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內容提要

本書以現代大學發展變革為背景,圍繞現代大學基層學術組織治理研究主題,梳理了基層學術組織運行模式的演進過程,然後從組織成員的行為需求、知識位勢和競爭協作三個視角,對組織治理的微觀機理進行了研究,最後提出大學基層學術組織治理模式與策略建議。本研究成果彌補了同行對本主題微觀機理探討的不足,豐富了研究內容與視角,對於大學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可供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1.1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知識創新的水平。大學是國家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知識的主要傳播者,又是知識生產的主力軍,卡斯特斯(Castells)教授把大學喻為知識經濟發展的“發電機”。基層學術組織是構成大學的細胞,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大學的基層學術組織還具有其他學術組織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教育資源、信息資源、學科資源、人力資源等。如何更好地發揮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這些優勢,構建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基層學術組織效率的運行模式,已成為優化大學學術資源配置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能夠針對基層學術組織內外部治理機製進行研究,從中發現基層學術組織內部或外部因素的作用機理或者基本規律,就能夠找到問題並進行彌補,構建能夠發揮基層學術組織效率的運行模式,為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健康、快速、有序成長尋求一條科學合理的戰略途徑,提出治理建議,從而促進大學基層學術組織成員積極投身創新型國家建設,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2相關概念界定

1.2.1現代大學

本書中所討論的現代大學,並不是指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學,如從綜合性大學到一般本科院校,從職業學院到網絡學院,等等。本書將現代大學首先界定為一種具有科學意義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下現代大學本質上是一個知識共同體,具有培養人才、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功能。因此,本書所指的現代大學,應該具有本科以上的學曆與學位教育,具有多學科和綜合性辦學體係的全日製高等院校。更重要的是,現代大學應該能夠肩負起知識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任,甚至成為社會變革中的巨大引領力量;能夠實現在自覺、自主和自治中持續、優質和快速發展,並在獲得自身進步、社會聲譽與地位的應然中踐履淨化自己、複興民族與強盛國家的曆史使命與責任;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優質教育和科研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及其建設創新民族與國家的戰略性命題的提出,建設世界高水平現代大學的曆史重任迫切地擺在了高校的麵前(鄧和平,2010),我國的研究型大學是承擔我國世界高水平現代大學重任的主力軍,因此,本書以研究型大學作為現代大學的典型代表,並進行探索和討論。

1.2.2基層學術組織

在已有研究中,陳何芳(2003)將基層學術組織界定為大學縱向結構中承擔教學、科研、谘詢服務的最低層次的正式組織。向東春(2006)以知識的繼承與創新為目標而進行合理的管理與協調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大學基本實體來界定基層學術組織。王綻蕊、張海英(2007)指出它們是以高深知識的教與學為邏輯起點、以專業知識為界限、以科學為基礎、以師生互為主體,是具有共同目標、信念、對成員有較高要求的學術共同體。這些界定雖然道出了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一些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基層學術組織範疇的界定比較模糊。為了達到本次研究的目的,本書對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界定與現有界定略有不同,同時參考鄭曉齊、王綻蕊(2009)對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界定,作出如下說明:第一,大學基層學術組織是指處於大學縱向結構中的底層,是一種基本構成單元,不能再拆分成更小的基層組織;第二,單獨的組織成員不具有組織的特性,不能歸為基層學術組織,即使在實際當中經常有“單打獨鬥”的現象。因此,具有組織化形態和特征的團隊,才納入本次基層學術組織研究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