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愛崗敬業,無私奉獻(2)(1 / 3)

舍身為公的貧民英雄——向秀麗

向秀麗(1933~1959),女,漢族,廣東省清遠市人,中共黨員。生前係廣州何濟公製藥廠工會委員、班長。

1956年公私合營後,向秀麗在廣州何濟公製藥廠當上了一名包裝工。她工作積極,埋頭苦幹,不講價錢,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她克服文化水平不高的困難,刻苦鑽研,掌握了甲基硫氧嘧啶化學藥劑試製操作技術。1958年12月13日晚,向秀麗和兩個當班的工人正忙碌地工作,突然一瓶無水酒精脫手往下滑,瓶身破裂,瓶內酒精全部瀉出,向四周漫流,因受附近製藥用的正在燃燒的10個煤爐熱輻射,酒精迅速燃燒起來。如不及時撲滅,將會引起不遠處60多公斤易燃易爆的金屬鈉爆炸。一旦金屬鈉爆炸,將引起整個廠區及附近居民區的重大火災,後果不堪設想。在千鈞一發之際,向秀麗奮不顧身地用自己的身軀撲向燃燒的酒精,與烈火展開殊死搏鬥,最終避免了一場惡性爆炸事故的發生。然而,向秀麗卻被大火燒傷,她全身燒傷的麵積達67%,其中二、三度燒傷占65%。她在醫院休克了三天三夜,醒來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問工廠的損失和同事們的安全情況。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但終因傷勢嚴重而光榮犧牲,獻出了年僅26歲的生命。她被廣州市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醫院裏的向秀麗

回憶起昔日的向秀麗,無數人熱淚盈眶。她在醫院被搶救清醒後看到黨支部書記,第一句話就問:“金屬鈉有沒有爆炸,工廠有沒有受到損失?”她的媽媽去探望她時,她輕聲安慰媽媽說:“沒有燒到工廠,我就安樂了。”她的丈夫是個火車司機,當他去探望她的時候,她總是追問:“你怎麼還不上班?不要常來看我,行車時不要為想我而思想開小差,免得發生事故。”當她知道黨正在全力搶救她,有幾百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要求為她輸血、捐皮,就常常說:“黨和同誌這樣關心我,我用什麼來報答呢?”

曾經日夜護理過向秀麗的外科醫生鄺宇同,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向秀麗在生命垂危的時候,仍然關心別人進步的情形。這是一個晚上,向秀麗的創傷正發生劇痛,鄺宇同和她談起了上海鋼鐵工人丘財康同嚴重燒傷作鬥爭的事跡,她聽了感動地說:“我要向丘財康同誌學習。”鄺宇同說:“我也要向他學習,同時要向你學習,我還是個共青團員!”向秀麗興奮而懇切地對她說:“鄺醫生,那你就好好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入黨吧!”這些話像一股暖流滲透這位年輕醫生的全身,她激動地回答:“秀麗,我一定朝這個方向努力!”

在醫療中,向秀麗的傷麵隻要一被觸動,就比刀割還要痛,為了不讓大家為她的創傷難過,她頑強地忍受著。去年除夕,醫院裏舉行晚會,向秀麗聽到舞曲聲,就對醫生、護士說:“過新年啦,你們跳舞吧。我現在起不來,將來好了一定跟你們跳。”當醫生、護士們果真跳起舞、唱起歌來的時候,向秀麗也高興地唱起來了。在她生命中最後的一個早上,她凝望著窗外透進來的陽光,仍然滿懷希望地問:“醫生同誌,還有幾天我能下床走路,再過幾天我能出院工作呢?”護理過她的醫護人員都說:隻有共產黨員,才能有這樣堅強的意誌和革命的樂觀精神。

經過三十三天的全力搶救,這位無產階級的堅強戰士、黨的好女兒,終於因傷勢過重而光榮犧牲了。在地停止呼吸的前一刻,她用十分微弱的聲音,叮囑丈夫說:“要依靠黨……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向秀麗是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成長為一個無產階級的光榮戰士的。她在工廠裏是計件工,擔任工會幹部後,常要占用生產時間做工會工作,因此每月工資由四十多元降為二十多元,上級工會決定設法照顧她,她卻坦然地說:“工會工作是為大家的,多困難也得做好,我的工資雖然減少了,但總比新中國成立前好多了。”

