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感謝困惑(1 / 3)

生活正如我們所發現的那樣,對我們來說是太艱難了:它帶給我們那麼多痛苦、失望和難以完成的工作。為了忍受生活,我們不能沒有緩衝的措施:強有力的轉移,它使我們無視我們的痛苦;代替的滿足,它減輕我們的痛苦;陶醉的方法,它使我們對痛苦遲鈍、麻木。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

困惑是一種激發你不懈求索和前進的動力。在人生旅途中,那些讓你感到困惑的事兒,不僅考驗著你的耐心,攪亂你的生活,還折磨得你身心俱疲。不過,從另一方麵來說,正因為有困惑的存在,所以你才會更加意趣盎然地求索生活,探究世界。當你最終獲得答案的時候,你不能不對把你折磨得茶飯不思的困惑心懷感激。

有困惑不一定就是壞事,對於一個有思考力的人來說,正是一個個困惑他的事情,才讓他一次次發揮想像,積極求索,以取得突破,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過,一切積極的結果,多取決於你麵對困惑的態度和行為。

同樣的困惑,以不同的態度麵對,結果就會大不相同。就拿大家耳熟能詳的萬有引力的發現來說吧,蘋果落在了牛頓頭上,牛頓撓撓頭心想,這個蘋果怎麼回事,為什麼一定要向下落?而且正好砸在了自己頭上?對於第二個困惑,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因為自己就站在蘋果的下麵,完全是個巧合。

第一個困惑又如何解釋呢?為什麼蘋果要向下落,為什麼不向上落呢?對於普通人,他們通常會想,蘋果有重量,自然要向下落了,不向下落才不正常呢!帶著這個自圓其說的答案,他笑了笑,接著把砸著自己頭的蘋果吃掉了。與此同時,困惑也沒了。

一個偉大的發現“萬有引力”,就這樣隨著一個蘋果下肚化為了泡影。所以,人類要慶幸,蘋果不光砸在了普通人的頭上,同時也砸在了牛頓的頭上。他沒有將帶有困惑的蘋果吃掉,而是看著它陷入深深的思索,或許他還會拿著這個蘋果重新演示,然後再將蘋果換成其他水果、器物,結果都是一樣,一律向下落。

“萬有引力”就是在這樣的不停求索中獲得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困惑,卻在一個天才身上產生了一個奇跡。知道了“萬有引力”後,牛頓又開始思索一個人如何擺脫地球的引力,應該達到什麼速度才能逃出這個引力。於是“第一宇宙速度”也在他的不停求索中,得到了答案。

牛頓有足夠的理由感謝“蘋果落地”這件事兒,因為一個小小的困惑成就了一代物理學大師。麵對困惑,你又是如何做的呢?相信很多人會選擇繞開“困惑”走,心想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然而,即使你繞開了太多的困惑,很多問題依然會困擾著你,而你也自然不會對困惑的事兒充滿感激之情。

很遺憾,直到很多年後,許多人還在守著困惑自己已久的那個問題。你不能把問題的解決完全寄希望於他人,因為即使身為聖哲,也有解答不了的問題。解開困惑,需要你不停地親自去求索。隻有對困惑自己的事主動求索,尋找答案,你才能獲得更大的啟示和發現。

那些困惑你的事,是一種激發你不懈求索和前進的動力。如果你輕視它,逃避它,那麼你將與可能的成功失之交臂。既然如此,你還有什麼理由不感謝那些使你困惑的事呢?

