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於施展自己的魅力
要表明自己所受教育的高低,或者是否具備良好的修養,再沒有比談話更能迅速地顯示出來。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艾略特說:“我認為有教養的青年男女應該具有的惟一能力,就是講正確和純粹的本國語言。”
一個善於談吐、長於辭令的人,能引起別人的興趣和注意,像這樣的人,都可能成為偉大事業的成功者。善於談吐的律師能吸引一些訴訟的客戶,善於談吐的醫生能吸引病人,善於談吐的店員能吸引回頭客。即使最貧窮的人,健談也會幫助他踏進衣食無憂的地位。
善於談吐在處事上尤其重要。
有相當多的人,說起話來不善言辭,他們並沒有把談話看作藝術。一個人說話之前,如果沒有下過苦功來練習,沒有閱讀過大暈的書籍,沒有加以充分的準備,而是貪圖省事,甚至不假思索,那他講出來的話,難免輕浮雜亂。
有些年輕人,經常喜歡空談,喜歡和一幫朋友們談些無聊的事情。但他們不知道這樣的談話,足以消磨一個人的雄心,敗壞一個人的思想。一般來說,無聊而又無謂的談話,往往隻會使人養成膚淺而人雲亦雲的不良習慣。
在大街上、公交車裏和其他公共場所,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許多人講著粗俗不堪,難以入耳的話。
要表明自己所受教育的高低,或者是否具備良好的修養,再沒有比談話更能迅速地顯示出來。通過談話,可以顯示自己過去的曆史,使得其他人對你有正確的評估。
許多人由於善於言辭,做出了巨大的業績;又有許多人由於善於言辭,或獲得了不朽的名聲,或是獲得了令人羨慕的職位。因此,一個人要獲得很好的職位和薪水,不僅要有做事的才能,還要把自己訓練得善於談吐,讓人感到富有興趣、活潑自然、表情豐富,並且要待人和氣。別人感興趣的事情,你也應該表示出同樣興趣,如果你的態度是冷淡疏遠、不關痛癢,那休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其次,對於所談的問題,要順理成章、有根有據,還要有條理、層次分明,要使用清晰明了、簡潔優雅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凡此種種,都是訓練口才的最好方法。
與善於言辭的人談話,實在是一件少有的趣事。
希望有好的口才,除了實踐上述的種種訓練外,還應該有一個受過高深教育的朋友圈,多與他們往來。如果不和高尚的人來往,那談話的內容難免會流於庸俗。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些人感到自己的感覺受了抑製,思想被封閉,想要說的,又不能隨心所欲地說出來,這樣的人其實最可憐。
有的時候,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忽然不翼而飛,或是結巴得說不出話來,原因就在於準備得不夠充分,或是訓練得不夠純熟,這就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隻有不斷的努力,在下次講話的時候,才能講得更好。能在口才方麵作不斷地努力。一定會有驚人的成績。
許多人有著豐富的思想、新穎的觀點。可惜沒有靈活生動的語句來表達,因此就無法盡情展現,博得他人的欣賞。這些人講起話來,不是詞不達意,就是太冗長,不會運用生動貼切的語言來表達他們胸中的思想。
多讀好書,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獲得新穎的觀點。同時,要運用靈活貼切的語句,還必須注意修辭學方麵的訓練。
2.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就是他們的水平和能力已經超過了普通員工使然。因此,領導應該成為工作的引導者,把握著單位的發展脈搏,一旦員工出了什麼問題,你都應該及時給予指正。很多領導的批評意見並不為員丁二們重視,這裏有很多原因,重要的一點恐怕就是領導本身的素質問題。你自己還不咋地呢,指手劃腳地肯定招人煩。所以說,水平不高的人最好別染上官癮,那是世間比較遭罪的事情之一。
