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都一片風聲鶴唳,一群王都氏族草木皆兵的時候,在東北方的草原與炎黃部落接壤的地方,一個無論是小聯盟還是王都氏族的五方勢力都不會注意到的勢力也在密切的注意著炎黃部落內部的變化。
自從數年前一把火點燃了整個王都,帶著不多的族人倉皇逃離王都,最終逃到這個草原邊緣的地方建立起營寨,成立了部落以來,後狼便一直帶著族人在此地休養生息,努力恢複實力,以求有一天能夠報仇雪恨,奪回華胥氏族被搶走的一切。
脫離了炎黃部落的保護,地處草原邊緣,僅剩不過百人上下的華胥部落,想要生存下去無疑是十分困難的,但好在經過了那麼多挫折洗禮之後,後狼變得成熟了許多,再加上後狐等聰明的手下,華胥氏族本身擁有的各種先進的技藝,華胥部落最終在草原的邊緣紮下了根。
而且因為嘴遁功夫比較強,後狼不僅說服了那些喜好在春秋兩季南下搶奪糧食的草原部落放過自己,而且還和這些草原部落做起了交易。
雙方最主要的交易,是青銅武器。
遊牧民族,因為需要逐水草而生,居無定所,所以,不僅無法提升耕種的技巧,冶煉金屬的技巧也是發展緩慢。到了漢朝,中原的冶鐵工藝已經飛速發展的時候,草原之上,連青銅武器都還隻有各種武力超群的武士才能擁有,而且其中的大部分還是通過走私或是戰爭得來的。
直到五胡亂華,北方的漢人精華地區淪陷,草原上的部落才通過掠奪、奴役漢人工匠,得到比較完整成熟的冶煉工藝,但此時,這些草原部落大都已經進入中原,建邦立國,其實也已經不能算是草原部落了。
因此,華胥部落作為草原上唯一會冶煉青銅的部落,自然能夠用青銅武器去換取各種各樣需求的物資,壯大自身。
當然,在最開始,不是沒有草原部落打過搶奪華胥部落工匠的主意,但一來,華胥部落在剛剛出現之時,就被眾多草原部落知曉。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草原部落太多,互相之間的關係又沒有那麼的親密,因此,對這種能壯大自身,但同時也能壯大其他部落的冶煉技藝,全都十分的防範,互相敵視之下,難得的維持住了詭異的平衡。
而且,華胥部落也深知懷璧其罪的道理,因此,早早的就將冶煉青銅的技藝向這些草原部落展示過,但這些草原部落因為需要逐水草而生,根本居無定所,若是留下人員的話,又怕被其他氏族包了餃子,因此,最後在華胥部落的提議下,各個草原部落都派出十餘個頭腦聰明又身體強壯的青年,留在華胥部落之中,既可以學習冶煉技藝,還不用擔心其他部落會趁機生事,而且,每年還能夠免費得到不少的青銅武器,一舉三得,使得這些草原部落立刻就選擇了同意。
於是,在一番閃轉騰挪之後,華胥部落不僅免除了滅頂之災,而且還成為附近所有草原部落共同保衛的對象,畢竟,華胥部落不僅能夠每年和他們交易各種糧食等物資,還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兵工廠。
使用過鋒利的青銅武器之後,他們可再也不想使用石頭、骨頭製作的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