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武二聖與廟會(1 / 3)

第一章文武二聖與廟會

聖人崇拜是民間崇拜中最貼近曆史生活真實的崇拜形式。對於文武二聖——孔子與關公,由於其人在世時表現了大德、大智、大勇,其文治武功大利於民,而為世人景仰,被人們推崇至神位,賦予一定的神性。人們通過廟會活動中的祭祀製度、方式和手段,表達了民眾對文武二聖的崇拜,以及對為國為民建功立業者的感戴。

1.尼山夫子洞廟會

在山東曲阜、鄒縣、泗水交界地有一處尼山鄉,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地稱之為“小年”,是日,即舉辦尼山夫子洞廟會。夫子洞廟會原叫坤靈洞廟會,又稱為聖廟會、夫子洞會。其間商販攤位雲集,廟前空地搭台唱大戲,四方到此逛廟者達二三萬之眾,熱鬧之極。

尼山夫子洞,其名稱來源因該處為孔子的誕生地。據《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

孔氏是史前傳說中五帝之首少昊的後裔,少昊的第四十一代嫡長孫孔父嘉,做過宋國的大司馬,“孔父”是他的字,從此其後世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孔父嘉的第四代,即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為逃避宋國內亂,遷到魯國定居。孔子的父親叫孔紇,又名叔梁紇,是魯國的陬邑大夫。陬邑在曲阜城南,尼山西麵,離尼山不過三五裏遠。陬邑大夫就是鄉邑大夫,是個很小的武官。但叔梁紇卻長得身高九尺,力大無窮,武藝高強,曾為魯國立過多次戰功,是赫赫有名的武士。他娶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孩;妾生一男孩,叫孟皮,瘸腿。按當時的習俗,女子不能繼嗣,有殘疾的兒子不便祭祖。已年過六十的叔梁紇,一心想再生個兒子繼承祖業,將來也好有個燒紙上墳的。他聽說顏家有三個女兒尚未出嫁,便親自登門求婚。顏父認為叔梁紇雖然年齡大了,但其先世係商湯後裔、宋國貴族,且長得高大,武力絕倫,是一門很好的親事。顏父征求三個女兒的意見。其實,顏父的用意是想讓三十多歲的大女兒嫁給叔梁紇。可是大女兒、二女兒都不答話。顏父見女兒們不答話,心裏著急,滿屋子轉圈子。小女兒顏徵在是個孝順孩子,年方十六,識字解文,有才華。她擔心父親急出病來,也怕父親在叔梁紇麵前丟麵子,所以表示願意聽從父命。於是,顏徵在就嫁給了叔梁紇。

俗話說:想什麼沒有什麼,盼什麼不來什麼。顏徵在嫁到孔家一晃三年了,雖然老夫少妻倒也恩恩愛愛,可是一直沒有孩子。這是叔梁紇的一塊大心病,因而整天愁眉不展,唉聲歎氣。顏徵在倒也乖巧,有一天對叔梁紇說:“聽人說尼山神很靈驗,去求子的人不少,咱們也去求求尼山神吧。”叔梁紇二話沒說,就陪著顏徵在到尼山去祈禱,盼望生個兒子。尼山不遠,去著方便,回來也快。當顏徵在走進家門時,發現院子裏有個麒麟,從嘴裏吐出一塊玉帛來,上麵寫著:“天上的星宿下凡,將來要振興周朝。”同時有個聲音在半空裏傳來:“天生聖人,天降音樂。”那麒麟、這聲音瞬間而逝。顏徵在懵懵懂懂的,既不能不信,也不敢全信。可說來也怪,就是從這天起,顏徵在懷孕了。

