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修行三古(1 / 2)

瞿塘峽全長不過十五六裏,船隻沒過多久變駛入了巫峽。

相比於瞿塘峽的雄偉險峻,巫峽就要綺麗幽深得多了,近百裏長的峽江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船行峽中,時而大山當前,石塞疑無路;忽又峰回路轉,雲開別有天,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

當然最為出名的還要屬那“巫山雲雨”,巫峽兩岸連山,隱天蔽日,曦月難見。自然累積了常年不散的厚重水汽,客船行在那如雲似雨的水霧之中,百轉千回,充滿詩情畫意。

風景更是眾多,秋風亭、孔明碑、陸遊洞,以及楚陽台、斬龍台、大禹授書台、還有那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

以及必不可少,可說各個都有著不凡典故。

如果說瞿塘峽得了雄,巫峽得了奇,礁石林立、怪石橫陳、灘多流急的西陵峽無疑是三峽最險的一處。

最為典型的無疑是那一處黃牛峽了,正所謂“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水路紆深,回望如一矣。

這般奇景,陳浮生自然極為喜歡,卻也不免有些遺憾,沒有給他像夔門一樣的特殊感悟。

不過陳浮生也明白,這種事情也是講究一個機緣的,天時、地利以及最為關鍵的高人筆墨缺一不可,否則,就算他有些許感悟,也往往需要不知多久的沉澱醞釀。

而且夔門那一劍已經可以說是他這修行十年、讀書習武一年來的集大成者,已經將他的底蘊和心力消耗大半,又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連續重現。

但,這一路的風光都將會化作他修行路上在這的資糧,無論早晚。

心思微動,綠竹、秋水兩劍同時自行躍出,圍繞著陳浮生自行旋轉起來。

陳浮生開始了每日一次的祭煉。

使用的手法自然是從唐家老三那裏得來的《青蚨劍典》。

根據《青蚨劍典》上的記錄,這本秘笈乃是當年天河劍池孕養飛劍的不二法門。

雖然陳浮生不知道《青蚨劍典》,但這個天河劍池他還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混沌初開,天地分明,那時候的事情已經無從考證,偶爾流傳的傳說也是真真假假,無從分辨。

但之後的修行體係,還是有著大致明顯的脈絡,太古之時的洪荒,修行的理論體係尚不完善,但天地元氣濃鬱純粹,因此基本上所有在這個時候誕生的生物大多身體強悍,天賦超群,他們也不怎麼需要,隻要長大,自然有著強橫無比的手段,上古之時,有才智之士創出修行一路,從此實力高低再不僅僅是靠年紀和天賦說話,並且為加強實力,還仿照或者自行研究出了神通與法寶,中古之時,修行學說興盛,練氣的方法道路被大大拓展開來,有百家之言,然後便是彼此攻伐吞並,無所不用其極,因此有著黑暗的中古這一說法,最終誕生出佛、魔、儒、道這四家實力最為強悍雄厚的存在。

近古時期,原本繁盛一時的儒家一落千丈,萬年無人勘破最後一關,再隨著記錄有修行典籍的傳承不斷消逝,漸漸地成為了純粹地修心者,再無複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