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理財
98.家庭教育投資的比重
□家庭教育投資已超過住房支出
近來,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等大量的外國學校“搶灘”中國。中國學生借此機會雖然圓了留學夢,但同時也導致了國內大量民間教育投資流向國外。
美國教育基金會國際業務總經理陳先生透露,自費留美每人每年大約需2萬美元,而美國本土學生每年學費大約隻需1600美元。盡管美國教育基金會有關人士否認到中國“搶灘”有贏利目的,並一再宣稱美國大學主要是看中了中國學生的智力潛力,但有資料表明,境外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支出每年給美國的經濟帶來75億美元的收入。
從其他途徑了解到,美國商業部已把高等教育列為服務貿易領域出口創收的第五位。據了解,目前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自費出國留學,按每人每年需花人民幣14萬元至18萬元的底限來計算,每年我國民間留學投資就有40億元流向國外。
據我國有關部門的抽樣調查表明,我國家庭用於教育的投資已超過住房支出。有經濟學家指出,教育是當前內需市場中最具潛力的領域。參加全國政協九屆三次會議的遊清泉委員算過一筆賬,1999年高校擴招33.1萬人,按每人年均支出費用6000元計算,僅此一項,一年可增加近20億元的有效需求。
有專家對中國每年大量民間教育投資流向國外另有一番見解。他們認為中國目前教育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仍然突出,90%的青年人沒有機會在國內接受高等教育。中國的青年人花錢到國外去學習,對自己有好處,對所留學的國家當然也有好處。這些學生學成之後能不能回來為國家服務,這就要看中國的創業環境。所以,要達到“雙贏”的結果,關鍵要看中國能否將留學生吸引回來,而不是“怕”他們出去。
□上海繼續教育升溫
踏進中國上海人才市場,各種證書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據統計,現有的各類能力資格證書達300種以上,其中今年出現的新型證書就達60種之多。
近年來,隨著參加培訓人員不斷增加,證書層次也越來越高。以上海為例,上海培訓市場分類排行榜顯示:計算機中級學習者已超過初級學習者2.83倍,學習第二門外語人數的增長率已開始超過學習英語人數的增長率。在各類計算機證書中,計算機初級、計算機中級、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網頁設計師、軟件工程師、MCP係列微軟認證、CISCO認證、IBM認證、SUN認證等證書形成一輪又一輪的計算機培訓熱潮,其形式業由學校認證、社會認證轉向企業認證。
普及型證書和提高型證書“兩頭熱”,這是當前人才培訓的一個顯著特點。在各類英語培訓中,普及型的通用英語、市民英語100句、公務員英語300句廣受市民歡迎。另一方麵,英語的高級證書如英語中高級口譯、托福、GRE、GMAT、雅思等高級證書培訓同樣門庭若市。這說明“英語是國際普通話,是對外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這一觀念已深入人心,不僅各類高學曆人才在攻讀各類高級證書,普通市民學習英語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令人注目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培訓或出國留學深造,還獲得了國外職業資格證書。如會計方麵,由原先的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證書發展到現在的金融分析師、保險分析師到加拿大的CGA、英國的AIA、ACCA等一係列高級的職業資格證書。隨著外資企業在國內的不斷壯大,迫切需要與國際接軌的外向型專業技術人才,這樣各類洋證書也逐步成為外企求職的“硬通貨”。盡管這些洋證書培訓費用昂貴,但由於其能給予求職者優厚的薪資回報,因此,求學者並不惜在洋證書上一擲千金。