顏徵在盼望生個兒子,從懷孕起沒少到尼山祈禱。可是,懷孕都十個多月了,孩子還不出世,顏徵在心裏既擔心害怕又著急。這天趁著天氣好,顏徵在又獨自一人到尼山來祈禱。她挺著大肚子,爬山走路自然艱難吃力。走著走著,顏徵在突然感到肚子一陣陣的疼痛難忍,莫非孩子要出生不成?顏徵在又高興又緊張,便依靠著一棵柏樹坐了下來。與此同時,天上傳來了美妙的音樂聲,五個仙翁踏雲而來。顏徵在忽然覺得渾身溫暖舒服,疼痛消失了,不禁迷迷糊糊地合上了眼睛。當她再一次睜開眼睛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個山洞裏,有兩條金翅金鱗的龍上下翻騰。顏徵在看著看著,孩子呱呱落地了,這便是孔子。這個山洞後來被稱為“夫子洞”,又叫“坤靈洞”。洞名“坤靈”,是因為孔子出生後由一隻母虎哺育,坤有雌義,虎為神靈,故名。

孩子出生了,顏徵在喜在心裏樂在了臉上,忙不迭地去看孩子,卻不禁大吃一驚。這孩子相貌醜陋,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麵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眼、耳、鼻均為雙露,故曰七露)。顏徵在以為自己生了個怪物,哪敢往家裏抱呀,便棄在山洞裏了。顏徵在獨自往回走,盼兒十月到頭來卻生了個怪物,那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別提是什麼滋味了。她一邊走,一邊傷心地流淚,走著走著,突然停了下來,不禁在心裏念叨起來:他再醜也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啊!再醜那也是一條生命啊!自己怎麼能忍心把他扔了呢?!顏徵在突然醒悟過來,急忙往山洞走去。當她走進山洞時卻被洞內的情景驚呆了。一隻老虎正在給她兒子喂奶;因山洞裏悶熱異常,有一隻老鷹正用翅膀為她兒子打扇。所以,至今曲阜還流傳著“鳳生虎養鷹打扇”之說。

顏徵在看在眼裏,樂在心上,不用說也知道兒子的來頭不小。她抱起兒子風風火火地往家趕去。當她走到一塊長滿了山棗樹的坡地時,擔心山棗樹的針刺紮著孩子,就對山棗樹說:“山棗樹呀,你就把刺往下長吧,別紮了我的兒子!”話音剛落,那山棗樹上的刺兒都齊刷刷地倒下去。這坡地後來被稱為“顏母坡”,至今顏母坡的山棗樹的刺兒還是往下長的,根本不紮人。

顏徵在走下“顏母坡”,來到山腳下的村莊,已是又累又乏,大汗淋漓,口幹舌燥,氣喘籲籲。說來也巧,村頭路旁正好有一眼水井,井旁有棵大樹,樹下特別涼爽,顏徵在想在此休息片刻。她把孩子輕輕放在井台邊,想喝口水,卻既沒有打水的器物,伸手又夠不著水。顏徵在圍著井轉了一圈,雙手按在井沿上,輕輕歎惜道:“井啊,要能把你扳倒,讓水流出來該多好啊!”哪知話音剛落,就聽得地下發出一陣吱吱嘎嘎的響聲,隨後那口井竟順著她手按的方向慢慢傾斜起來,一直斜到井水慢慢地流出來。顏徵在既覺得神奇又高興萬分,喝一口井水,覺得出奇的甘甜。她喝完水,又洗了洗手和臉,感到全身清爽,疲勞一掃而光,這才重又抱起兒子興高采烈地回家去。這口井就叫“扳倒井”,至今仍在。扳倒井後又稱“魯源”,意即魯國之源,泉水流成一條河,名為“智源溪”,意為孔子出生之地是智慧之源。

以上講述了有關孔子出生及夫子洞的種種傳說軼聞,這些遺跡典故使尼山夫子洞廟會更增加了一層神秘色彩,人們為了能得到聖人的智慧之光,所以每逢廟會期間到此逛廟會的四方人流不斷。