對現實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失敗意味著一蹶不振,是一件極其折磨人的事兒,因此都不願與“失敗”打交道,甚至對它充滿了恐懼和厭惡。然而事實卻是,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與之不期而遇,最平常的諸如升學失敗、工作失敗、戀愛失敗、婚姻失敗等。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失敗呢?是抱怨逃避還是感激迎接,不同的選擇將會對一個人的人生產生不同的影響。

事實上,失敗也好,成功也罷,隻是一種暫時的狀態。而且,對於那些成功的人來說,正是失敗讓他清醒地認識到曾經作出的錯誤選擇,以及現在所存在的問題。從失敗中,他們突然醒悟,對自己和外界有了一個更正確的認識。因此,對於失敗,他們沒有懼怕,反而滿懷感激之情。

我們不應該把失敗看成是一個貶義詞,因為更恰當地說,失敗是一種證明。至於證明了什麼,則和每一個人的認識和心態有關。失敗了,有人感到絕望,於是悲觀、放棄;有人及時放手,轉變方向;有人從中發現問題,汲取經驗,然後爬起來繼續前進。對於後兩種人,醒悟是其收到的最好的禮物,而失敗的事實本身反而成了副產品。當他們喜滋滋地接過失敗的饋贈之時,都會對它由衷地說一聲“謝謝”。對於那些優秀的人來說,失敗往往是他們最大的機遇。失敗時,他們突然猛醒,要麼發現了問題關鍵,要麼悟出了生存智慧。每次失敗降臨,他們都會滿懷開心、極度興奮。正所謂:失敗並快樂著。

武打明星李小龍從小練習武術,20歲時已是絕技在身。爭勇好鬥的他在一次次武術較量中,從未嚐過失敗的滋味,身邊更是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就連空手道三段的木村也在他麵前毫無還手之力。20歲上下能有這麼好的工夫,產生傲氣、狂妄、目空一切的心態自然也很正常。他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是無人能敵的第一高手了。

若不是後來經曆了一連串失敗的事兒,恐怕那種傲氣與張狂將伴隨李小龍一生。日本空手道高手,山本岡夫的出現讓狂妄的他吃了不少苦頭。和山本岡夫一過招兒,李小龍傻眼了,打不到,踢不到,自己的長處在他麵前毫無辦法施展。慘敗的李小龍很不服氣,又闖到人家武館一探究竟,結果被一個鐵人難住了。任憑他拳打、腳踹,鐵人也紋絲不動,而山本岡夫一招下去,鐵人就順勢橫躺在地。

李小龍再次敗在山本岡夫手下。此時的他突然醒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一個真正高手之間的差距。頭腦不再狂熱的他,終於懂得靜下心來思考問題了。從此以後,他放下了狂妄,潛心向各路高手學習武術。

後來,他有了想創建一種新拳術的想法,就是後來風靡世界的中國工夫“截拳道”。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積極向他人請教,甚至不惜打出“願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任何人挑戰”的挑釁牌子。明知會失敗,他還要這麼去做,而且對能打敗自己的對手還心存感激,這就是李小龍。正是抱著與人切磋、學習的心態,196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賽上,24歲的他橫掃所有選手,取得了冠軍。可以說,李小龍在武術上所取得的突破,和他兩次失敗後的醒悟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這兩次的教訓,就沒有他以後在武學上取得的成就。因此,對於這些進步,他不得不去感謝那個讓他一敗再敗的山本岡夫。是失敗讓他突然醒悟,懂得以平常心態去麵對比賽,用平和的態度去麵對對手。同時,他也開始明白,如何在比賽時清空頭腦中的自滿和雜念,積極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

所以,人生有失敗不一定就是壞事兒。失敗猶如繩索,堅強的人可以借助它勇登高峰;失敗猶如風雨,會使人在風雨中練就強健的體魄,堅強的意誌;失敗又像一麵鏡子,可以使人從中找出自身不足,以彌補缺陷。

失敗也是一種收獲,更是人生彌足珍貴的一部分。我們經常會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一個人想獲得突破和成功,首先就要具有不懼怕失敗的勇氣,甚至要感激那些經曆過的失敗。

失敗是對一個人人格的考驗,在一個人除了生命以外,一切都已喪失的情況下,內在的力量到底還有多少?有沒有勇氣繼續奮鬥?自認失敗的人,那麼他所有的能力,便會全部消失。而隻有毫不畏懼、勇往直前、永不放棄責任的人,才會在自己的生命裏有偉大的進展。有時候環境是可以改變的,隻要你不是自怨自艾或垂頭喪氣,而是以頑強的信念對待一切,就能為自己創造輝煌的前程。

