸排起了一道由槍林彈雨組成的防線。再加上耀武揚威的空軍和海軍,此時的國民黨構築了一套陸海空立體防禦體係。
蔣介石和毛澤東打了20多年的交道,這讓他太了解自己的對手,因此比李宗仁要清醒的多。他深知毛澤東的性格,做事絕不會半途而廢,共產黨過江隻是時間早晚而已,於是他在溪口老家與眾將領密切聯係,布置江防,把軍隊牢牢控製在手中,最離奇的是,作為代總統的李宗仁,竟然連國民黨軍的江防部署都不知道,甚至連防守南京的江陰要塞的重炮,都被湯恩伯偷偷調走防守上海去了。既沒兵也沒錢,什麼事也做不成的李宗仁,還蒙在鼓裏。
蔣介石下台後,回到奉化溪口老家,其時他已62歲,雖不得已離開總統寶座,但仍擁有國民黨總裁的名號,憑其實力以及早已安排好的人事,仍可遙控一切,而令李代總統莫可奈何。蔣介石於下台之前的重要人事部署,包括1949年元旦任命陳誠為台灣省主席兼台灣警備總司令,元月18日任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隨後又任命朱紹良為福州綏靖公署主任、張群為重慶綏靖公署主任、餘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以及蔣經國為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這位行將解職的元首毫不客氣地把剩下的國民黨半壁江山,結結實實地置於自己親信的掌握之中。通過人事的布局,蔣雖是在野之身,仍然可以控製經濟、調動部隊、影響政治。事實上,蔣一回到溪口,溪口就成為國民黨的政治中樞,軍政要員紛至遝來,車水馬龍。家中設有七部電台,隨時發號施令,遙控一切。在南京的代總統李宗仁即使不願當傀儡,亦隻好無可奈何地被架空。從《李宗仁回憶錄》中可知,凡江防部署、新內閣的組織、處置要員如扣押浙江省主席陳儀等,都是溪口蔣介石的決定,南京的李宗仁無法做主。
毛澤東清楚地知道,無論是蔣介石的江南布防還是李宗仁的“和談”,都是企圖以長江為界,各治一方,在中國的曆史上再出現第二次南北朝的分裂局麵。這是毛澤東堅決反對的,為了子孫後代,中華民族必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