尼山夫子洞廟會始於清初,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頭會,廟會為期三天,廟會初會場設在夫子洞及夫子廟(孔廟)門前,期間出售各種雜貨的攤販雲集,其中不少經營山東當地特色的小吃、飲食、玩具攤點,尤其是玩具攤上的泥娃娃更是搶手貨,年輕的媳婦們抱一個泥娃娃回家乞求得生貴子,而姑娘們抱一個泥娃娃祈盼找到如意郎君,還有不少兒童學子買個泥娃娃以求長大成人借聖人智慧靈光,增長學識獲得功名。在廟會會期,開放孔子廟,人們湧進廟內,燒香磕頭,懷著不同的心願,對聖人景仰崇拜。同時,在廟外的空地上還搭台演出大戲。

每逢尼山夫子洞廟會期間,孔氏家族所屬的六十大戶都派人來此趕會。孔子七十六代孫孔令貽及七十七代孫孔德成均多次前去參加廟會、祭拜。趕會的人們不但有山東本地的,同時全國各地如河南、河北等均有人來到尼山夫子洞廟會趕會的。

2.曲阜孔聖“林門會”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去世,葬於泗水之畔,他的三千弟子在老師的墓旁環植四方奇樹,形成了一片常青的樹林,這便是最初的孔林。《史記》記載:“弟子及魯人往從塚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裏。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塚。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塚。”孔子林前從此有了村落,有了祭祀活動。

自曲阜城北門到孔林大門,有一條約1500米的大道,稱為孔林神道。道兩旁蒼鬆翠柏,森茂蔥鬱,如虯如龍。神道中部有一座文津橋,平地突起,不太高,橋下亦無水,取人們前去謁林可獲得文章道德之意。傳說在過去,隻有皇帝駕臨才能走神道。

神道是便於死者(應指孔子)靈魂從林中享殿到孔廟堂殿中接受祭祀典禮用的。因此,孔林神道的全稱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

神道正中,巍然屹立著一座古樸端莊的石坊,叫“萬古長春坊”,意寓著孔子思想萬代不衰,如鬆柏長青。這是一座五楹精雕石坊,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為巡按禦史連標、巡撫鄭汝璧主持修建。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

整座石坊氣勢宏偉,造型優美,六柱五間五樓,廡殿頂。坊頂之上雕瓦壟和脊獸(似宮殿,規製高),下置坐鬥。明間石刻坐鬥六朵,兩次間三朵,兩梢間各兩朵。明間額坊上刻“萬古長春”四個楷書大字。明間枋額兩側二龍戲珠,次間雕雙鳳,梢間雕行龍。石坊立柱為方形抹楞,中二柱浮雕雲龍。另有盤龍、飛鳳、麒麟、駿馬、斑鹿、團花、祥雲等裝飾。石坊立於基台之上,石階三級。柱子前後各以抱鼓石相夾,抱鼓石上各立蹲踞小獅子一隻,形態各異。整座石坊長22.71米,寬7.96米。此坊是曲阜現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

萬古長春坊的南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形製完全相同的碑亭。亭為方形,重簷歇山綠瓦頂,每麵三間,東西北三麵圍以欄杆,次間均填以實牆。施一鬥二升麻葉鬥拱。明間三攢,次間一攢,雲龍彩繪,平板枋寬於額枋,四角柱略有升起。各有鴟吻、神獸五尊。亭為方形,長、寬各9.6米。亭南向,頂部藻井繪四仙鶴。

兩座碑亭內各立一塊大石碑。東為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巡按禦史連標、巡撫鄭汝璧所立,正中書“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十個大字,碑額篆刻“大明”二字,左上方刻“欽差巡撫山東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僉都禦史鄭汝璧、巡按山東監察禦史連標敬立”,下署“萬曆二十二年冬十一月長至日、曲阜世職知縣孔貞教立石”。此碑因字大碑宏,為孔林神道的標誌。西亭內的石碑為次年連標、鄭汝璧二人立的“闕裏重修林廟碑”,記載了修葺林廟一次即花費黃金兩萬兩。兩塊石碑碑頭均有精雕的花紋,碑下有形態生動的龜趺。

