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核心——思考能力
1.讀書離不開思考
□閱讀與思考的關係
如果說具有思考能力是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的主要原因,那麼思考習慣的普遍式微沒落,不能說不是人的墮落。這是現代人的一大隱憂。
打開電視,我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聲光;翻開報紙,我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記者;走進書店,我們又把思考的權利交給排行榜;逛進百貨公司,我們再度將思考的權利交給櫥窗和流行。即使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們已如此懶於用心,更別說對抽象問題的純粹思考。
思考習慣的沒落,使我們凡事習慣於看看別人怎麼想,然後照做就是了。當大部分人都是這種心態時,少數人的意見就成了全部人的意見,亦即所謂的“輿論”。以文化的發展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危機。當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對自己如何想、如何言行,弄不清楚想法和言行背後的真正原因及過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絕不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社會。
隻要肯用心,生活中處處大都有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餘地。蘇格拉底說:“不經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思考的能力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它去獲得智慧。
而思考能力在閱讀活動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閱讀與思考的關係非常密切。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大腦的思考過程。讀思應該密切結合,是被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了的。現代心理學家和閱讀研究者通過科學的實驗手段,已經得出了明確的結論:閱讀的根本機製在大腦,而大腦的主要作用是思維。美國閱讀學家施道弗在他的《閱讀——一個思維過程》中明確指出,閱讀的本質是思維。因此,我們說閱讀與思維是密不可分的,閱讀過程是人的大腦在思考的過程。所以閱讀時我們必須把閱讀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把閱讀與思考分割開來的做法都是反科學的,都是違背閱讀規律的,是決不會取得好的閱讀效果的。
閱讀與思考的密切關係,早被人們所認識。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明確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宋代學者朱熹把讀思結合作為一條學規昭示於眾,他說:“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則不知其意味……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清代學者王夫之也說過:“致知之途有二,日學,日思。”關於閱讀與思考,人們還有許多精辟的見解,諸如“好學多思”、“熟讀精思”、“博學慎思”、“精讀細思”等等。以上主張,都正確揭示了學與思、讀與思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強調把閱讀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
許多讀書大家在讀思結合方麵都給我們做出了榜樣。魯迅在強調讀書要“心到、手到、眼到、口到”的同時,特別強調“腦到”。在魯迅一生的學習和研究中,始終貫穿著獨立思考的精神。他讀了孔子、孟子、莊子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不是全部否定或無批判地接受,而是通過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總之,把閱讀與思考結合起來是十分重要的。隻有這樣,閱讀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閱讀中的幾種思考方法
精讀,強調思考,主張記憶和理解的統一,把書本知識變成“為我所有”的活的知識。也就是要進行積極的閱讀思維。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提出思考的問題,學會運用各種閱讀思維方法,展開閱讀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歸納、演繹等抽象思維活動與表象、聯想、想像等形象思維活動,以及進行發散思維、集中思維、靈感、直覺等創造性思維活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也要善於學習一些前人精讀文獻的常規思維方法,例如:未讀先思法、正讀反思法、讀後再思法、掩卷凝思法等,下麵作簡要的介紹:
(1)未讀先思法
是先根據文獻的題目、章節標題進行思考,構成一本書的輪廓。然後再細讀原文,邊讀邊與自己推想的那本書進行對比、印證,研究二者之間的差距,並更進一步加深對書中內容與表達形式的理解。
(2)正讀反思法
是閱讀中通過積極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麵理解和評價文章,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原文的一種評判性閱讀方法。正讀,是指首先要正確地理解文章的本義。反思,就是朝著習慣性思維相反的方向進行思考,或者提出與作者不同的論點和論據,進行不同的論證。
(3)讀後再思法
是指先讀原文,正確理解原文,再動用自己原有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然後考慮吸收其精華,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存,或修正其謬誤,提出自己的見解。運用此法時應注意:讀原文時不能抱偏見,避免先入為主;分析時要全麵,敢於質疑;提出自己見解時要慎重,力戒草率。
(4)掩卷凝思法
是讀後再思的另一種閱讀形式,即在讀完一章一節文字或全書後,合上書本,繼續凝神思索,複現、回味書中的內容,或默默探尋某種深意及解決某種問題的途徑和方案等。這種方法對於增強對書中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或根據書中內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有很好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把學與思相結合,力求達到對知識牢固的記憶與掌握、透徹的理解與領悟的閱讀目的。
□要讀懂書上沒有的東西
俄國劇作家、詩人克尼雅日寧說:“讀書有三種方法: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再一種是讀而又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所謂讀懂書上沒有的東西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意思:要懂得從明處看出暗,從靜處看出動,從是處看出非。“從明處看出暗”,是指要看出書本的含蓄之處,即讀者靠自己的仔細閱讀,體會和捕捉書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畫外之情。從無字處探尋作者的思想和用意。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撫今追昔,講武論文,通篇沒有指名道姓地批評當時朝廷的任何一人,但閱讀時要看出,文章從頭到尾都在警告阿鬥皇帝和揭露“宮中小人”。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把一腔悲憤之情,濃縮成極為精練、含蓄的語言。
“從靜看出動”,是指把靜態的、死的知識變成動態的、活的知識,例如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讀古代詩句,不僅是欣賞畫意,而是把它與自己的專業研究聯係起來,把這些詩句看做古代氣候的珍貴記載。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就喜歡引用古典文獻資料,在物候學的研究中,引證了許多古代的詩句為證。如在談到長江黃河流域海拔超過4000米的地方,不但無夏季,而且也無春秋時,就引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明這是記實。竺可楨把自然科學知識與文學知識有機地結合,互相溝通,相得益彰,把古代的詩句用活了。
“從是處看出非”,是指讀書時,要主動地、存疑式地讀,“盡信書不如無書”。例如漢代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處在讖緯之學大興其道的時代,他不輕信當時流行言論,寫出《書虛論》、《道虛論》,與當時被奉為經典的《白虎通義》針鋒相對。存疑式讀書法重在多問幾個“為什麼”,認真推究,追求真理,須知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完善的,而知識處在不斷發展當中,即使是大師,他的貢獻僅在於極大推動了學科的發展,拓寬了我們看問題的可能性。至於亙古不變的真理,則是不存在的。
□集思廣益
獨立思考是重要的,而善於獨立思考的人湊在一起“集思”,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加裏寧說過這樣的話:“當你們獨自閱覽時,你們隻了解到一麵,即令了解了三麵,還是沒有了解到第四麵。終於把四麵全都了解了,哪知這個東西不是一個平方體,而是一個立方體,卻總共有六麵,所以同旁人一起討論,便能把思想磨煉深刻,便能使它豐富起來。”世界上的事物是複雜的,有時靠個人的力量並不能圓滿解決問題,這時隻能靠集體力量,靠集思廣益。朱熹和陸九淵是一對“論敵”,常常為一些不同的見解而唇槍舌劍,爭論不休。但是,他們之間沒有門戶之見,而是互拜為師,集思廣益,相得益彰。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就經常聚集在一起學習探討,甚至通宵達旦爭論不已,這對提高他們的文學水平顯然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