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十一章 生活的主旋律(1 / 2)

“每個人的生活都滲透著美麗的音符,有動人的C,有悲傷的E;有高音的和弦,也有低調的伴奏。如果能夠用鋼琴調試的,那就是一首不錯的生活樂章……”

於筱茹的生活因為失去雁這樣一個好朋友後,變得單調了很多。以前,她們總是在一起互相談論生活中的憂愁和哀傷,享受共度人生的歡笑和快樂。現在隻剩下她一個人,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生活得更充實些。失去好友的她開始慢慢地尋找生活細處的樂趣,培養一些能一個人感受的哀傷。

因為雁的逝去,她對人生變得豁然了些。因為生命就一次,誰都應該對自己負責,誰都應該對自己,家人,朋友好一些。現在,於筱茹安排的休息時間是較自由的。可以讀書,每天回想一下當天的感受;可以看看電視,輕鬆一下整天的心情。

偶爾,可以教教兒子看書,做做益智遊戲,填補一下兩人間的代溝。兒子長得圓頭圓腦的,樣子很可愛,也很調皮。如大多數同齡男孩般,個性好鬥,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原因是於筱茹希望他像自己小時候一樣接受簡單自然的培養,不希望太早就給他雙肩套上過重的負擔。雖然接受過高層次教育,但是,在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上,她還是希望能給他自然的傳授和自由的教育。

於筱茹內心難忘的是純樸的小鎮親情,“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教育家的話始終在她的骨子格裏流淌。雖然現代化節奏裏包含了高度的思考,緣於一些想象中熱情的揮動,然後,獲得歡呼勝利的微笑之類的內容,但是,無法忘懷的還是女性的,女人的小資情調。還奢望能有本性的享受和悠閑。

她曾單純地以為吃酸菜魚頭和鄉間小道的閑庭信步同樣是人生的一道風景線,正如蕩漾在遠方的天空。一隻支撐的手高高地在前麵舉著,然後放開所有羈絆,趟開荊棘,追隨這隻手指引的方向,拚命地奔去,融入廣闊的世界裏,這也是人生的一個奇葩。

生活是緣於平實的土壤。

於筱茹的公婆都是本份的鄉下人。請到城裏後克服了很多的不適。一直學習城裏人做事和為人的方法。盡管有很多方麵的努力,有許多的內心不平衡,但是,還是沒有魅力完全地彌補這段差距。

“本性是先天形成,品行是後天養成。”

因為本身習慣了泥土和蔬菜的世界,所以,要提升到城裏人的本性反而本身對他們是很艱難的扭曲。於筱茹在和他們生活到三年後就徹底放棄了改正他們本性的這種想法。因為很多的原因,如說年輕的一代接觸城市的過程和高齡者接收的過程是很不一樣的。於筱茹接觸城市是從學生時代開始的,是從學習和認知他們開始的,父母則是從很現實的生活壓力開始接觸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接觸的也是一些基礎的方麵比如吃,喝,住和行。這些都僅僅是城市的基礎。不過,他們能做到很好,能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苟,一成不變,這可是需要恒心和愛來維持的。

關於吃的方麵,夫妻倆總是堅持一日三餐按時端上熱氣騰騰的飯菜,洋溢著家裏彬木板高級飯桌,鬧騰著沉靜的生氣。夫婦倆是做豆腐出身的,所以研究得最深的也是豆腐。早上,夫喜歡喝濃漿,婦喜歡喝白米粥,配上幾道新鮮的小菜,就成為一道別致的中式早茶。偶爾,婦心情好的時候,小菜的種類會翻翻新,比如拿手的炒花生,蒜泥拌黃瓜,雪菜豆芽等會相繼出現在飯桌上。

男的心情好的時候,會出去街上小攤買油條,大餅,菜包等。中午的時候,家裏人少,所以不太花心思準備。一般是前一天的剩飯菜熱熱,糊糊口。晚餐因為於筱茹和老公是回來吃的,所以,夫妻倆都會花心思準備一點拿手的飯菜。如江浙的魚肉,紅燒肉,黴菜扣肉等可口菜肴和素雞,大餛飩,麥芽鬆餅之類的風味小吃。婦拿手的是醬油和白糖為主的江浙料理,如烤麩,黃花菜,金針菇類本幫菜,還有很具代表性的王牌料理:清蒸大黃魚。好吃不好吃於筱茹是無法評論的,但是,父母的心意是很溫情脈脈地滲入心底。

冬天的時候,家裏會吃到燉得很熟的紅燒肘子肉,冬瓜鹹肉湯之類的,讓人感覺到暖暖的氣息。溫馨的味道是由西餐的料理來調節的。比如焦糖布丁,雜糧麵包,芝士蛋糕,烤三明治和煮紅酒等。還有音樂,舞蹈的伴奏樂。剛開始的時候,婆婆不是很習慣,所以,很拒絕西餐的迷惑。然後,於筱茹想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紅薯和芝士奶酪的配對,一種很特別的味道,是朋友從國外引進的一種先進吃法。它是西餐和中餐廉價而美味的結合。婆婆較能夠接受這種創新,否則就一定又要抱怨吃後肚子不適應了。

另外兩道點心如香酥蘿卜餅和牛肉素腸也是香甜好吃的。香酥蘿卜餅是一份有名的台灣小吃。它是用細細的蘿卜絲和著肉糜作餡放進圓圓的凹陷的餅胚,揉圓成形後,放入油鍋內煎炸至黃色為止。熱的時候進食香味很足,最好配上羅宋湯。可以享受廉價低級生活中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