孔子林墓的祭祀,定為每年兩次,春天在清明節,秋天在農曆十月一日。祭祀的儀式也越來越隆重,前來觀瞻的人也越來越多。到孔林上墳的孔氏後裔,除當地族人以外,還有許多人從全國各地遠道而來。遠道來的人不能當天往返,於是旅店、飯鋪、茶水攤、香燭攤、水果攤也應運而生,再後來說書唱戲的藝人也紛紛前來趕趁,便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林門會。

林門會,顧名思義,就是在孔林門前形成的貿易集市,又稱林門古會。相傳林門會早年的規模並不大,隻是為了配合孔氏後裔祭祖上墳設有賣香、紙、燭、錁的小攤和飯棚、茶棚等;後來開始有人在會上出售土產、百貨;再後來又有了賣鋤、鐮、鍁、钁、木叉、笤帚、簸箕等。趕會的多是農民,靠他們形成了林門會的規模。林門會一年兩次,各為三天,春以清明節為正會,秋以十月初一為正會。方圓幾百裏的農民、商人、藝人等,肩挑背馱、手推車載,紛紛前來趕會。趕會的人一般在十萬以上,多時可達二三十萬。林門會場設在孔林門到曲阜城北門的神道和神道側邊的大片土地上。為適應古會的需要,根據當地兩年三作的農事習慣,神道兩側輪流留出空地,一年在東,一年在西。這樣,一到會期就有神道和與神道平行的兩三條“街市”。

林門會上貨物齊全,從貴重的金剛鑽到笨重的石碌碡,無所不有。分農產品市場、藥材市、木貨市、鐵貨市、玩具市、銀器市、布市、梳篦市、廣貨市、文具市,還有城門附近的豬市、羊市、魚市、菜市,等等。賣食品的,從會頭排到會尾,一棚挨一棚,一桌挨一桌,各種各樣的名吃,應有盡有。娛樂場在會場的邊沿地帶,有打漁鼓的、砸揚琴的、玩玩意兒的、拉洋片的、打彩的、套圈兒的、說書唱戲的,等等。

有一句戲語說:“林門會上就是沒有賣金糞叉子的。”不盡其然,我們說來說去,數來數去,就是沒有牲口市,沒有賣騾馬的。為什麼呢?孔林是什麼地方,那是聖人安息之地,“上不落烏鴉,下不招蛇”,就連那津浦鐵路都得繞著走,那是怕壞了孔林“聖脈”。所以如果弄個騾馬市場在孔林門前,那騾馬一叫喚,不也會驚動聖人嗎?破壞了“聖脈”那可了不得!所以,林門會曆來禁止騾馬上市,以此表示對孔子的尊敬。

另外,“林門會”還有一段“扁擔開花,魚打鼓”的故事呢。

曲阜有句俗語:聖公府發喪沒日期。尤其是曆代衍聖公或其夫人的喪事,更是延宕時日,漫無期限。其實,說是沒日期,還是有日期的,但要等到“扁擔開花,魚打鼓”時才發喪。扁擔怎麼會開花?魚又怎麼會打鼓呢?據說,不知是哪一個朝代,老衍聖公歿了,把靈柩停在靈棚裏。天文生擇的不是什麼好日子,而是叫靜等著看時辰,看到扁擔開花、魚打鼓,那時辰才行。要不,這喪就不能發。什麼時候才能扁擔開花、魚打鼓呢?孔府派出許多人到處去訪聽這個時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過了多少日子。

這一年,清明節又有林門會,長長的神道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孔林的大林門前,也是熙熙攘攘。林門會上有花市。曲阜許多人家會做花,紙的、絹的、絨的,人戴的,瓶插的,都有,這一天都拿到花市上趕會。大莊有個做花的人,把花插在扁擔上,由城西挑到孔林大門口外麵吆喝著。林門旁有一麵小石鼓,有個老漢在那裏賣魚,魚是從泗河裏打上來的活蹦亂跳的鮮魚。稱秤時,有條魚從秤盤上蹦了起來,正巧掉在小石鼓上,魚尾巴朝上一扇一扇,“啪啪”地打著石鼓。這事兒被孔府的傭人看到了,心頭靈機一動:“哈!這不是扁擔開花,魚打鼓麼?”於是,跑回孔府報告:“時辰到了!”