口碑好的領導者常常被認為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非常重要的素質,“正人先正己”。你覺得人家頭發髒,自己身上還有虱子呢,人家憑什麼聽你的話?身教重於言教,體就是說得唾沫遍地,人家也不一定往自個兒心裏去;但是,如果體做出讓人豎大拇指的事,員工們的自覺意識自然也就提高了。這個問題很好理解,人家都在幹活呢。體到那兒說沒用的話和親手參加勞動的感覺差異大了。
以前有一句話,叫做“以身作則,就是無聲的命令”。如果是“天橋的把式”在那兒隻說不練,恐怕就成“行動的矮子”了。記得魯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作家們聽到某個批評家的不太高明的批評,就沉不住氣,就發火,要求批評家自己創作一篇試試,這就好比廚師對品味食品的食客大叫道:那麼,你去做一碗給我吃吃看。”這句話可以從好幾個側麵去考慮,如果把領導看作是那個廚師,寓意也同樣存在。所以,批評人之前一定要三思。
我們一想到好的領導幹部們,總是說出焦裕祿、孔繁森的名字。一個是在河南的蘭考不顧疾病纏身走家串戶訪貧問苦,在鹽堿地裏種了那麼多梧桐,而且,吃穿用跟群眾沒有什麼區別,那一身為民服務的脊梁是錚錚作響的。所以,後來人們寫文章、拍電影,那是怎樣的場麵,我們都跟著流了不少眼淚。另一個是在西藏的阿裏地區,把自己的津貼都給了牧民們,在大風沙的天氣中奔走,把當地的老媽媽當做親娘一樣看待。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焦書記、孔書記說一聲,誰能不惟馬首是瞻?
但是,生活中我們似也能看到有些單位的領導同誌“隻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囂張氣焰,這樣的領導還打算得到群眾的擁護,簡直就是做夢,而且你永遠都是得不償失的。拋開這種行為的後果且不談,即使你得逞了,如同“莊主”似地在某個地方耀武揚威幾十年,在這幾十年中,體得到的每一個鞠躬和微笑都不是發自內心的,換句話來說,你生活在不真實之中,這純粹是自找的,而且,等你不是領導的時候,以往的問題就都找上門來了,你根本應付不過來。
如果說如今“正人”已經成為不可省卻的領導環節,那麼“正己”就是一個前提,你別想法兒在這個環節上抽條,因為這直接決定著一個領導者的威嚴被多大程度的認可,要想真正得到部屬們的擁護,就必須腳踏實地地操勞,你如果不勤勤懇懇,沒人會拿八抬大轎抬著體走,這似乎也算是一種自知之明。“己所不敢,勿施於人”。如果壓根兒就沒有“正”的必要,你也別強以不必要為最必要,那簡直就是畫蛇添足,沒事找事了,真正聰明的領導者跟這種做法不沾邊。
3.不患人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歐洲19世紀著名的金融家南森·羅特希爾德曾對一位年輕的釀酒師說:“年輕人,要堅持做一件事情。堅持釀你的酒,你就會成為倫敦最偉大的釀酒師。但是,如果你既要釀酒,又要當銀行家,又要做貿易,還要當製造商,那麼你最終將無所適從、一事無成。”
生活充滿了成功的誘惑:做科學家,像陳景潤那樣去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做企業家,像比爾·蓋茨那樣創造自己的數字化王國;做影視明星,像“大嘴美女”朱麗婭·羅伯茨那樣去捧得奧斯卡金獎;做作家,像曹雪芹那樣寫出驚世之作。人,要有高遠的誌向,偉大的抱負。人,也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個狹小的死角而抑製了自己能力的發揮。這些都沒錯。但是,你是否已意識到你存在的問題。
你決心做一番大事業,但你的目標隻是個含含糊糊的大概想法,你至今也沒明確你到底要幹什麼,你的想法是:“管它呢,走著瞧吧。”
或者,你的目標倒很明確,但是很多,你興趣廣泛,許多領域都想涉足,你東弄弄、西弄弄,像一位巴黎的先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懂一點兒會計業務,通一點兒植物學,還會炸薯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