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電報談兵:風雲際會小山村(1 / 3)

第一章電報談兵:風雲際會小山村

坐落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稱布局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曆史博物館,也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麵積最大的博物館,更是一座係統展示中華民族文化曆史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國家博物館“複興之路”大型陳列的一千多件珍貴文物中,一台隻有鞋盒般大小的便攜式發報機,特別引人注目。

【發報機照片】

這台發報機被裝在一個木匣裏,發報機的儀表盤為白色,外麵的玻璃罩已有裂痕,頻率調節旋鈕也已鏽跡斑斑,正是這台看似普通的發報機,曾經在解放戰爭時期,一直伴隨著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機關。它見證過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轉戰陝北的溝溝壑壑,見證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硝煙戰火,更見證過新中國成立前夜,西柏坡的燈火未眠。它被人們讚譽為“功勳發報機”。

沿著“功勳發報機”在建國前夜的戰鬥足跡,讓我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回到那個偏遠的小山村——西柏坡。

西柏坡,原本是河北省平山縣一個隻有百十來戶人家的普通山村。

它地處平山縣中部,滹沱河北岸,石家莊以西90公裏,恰在平原與山區的交彙地帶,三麵環山,一麵臨水,河渠縱橫,綠樹成蔭,俯可瞰華北平原,仰可瞻太行峰巔。沿滹沱河河岸大道即可直入平原,向後則可以深入太行腹地,進能攻,退能守,交通便捷,利於機動。

西柏坡不但交通便利,物產豐富,而且人民群眾的基礎好。1931年,平山縣就建立了黨組織。抗日戰爭時期。由2300多名平山兒女組成的“平山團”被編入王震領導的359旅,被譽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古往今來,由同一地方的農民一次性組成整團建製,這在戰爭史上是一個奇跡。

上文所述的“功勳發報機”被收藏以前,最後工作和戰鬥的地方,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

然而,“功勳發報機”如何輾轉來到的西柏坡,這裏又演繹著怎樣的革命故事?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麵內戰爆發。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以胡宗南為首的25萬國民黨軍隊,從南、西、北三個方向進攻延安,企圖逼迫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和西北解放軍東渡黃河。當時西北解放軍隻有兩萬多人,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形勢非常危急。

中共中央為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分析了全國戰場的形勢,為了拖住國民黨軍隊的主力,緩解各個解放區的壓力,也為了激勵全國人民的鬥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領中央機關撤離延安,轉戰陝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彭真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向華北轉移,並於同年5月進駐西柏坡。

一九四七年5月4日,中央工委到達西柏坡。很快就發出了第一封電報:中央並葉、楊、華東局、邯鄲局、東北局:我們已於辰江抵平山與聶、肖、羅見麵。落款是朱、劉。

為了適應戰爭環境,進駐西柏坡後,中央工委對外稱“工校”,劉少奇稱胡校長(胡服),朱德稱朱校董。整個“工校”機關的各部門,圍繞西柏坡分散在附近的10多個村莊。西柏坡,整個風光秀美的小山村,此時便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政治軍事指揮中心之一。

中央工委到晉察冀要進行的是中央委托的工作。1947年6月14日,毛澤東對中央工委當前的任務作出明確批示:“就全局看,本月當為全麵反攻開始月份。你們在今後六個月內如能(一)將晉察冀軍事問題解決好;(二)將土地會議開好;(三)將財經辦事處建立起來,做好這三件事,就是很大成績。”

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土地問題之於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改革封建的土地製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是當時支持解放戰爭順利進行、打敗蔣介石的關鍵環節。劉少奇率中央工委到達西柏坡後開展的首要工作,即是從1947年7月至9月召開全國土地會議,製定、頒布實施《中國土地法大綱》,徹底解決土地問題。

對這次會議製定的《中國土地法大綱》,美國人韓丁在著述中感歎:新發布的《土地法大綱》在中國的作用,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作用。上海《密勒氏評論報》這樣評論:中共采取了兩種鬥爭方式,一是土改,二是軍事。決定最後勝負的在於前者不在後者。

多年後,敗退到台灣的蔣介石也曾心平氣和地告訴蔣經國:我錯就錯在當初沒有鼓動農民來幫我,毛澤東就是沾了農民的光。

國民黨軍“全麵進攻”、“重點進攻”解放區相繼失敗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為了能更直接地掌握全國戰況,也為了中央書記處成員能更及時地研究、決策新形勢下麵臨的許多重大問題,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商定,中央和軍委機關東移,前往西柏坡,同中央工委會合。

1948年3月21日,毛、周、任率領中央機關,從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出發,踏上了東移的征途,離開了他們生活、工作、戰鬥了13個春秋的陝北。他們行程2000多公裏,同年5月,終於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會合。從此,西柏坡就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最高統帥部。

【這一時期五大書記照片】

這一年毛澤東55歲、朱德62歲、劉少奇50歲、周恩來50歲、任弼時44歲,五大書記正處於精力充沛、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人生黃金期。

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由若幹個普通的北方農家小院組成,自東而西,依次是周恩來、任弼時、毛澤東、劉少奇的舊居,後院是朱德舊居,還有軍委作戰室和機關食堂。考慮到朱老總的年歲較大,為便於躲防敵人空襲,毛澤東特意把朱老總的住處安排在緊鄰防空洞的地方。

從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不到一年的短短時間,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運籌帷幄,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在西柏坡,召開了具有曆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還是在西柏坡,麵對即將到來的偉大轉折,毛澤東向全黨發出了“兩個務必”的諄諄告誡:“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曆史是如此垂青這個普通的小山村,作為中國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那麼,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如何與全國各解放區聯係?如何與前方指揮員溝通?那就是電報!這個小村莊永不消逝的電波印刻著曆史另一種輝煌記憶。

要想深入了解西柏坡的曆史,今天的西柏坡紀念館無疑是最好的去處。

西柏坡紀念館,依山勢而建,分上下兩層,革命文物有2000多件,其中一級品8類15件。在紀念館二層,有一條獨具特色的電報長廊,其兩側共刻有毛澤東起草的37封電報文稿。當時的通訊手段極不發達,指揮部與前方遠隔千山萬水,正是一封封電報,像條條紐帶緊緊連接著中共中央與前線部隊;正是一道道電波,像無形的畫筆,悄然勾勒著新中國的藍圖。

可以想見,滴滴嗒嗒的發報聲,急促又富有節奏,耳際之音,琵琶落雨,如箭在弦。

在未發明電報以前,人類長途通訊的主要方法有:驛送、信鴿、信狗、以及烽煙等。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人和美國人發明電報之後,電報迅速成為人類迅捷、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1931年1月,在第一次反“圍剿”戰鬥中,紅一方麵軍繳獲了張輝瓚的半部電台,隻能收而不能發。此後,毛澤東再三指示要特別注意完整繳獲敵軍的通訊器材。因此,紅軍使用的電台幾乎都是繳獲的。到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建立了相對成熟、相對完備的電報通訊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