形成“證書熱”的原因主要是就業競爭的加劇。上海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上海25周歲以下的從業人員職業更新周期平均為一年零四個月,35周歲以下的從業人員職業更新率為43%。當10個人中隻有1個人擁有初級電腦證書時,他的優勢是明顯存在的,而當10個人中已有9個人擁有同一種證書,那麼原有的這份優勢便不複存在,表明他又應該去學習一些什麼新的知識和技能了。正如美國職業專家指出: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學習,無需5年就會跌入低薪。
目前,僅上海一地接受繼續教育的總人數就達到230萬以上,約占上海市民的1/6強,年教育消費達10多億人民幣。如今,在許多“學習型”城市,每個人體會到分分秒秒要參與學習培訓和人才競爭。可以預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進程的加快,各類專業人才、特別是與國際接軌的外向型人才短缺,證書市場將進一步火爆。
□兒童教育支出成新熱點
盡管食品與服裝消費仍是城市兒童消費的主要部分,占兒童消費總支出的64.1%;但教育支出已經占到相當比例,成為兒童消費的新熱點。兒童教育支出占據了兒童消費的1/5強,達到21.4%,全年消費額已超過94億元。兒童的零用錢每人每年平均245元。相對於其他收入組家庭,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500元)家長給孩子的零用錢反而更高。中等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至r750元之間)對孩子食品和服裝方麵的支出比例較高;而高等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於2500元)則更注重孩子的教育,用於孩子教育方麵的支出占兒童消費總支出的27.4%,比例最高。城市家長的文化程度越低,越注重孩子的吃、穿。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長,用於孩子食品方麵的投資占兒童消費總支出的60.5%。家長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娛樂,用於孩子的教育投資占兒童消費總支出的21.8%,用於娛樂方麵的支出占到8.1%。
99.教育投資的良性判斷
日前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公布的居民儲蓄消費意願調查結果表明:居民儲蓄的10%準備用於教育支出,高於準備用於購房支出的7%比重。許多人表示子女教育是家庭開支的重要內容,而且不吝“投資”於名優學校和濃厚學風上。
那麼在你家中,用於教育的開支占到多少比重?這部分投資是不是理智?其中有沒有盲目的成分?你覺得,這種投入會有相應的回報嗎?
□不看數字看質量
教育資金投入越多,並不等於孩子就能成大器,關鍵還是在孩子本身。麵對現在的人才競爭,家長都不惜一擲千金來培養自己的孩子。
當你的孩子今年上幼兒園中班,他們班裏的小朋友,幾乎每個人業餘時間都參加各式各樣的培訓班。看到別的孩子都在進步,你就有一種緊迫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你會幫他報了一個英語學習班,雖然學費很昂貴,但這樣做你可以自我安慰一番。不過4個月下來,你會覺得效果並不很理想,雖然有外籍老師執教,說是“愉快教學”,但孩子缺少約束力,跟家長的意圖相差甚遠。相反,還沒有兒子幼兒園裏的英語教得好。這樣做你就意識到你的這種舉動還是很盲目的,是在趕時髦。
□先“投”了再說
孩子的教育投資幾乎占了許多夫妻倆收入的1/5,英語、畫畫、音樂、體育各種學習班一大把,小孩需要的各種基本技能都讓他提前打好基礎,再選擇一個好的幼兒園和小學,這裏麵的花費實在不菲。
有的親戚朋友很不理解我,認為教育投資的大項支出在後麵,現在就這樣負重將來會更累。但我不這麼想,培養孩子要從小開始,否則基礎不牢,以後怎麼發展?
小徐算是上海引進的人才,這幾年拚搏下來,深知這個城市發展的高速度和對人才的高要求。身邊好多本地同事在孩子教育方麵投入的財力和精力都給了他很深的印象——學各種特長班、削尖腦袋擠名校,幾萬幾萬拿出來用在孩子身上,隻要能承受,他們連眉頭都不皺一下。
□花大錢轉校現在騎虎難下
大偉的兒子在一所公立老牌重點小學讀書,安安穩穩地挺好,誰知道他那麼一衝動就……本來那所小學因為是公立的,收費很低,可他老是覺得這樣的學校太土,想動一動。剛巧聽說了另一所實驗學校出了名、教學質量很好,他就果斷出擊,又是托人又是出錢,費了好大勁才把兒子插到實驗學校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