見了這番景兒,孔府在靈棚裏放了多日的靈柩,才得以發送。孔府裏辦事,就圖得這個“巧”字!

3.山東祭孔廟會

最早的祭孔,是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去世以後,魯國國君魯哀公親自作文祭祀,把孔子居住的三間茅屋改成廟堂,將孔子周遊列國時乘坐的車,生前穿的衣冠,用過的琴、書,放在廟堂裏,年年祭祀。弟子們每到秋天孔子生辰的時候,來到老師墓前演習禮儀、比賽射箭來祭祀老師。此時的祭孔僅僅是為了懷念孔子,表達他們對孔子的尊敬和讚揚。自從漢高祖來曲阜用豬、羊、牛“三牲”太牢祀孔子,又封孔子第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至民國期間,祭孔已不再是僅僅懷念孔子,而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把祭孔作為教化民心、穩定社會的一項治理國家的政治需要:“尚資神化,祚我皇元”“永資聖化,翊我皇猷”和“闡我皇風,四海永清”,以孔子的教化來輔佐帝王的國政,立千秋不敗功業,並傳之永遠。正因為如此,隨著孔子地位和封號的不斷提高,祭孔的排場也就越來越大,次數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廣。

最初的祭孔是每年秋天一次,後來增加到春秋兩次,稱春秋丁祭。東晉明帝太寧三年(325),詔孔子第二十三代孫孔嶷四時祀事孔子,稱四大丁祭(每年春、夏、秋、冬的丁日)。此外還有四仲丁(大丁後的第十天),八小祭(清明、端陽、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每月初一、十五有祭拜,一年二十四節氣還有二十四祭,大大小小加起來每年有五十多次。其中最隆重的祭祀是四大丁祭和孔子誕辰祭。四大丁祭是由衍聖公或衍聖公委派的族長主持祭祀的家祭,又以秋祭為主。孔子誕辰祭,有家祭,也有國祭,國祭是國家政府派官員代表皇帝或國家而對孔子所行的釋奠禮。誕辰祭以國祭為主。如果一天碰到幾種祭祀,也不能相互代替。

最早的受祭者隻有孔子,“太牢”祭孔也不過“三牲”。後來逐漸增加了“四配”“十二哲”,以及東西兩廡一百五十六位“先賢先儒”,還有孔子夫人亓官氏,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徵在等等;其祭品也增加到三十多種,有牛2頭、豬26頭、羊31隻、鹿5隻,還有稻、粱、芹、韭、筍、菁、桃、杏、栗子、棗、魚、菱、芡、酒等等。孔子像前擺一豬、一牛、一羊,為太牢;“四配”像前擺一豬、一羊,為少牢;其他人神位前或一人一豬、一羊,或兩人一豬、一羊,或三五人一豬、一羊不等,其他祭品也是如此。

最初參加祭祀的人員是孔氏直係子孫和弟子,後來逐漸地擴大,孔府內便有了一整套祭孔組織,司樂廳掌管祭禮的樂章、八佾舞,保存樂器舞具以及培訓樂舞生。大祭由衍聖公主祭,孔府還有祭祀官員,分獻、監祭、典儀等103人;鳴讚、相禮等禮生80人;彈琴、吹簫、敲鼓、打旗、跳舞等樂舞生120人(多時184人);每次大祭除上述人員參加,還有執事人員、“四氏學”(孔、孟、顏、曾“四氏師範學堂”)師生、族人、來賓等千餘人。

大祭的前五天要掛牌、傳單、造冊、填榜、填祝版、進香、進帛;前三天要張榜、奉祝、戒誓、沐浴、齋宿;前兩天要觀禮、聽樂;前一天要迎犧牲、迎粢盛、習儀、省牲、給燭、陳設、視膳、驗祭、點榜。

