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語音(一)(1 / 1)

怎樣區別發音易混的聲母

由於受方言的影響,很多同學zh、ch、sh和z、c、s不分。如“山溝”讀成(sān gōu),“曾經”讀成(chéng jīng),“聲音”讀成sēng yīn)。要改變這種現象,首先要掌握這兩組聲母發音的要領和特點。發zh、ch、sh時,舌尖要翹起,頂住或接近前硬齶。發z、c、s時,舌尖平伸,頂住下齒背。它們的區別有三點:一是舌尖伸出的角度不同,一個翹起,一個平伸。二是舌尖所在的位置不同,一個在前硬齶處,一個在下齒背。三是發音時的口形不同,一個雙唇微微突起,一個略扁平。區分這兩組聲母時,還可以結合形狀的比較來記憶。zh、ch、sh比z、c、s各多一把小椅子(h),這把“小椅子”就是翹舌的標誌。隻要看到z、c、s後麵有“h”,就把舌尖翹起,否則,就平伸。掌握這些要領,就能把它們準確地區分開。

“n”和“l”發音時舌尖的部位都是頂住上齶。發“n”時,氣流從鼻子出去。發“l”時,氣流從舌頭的兩邊出去。

怎樣區分發音易混的韻母

有些同學在使用漢語拚音時,常常把i—n—ng,ei—ie,iu—ui,ei—en,en—eng,in—ing等音混為一談,認為在發音時,它們的區別不大。實際上,它們雖都是韻母,但分為複韻母、前鼻韻母和後鼻韻母三種,區別還是很大的。如i、ei、ie、iu、ui都屬於複韻母,複韻母由兩個單韻母組合而成。發音時,口形要變化,由前一個元音向後一個元音滑動。而n、en、in都是前鼻韻母,擺前麵韻母的口形,舌尖由低到高,,抵到上齒背,氣流從鼻腔出,“n”就是前鼻韻母的標誌。ng、eng、ing都是後鼻韻母,發音時,擺前麵韻母的口形,舌根抬起,抵住軟齶,氣流從鼻腔出。“ng”是後鼻韻母的標誌。抓住這些特點,反複練習,你一定能夠準確地區別它們。

怎樣區分形狀易混的聲母

在讀和寫時,有些同學常把b—d、p—q搞混。區別它們的辦法一是要把每個字母的形狀特點記住,雖然它們都是由一豎和一個半圓組成,但半圓的位置和方向各不相同。b和d半圓都在下方,但一個在右,一個在左。p和q的半圓都在上方,也是一個在右,一個在左。根據這個特點,可以用兒歌記:左下d,右下b,左上q,右上p。

二是記住讀音和圖之間的聯係,如b的插圖中,l代表天線,是機體。q的插圖中l是線,c是氣球。p的插圖中,l是潑出去的水,是小朋友手中的盆。

“f”和“t”用兒歌就可形象區分:拐棍f,傘把t,主要看彎所在的位置就可以了。

怎樣區分形狀易混的韻母

ei—ie,iu—ui,o—ou,üe—ie,由於它們之間都有一或兩個字母相同,因而許多同學辨不清它們。其實,分清它們並不難,隻要想到它們都是複韻母,複韻母的發音特點是口形由第一個韻母向第二個韻母滑動就行了。按照這個規律,就能讀準它們;聽寫字母,運用字母注音時,隻要想到這個規律,也能做到準確無誤。隻是開始要耐心、細心地辨認,反複多練,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