永放光芒

在展覽會上陳列著一些向秀麗生前閱讀過的書籍和她的筆記。兩本舊了的書《把一切獻給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向秀麗在團組織舉辦的青工學習班時看的。在這個學習班裏,向秀麗第一次聽到了讀到了卓婭、保爾、吳運鐸等人的故事。向秀麗從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她決心要向他們學習,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祖國。不久,她就參加了青年團。

在全市人民大搞鋼鐵運動中,工廠抽調了部分工人去支援煉鐵生產,這時向秀麗帶頭搬到工廠裏來食宿,並和另一個女工羅秀明兩人擔負起了原來三個人的工作。她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去年第三季度獲得了優勝紅旗獎,向秀麗還先後兩次被評為季度的優良工作者和先進生產者,10月份又立了一小功。

在“大躍進”中,黨組織經常關心著向秀麗的進步,她自己也有入黨的要求。經過黨的培養和考察,她在1958年10月31日,光榮地被接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她入黨後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更注意聯係群眾、關心群眾。她的同伴羅秀明回憶說:“秀麗入黨後更加關心我的入黨問題了,她對我說:你雖然還有一些缺點,但隻要有決心改正,就可以爭取入黨。”

生命的價值

向秀麗雖然光榮犧牲了,但是她給予人們的影響卻一天天在擴大。許多工廠、學校舉行了向秀麗的追悼會、事跡報告會。到廣州市何濟公製藥廠向黨支部表示悼念向秀麗的人們絡繹不絕。許多單位和學校開展了學習向秀麗的活動。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共青團廣東省、廣州市委負責人,都號召廣州市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學習向秀麗的高貴品質。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等同誌都為紀念向秀麗題詞。向秀麗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和舍己為群的英雄形象,將永久活在人們的心上。

1959年1月中共廣州中區委員會追認她為中共正式黨員,廣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向秀麗為革命烈士。何濟公藥廠所在地的行政街改名為秀麗街。1982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為下九路何濟公製藥廠原址的樓宇命名“秀麗樓”。

1982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將下九路何濟公藥廠的樓宇命名為“秀麗樓”,讓她的高尚精神世代相傳。

1959年,向秀麗犧牲的時候隻有26歲,她的英雄行為打動了千百萬人的心,也教育了億萬青少年。

偉大的女性——瑪麗·居裏

瑪麗·居裏,原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裏,是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爾·居裏及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麵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瑪麗·居裏是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也是第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偉大科學家。一次是諾貝爾化學獎,另一次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她卻把獎章送給六歲的女兒做玩具!

靠自學走進巴黎大學

瑪麗·居裏1867年11月7日生於波蘭華沙的一個正直、愛國的教師家庭。她就勤奮好學,16歲時以金獎畢業於中學。因為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華沙不允許女子入大學,加上家庭經濟困難,瑪麗隻好隻身來到華沙西北的鄉村作家庭教師。

3年的家庭教師生活中,她除了教育主人的幾個孩子外,還擠出時間教當地農民子女讀書,並堅持了自學。她以儉樸生活所節省下來的工資幫助姊姊去巴黎求學。

1889年她回到了華沙,繼續作家庭教師,有一次她的一個朋友領她來到實業和農業博物館的實驗室,在這裏她發現了一個新天地,實驗室使她著了迷。以後隻要有時間,她就來實驗室,沉醉在各種物理和化學的實驗中。她對實驗的特殊愛好和基本的實驗技巧,就是在這裏培養起來的。

1892年,在她父親和姊姊的幫助下,她渴望到巴黎求學的願望實現了。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她決心學到真本領,因而學習非常勤奮用功。每天她乘坐1個小時馬車早早地來到教室,選一個離講台最近的座位,便清楚地聽到教授所講授的全部知識。為了節省時間和集中精力,也為了省下乘馬車的費用,入學4個月後,她從她姊姊家搬出,遷入學校附近一住房的頂閣。這閣樓裏沒有火,沒有燈,沒有水,隻在屋頂上開了一個小天窗,依靠它,屋裏才有一點光明。一個月僅有40盧布的她,對這種居住條件已很滿足。她一心撲在學習上,雖然清貧艱苦的生活日益削弱她的體質,然而豐富的知識使她心靈日趨充實。1893年,她終於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物理係。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該校的數學係,並且獲得了巴黎大學數學和物理的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