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培養小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

培養小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問題,是小學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這個問題都很重視。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關於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研究,他們主張應該從小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在教學大綱中也特別強調學生獨立思考,重視培養學生發現、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近20年來,對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極為重視,他們從幼兒教育就開始應用“發現法”來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我國早在11934年,老區蘇維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員會所製訂的《小學課程教學大綱》中,就提出了發展兒童自動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教學原則。近年來,我國對培養少年兒童的創造能力也愈來愈重視。朱鎔基總理最近指出:“教育和科技事業要走改革創新之路,全麵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專家,從各個不同的方麵探索培養少年兒童創造性學習能力的途徑和有效的方法。如何學習和借鑒這些經驗和方法,並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進行這方麵的探索與研究,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是時代陚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進行教學改革,開創小學教育工作新局麵的一個重要課題。

下麵就培養小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問題,結合本人多年數學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什麼是創造性學習

什麼是創造性學習?小學生的創造性學習,並非都要像科學家、發明家那樣,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有什麼驚人的發現,有什麼偉大的發明。科學上的發現、發明與創造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初入學的兒童,知識麵很窄,實踐經驗也很少,要他們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就更加不易。因此有的人就認為,小學生在校學習隻是接受前人的知識,學習活動的過程就是接受、掌握知識的過程,根本談不上什麼創新。這種認識貌似有理,其實則不然。小學生固然不能像大科學家、大發明家那樣,創造出驚人的奇跡來,但每一個小學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潛在的創造能力。隻是有的學生創造能力可能稍高些,有的學生創造能力可能稍低些;有的學生可能在這方麵表現突出些,有的學生可能在那方麵表現突出些。一點創造性潛在因素也沒有的學生是不存在的。關於創造性,美國的梅斯基認為:創造性,是思維活動的方式,是製作具有獨創性的受到自己或別人讚賞的東西的方法。這就是說,解決一個問題的新方法,生產一項新產品;例如一首詩,一支歌,一架新機器一都是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教學活動經驗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大體上可分成兩大類:一類學生是死守書本,迷信老師,死記硬背。書上怎麼說,他就怎麼背;老師怎樣講,他就怎樣做。這些學生隻會人雲亦雲,機械記憶,不會理解變通,靈活運用。這類學生的學習當然談不上有什麼創造性了。這類學生不能進行創造性地學習,有多種原因,隻是由於我們教學體製等原因,使這種潛在的創造力沒有被發掘出來而已。另一類學生不是這樣,他們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老師,不死記硬背。書上說的、老師講的,他們都要用腦子好好想一想,力求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學習中,他們不守舊,敢於除舊,勇於創新。對所學的知識善於獨立思考,樂於生疑提問。如在數學學習中,對各種習題特別是一些思維過程較為複雜,有多種解法的習題,他們不滿足於隻會一種解法,往往要想出幾種解法,並通過分析、比較,選擇最佳解法。所以對有關的數學知識,他們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類學生的學習難道不帶有創造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