祭祀是在午夜子時開始,翌日拂曉結束。“大成殿釋典禮”的主要儀程分為:將祭、迎神、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撤饌禮、送神等部分。

將祭:

將祭即儀程開始前的準備事宜。陰陽官報時辰到,懸掛在大成門左側鼓樓的晉鼓擂360響,“咚,咚……”震天動地,以示警戒(一說表示一年365天)。鼓聲在此表示“金聲”,指開始,寓意孔子思想的孕育生成。

與此同時,正獻官、分獻官等出齋宿所,依次前行入詩禮堂,更換祭服。衍聖公的祭服為絳紫色,繡團花,喇叭形寬大的袖口,下身為類似裙子的“裳”。然後按爵位高低依次排列,一一簽訖,卑者在前尊者在後,出詩禮堂,入廟。由金聲門到杏壇前分東西序立。正獻官及以下諸官立大成門內,司香、捧帛者在正獻官北侍立。鳴讚生立大成殿陛之上,執事員、禮樂生著公服立於階下。

鳴讚唱:啟戶行掃除。

禮生將大成殿、兩廡、閣、堂、門坊等一百多處大門“嘩”的一聲同時打開,執事生持拂掃除,庭燎、門戶吊燈全部點燃。這是便於眾神通過,回歸各自的神位。

鳴讚唱:樂舞生就位,執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分獻官、正獻官就位。

由引讚引正獻官於杏壇前正中拜位,其他人等各自就位。

迎神:

鳴讚唱:瘞毛血。

瘞,埋也。各壇執事生進壇所跪,一叩頭起,取毛血碟高捧出右門,瘞毛血於燎所。就是把宰殺的豬牛羊的血埋掉,實際上就是祭地。

鳴讚唱:迎神。

起樂,無舞。樂奏《宣平》之章。

由祝官執手爐引太祝生、太史生至杏壇前,祝官唱:“求神!”正獻官率眾俱跪。又唱:“燔燎!”太史生舉柴,太祝舉火,焚蕭艾香草,求神於陽,再求神於陰。祝官唱:“神降!”正獻官率眾再跪,迎於道左。太祝、太史至神輿前致辭。執事生捧神主入殿,安於神位。

鳴讚唱:三跪九叩頭。

正獻官率眾官三跪九叩。起立。

初獻禮:

鳴讚唱:奠帛行初獻禮。

起樂,起舞。樂奏《昭平》之章。

引讚引正獻官至盥洗所洗手、衝洗爵。司帛者捧帛,司香者捧香,司祝者捧祝,司爵者捧爵,各詣神位前。引正獻官從東階升台入殿。上香,獻帛,獻爵。自跪一叩頭起立。然後由分獻官向“四配”“十二哲”等行分獻禮。再由太祝生讀祝。

鳴讚唱:一跪三叩頭。

正獻官率眾官三叩頭。引讚引正獻官等出殿左門,西階下,繞行過杏壇複拜位。

祭祀中正獻官要多次洗手,因為族規第一條就是:祭祀“必豐、必潔、必誠、必敬”,清帝也下過這樣的聖旨:“孔廟孔林總要留心祭祀潔淨……”如稍有不潔就會認為是對祖先的不孝。

亞獻禮:

亞獻禮除樂舞有別外(樂奏《秩平》之章),儀禮皆如初獻禮。

終獻禮:

終獻禮除樂舞有別外(樂奏《敘平》之章),其餘禮儀均同初獻禮。

撤饌禮:

鳴讚唱:行撤饌禮。

起樂,無舞。樂奏《懿平》之章。

各壇陳設生將登、樽、籩等器物的蓋稍稍移動一下。

鳴讚唱:飲福受胙。

引讚引正獻官由東階升殿內,跪於福胙案前,飲福酒,受胙肉。然後再由西階複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