拿破侖幼時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他的父親是出身於科西嘉的貴族,雖然後來因家道中落而一貧如洗,但他的父親仍以貴族的身份孤高自傲,仍舊多方籌措費用,把拿破侖送到柏林市的一所貴族學校去求學,借以維持自己家門的尊嚴。但是那所學校的學生大多家境優裕、豐衣足食,拿破侖自己則破衣敝履,十分拮據,所以常受到那些貴族子弟的欺負和嘲笑。起初他還勉強忍耐著那些同學的作威作福。但後來實在忍不住了,便寫了一封信給父親,抱怨他的苦處。

信上說:“因為貧窮,我已經受盡了同學們的嘲弄調侃,我真不知應該怎樣對付那些妄自尊大的同學。其實他們隻是比我多幾個臭錢罷了,在思想道德上,他們遠不及我。難道我一定要在這些奢侈驕縱的紈絝子弟麵前,過著低聲下氣的生活嗎?”

他父親的回信隻有短短的兩句話:“我們窮是窮,但是你非在那裏繼續讀下去不可。等你成功了,一切都將改變。”

就這樣,他在那個學校裏繼續上了5年學,直到畢業為止。在這5年裏,他受盡了同學們的各種欺負淩辱,但每受到一次欺負和淩辱,他的誌氣就增長一分,他決心要把最後的勝利拿給他們看。

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的確並非易事,那麼拿破侖怎樣做的呢?

他隻有在心裏暗自計劃,決定好好痛下苦功、充實自己,使自己將來能夠獲得遠在那些紈絝子弟之上的權勢、財富和榮譽。

可是不久,拿破侖又受到了另一嚴重的打擊:在20歲時,他那孤高自傲的父親去世了。

家裏隻剩下他和母親兩人。那時他隻是一名少尉,所賺的薪水,僅夠他們母子兩人勉強維持生計。

他在隊伍中,由於體質衰弱、家境貧困,處處受人輕視,不但上司不願提拔他,就是同事也瞧不起他。

因此,當同伴們利用閑暇時間娛樂時,他則獨自苦幹,把全部精神都放在書本上,希望用知識和他們一爭高下。好在讀書對於他好像呼吸一樣順當,他可以不費分文地向各圖書館借得他所需要的讀物,從書裏獲得寶貴的學問。

拿破侖讀書有著明確的目的,他不讀那些平凡無用的書來消遣解悶,而是專心尋求那些能使他有所成就的書來讀。他的“書房”是一間又悶又小的陋室,在那裏他終年勤學不倦。

他在孤寂、悶熱、嚴寒中,從不間斷地苦學了好幾年,單單從各種書籍中摘錄下來的文摘,就可印成一本四千多頁的巨書了。

此外他更把自己當成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總司令,把科西嘉當作雙方血戰的必爭之地,畫了一張當地最詳細的地圖,用極精確的數學方法,計算出各處的距離遠近,並標明某地應該怎樣防守,某地應該怎樣進攻。

這種練習,使他的軍事知識大大進步,終於得到上級的賞識,給他提供了一條晉升之路。

他的上級了解了他的才學之後,將他升任為軍事教官,專教需要精確計算的種種課程,結果成績十分優秀。

從此,他便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直至獲得全國最高的權力。

真正偉大的人,對於世間所謂的種種成敗並不介意。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人無論麵對多麼大的失望,絕不氣餒,他們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真正偉大的人,對於世間所謂的種種成敗並不介意,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人無論麵對多大的失望,絕不氣餒,他們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新浪網友向勝利招手人的本性

要喚醒小孩的性生活,他人的引誘並非不可或缺,這種覺醒可能隨時自內在的來源爆發出來。

——弗洛伊德《性學三論》

在康德道德原理的諸種形式中,最流行的一個是“人的尊嚴”。對這一學說的荒謬性,在《道德基礎》一文中對其進行了揭露。所以,在此我隻想說:如果有人問,所謂人的尊嚴基礎是什麼,那麼答案是,它是基於人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