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後記(1 / 1)

從1980年調入馬鞍山市文聯工作至今,已有整整33年了。我的青年時代,全部的中年時代,乃至即將走入花甲之年的人生中精力與才智最充沛的歲月,都是在一個悄無聲息的崗位上度過的。以往做編輯時寫小說,是業餘;後來受朋友托付,為朋友們書籍的出版寫些序言或文論之類的文章,也是業餘;再後來以楊強為首的一批北漂歸來的畫家朋友,鼓動我從事當代藝術的研究與批評,則更是業餘。而一旦“業餘”得多了,便有了這部書稿的基礎和雛形。當然,這部書稿中也有幾篇文章,是我主動選擇寫作的。比如對王建平和程迎兵小說創作的跟蹤。因為在馬鞍山市文聯分管文學工作已有近十年的曆史,所以對馬鞍山市的小說創作態勢便有了一種職業性的關注。我以為,在當今安徽作家群體裏,程迎兵的短篇小說創作與王建平的中篇小說創作,都有著各自別具一格的優勢和潛力,從而讓評論界和更多的讀者接受他們,也便成了我一種極其自然的願望與心情。隻不過對他們的跟蹤,我是盡力將他們投放於全國當代文學研究背景之下的,以此力圖不使這些文章僅僅淪落為“地方性”的小格局。但至於閱讀效果如何,則隻能由讀者與專家們批評指正了。

本部書稿的輯成過程裏,有關唐功楷先生的圖片資料,得到了原市檔案局長閻照斌同誌的幫助,在文字輸入與排版設計方麵,得到了於潔和陳敏兩位小朋友的熱情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