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術課程目標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麵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因此,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對美術課程的總目標:“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嚐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的評述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從而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路,學習認識並美化周圍的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他們的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其人格。”由此可以看出,現代美術教育更強調人文性質,方法手段更加多樣化。
新時期的小學基礎美術教育有著這樣一些主要特征:首先,美術學習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美術素養,因為在整個人類社會曆史中,美術本來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達、交流中產生並發展的;其次,小學美術教育不同於專業美術教育,它為發展學生全麵的、整體的素質而服務’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感染力、想像力、表現力等方麵的能力,注意多方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的發展,社會主義祖國的富強,人們越來越講求做事的效益,教學工作同樣要講效益。想要提高效率,不能靠增大教師的勞動強度和增加學生課業負擔來提高教學質量。因此,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減少時間、精力、物力的支出,成為我們考慮的重要內容。其中,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它作為現代化的新的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促進了教學方法的革新和發展,改變了長期以來,教師依靠黑板和教科書作為傳統教學媒體的教學方式,使“人一人”的教學模式,變為“人——機——人”的教學模式。這種現代化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從時間和空間上看,延伸和拓展了教育教學領域
一方麵,從受教育者來說,不再受到人數和教室的局限。不同年齡、地域、國籍的學生,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的距離,通過電視、廣播、錄像甚至互聯網來獲取知識和信息,必要時還可以進行重播或重新錄放,使受教育者結合自己的方便所需進行學習。另一方麵,學校也向任課教師明確提出要求,鼓勵教師設計製作CAL課件,對於優秀課件學校將予以大力表彰和獎勵;全校青年教師都必須做到熟練快捷地使用計算機技術,提高教師本身的業務素質和信息化程度。
(二)從教學內容上看,可以增加教育教學的濃度和廣度,同時還可以削弱難度
因為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知識和現象是學生難以或無法感知的。像世界各地的自然景物、風土人情、千姿百態的動植物形象、神秘的宇宙、奇妙的海底世界、充滿藝術魅力的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等等,如果一切都隻靠教師的語言來描繪,那麼這些描繪和表達將是毫無感染力的。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圖像、聲音、色彩傳遞教學信息,使學生生動、形象、直觀具體地感受和認識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的客觀事物,教學內容也變得淺顯易懂,化難為易了。
(三)從教學對象看,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還可便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
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使學生的感知鮮明,印象深刻,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如學習《冷色和暖色》這一課,讓學生記住冷色、暖色的名稱意義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讓學生感知和理解。教師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觀看日出和火焰的色彩,學生觀察畫麵並感知,紅、橙、黃等這些顏色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是暖色;觀看森林、山川、海洋讓學生說出它們的色彩,感受到藍、紫、綠等顏色給人以涼爽、寒冷、寧靜的感覺,是冷色。通過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觀察,豐富表象,提高思維記憶能力。
二、兒童美術發展階段與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兒童繪畫的發展也體現著生理、心理和智力的發展變化。從開始信筆塗鴉到少年階段的明顯進步,兒童的美術發展有清晰的階段性,盡管我們認為這些階段是美術發展的必由之路,卻很難劃分出各個階段起始的具體時間。就是說,美術能力的發展是連續性的,所謂階段就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變化。由於每個兒童身心發展、生活環境和接受教育的情況各不相同,所以他們的繪畫發展水平、速度也不盡相同。但除了超常或反常的兒童,一般都要按部就班地經曆4個時期:
塗鴉期:1~4歲
象征期(也稱圖式斯):4~7歲
擬寫實期:7~9歲
寫實期:9~2歲
仔細研究每一個階段,對於了解兒童的一般性特征和在不同年齡的藝術特點是很有幫助的。
幼童在塗鴉階段得到的主要體驗是動態活動。他首先從繪畫的活動中,然後從自己的視覺能力中,最後是從自己的繪畫環境的聯係中獲得滿足。而幼童的感知能力的發展要快於其動作能力的發展,當然增加了同外界的接觸後,就開始了從嬰兒的無意識動作階段向概念形成階段的過渡,開始了動作——感知一一認識的發展過程。
兒童在4歲左右開始進入象征期,即有意識的圖案製作,這時兒童畫的東西同周圍環境開始有了直接的聯係,通常在4歲時,孩子所畫的內容就是可辨認的了,當然有時還要費點勁。到了5歲,他畫的人物、房子、樹木就清晰可辨。到了6歲時,畫中開始出現主題。在繼續探索新概念中,他的畫法也在不斷變化,筆下的人物、房子、樹木常有不同。但是到了7歲,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畫法。因此,我們發現,一年級小學生往往一成不變地反複畫著同一個物體,促進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美術在兒童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感官的發育方麵。創造力的發展可以帶動靈活性、形象思維和思維流暢性的發展。感性的發育促進了應付新環境、表達愉快或不愉快心情的能力。
接受小學美術教育的兒童正是處在象征斯到擬寫實斯的幾個階段的過渡。因此,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階段兒童的基本特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製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合理、恰當地引人課堂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剛上小學的兒童來說,給他們多一些美術體驗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具體、形象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發展其感知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發展感官能力並不難,可以讓學生觀察秋季明朗的天空,奇異的岩石,泥土中的腳印,讓他們鑒別光滑的樹幹和粗糙的樹幹,在草坪中尋找來去的昆蟲,注意陽光照在脊背上的感覺,傾聽北風的呼晡,聆聽潺潺的流水,這些都可促進每個學生的感覺功能。利用多媒體的影像、聲音特點,就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的差異,把很多景象呈現在課堂上。例如畫《麥田》一畫,教師可以用視頻播放麥田湧動的情景,可以用圖片讓學生觀察麥苗的外觀特點,可以用音樂喚起學生對田野、大自然的回憶,如果再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麥苗,嗅一嗅它的清香就更好了。這樣,可調動學生的觸覺、感覺、視覺、嗅覺、聽覺等各種對外界環境進行感知和反應的功能。這一切都是美術創作的基礎,符合象征期小學階段兒童“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特點,使他們能夠在“看得見、聽得到、感受得到”的過程中完成認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