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人差不多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有自己的原則而且能夠在麵對死亡這種大恐怖時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動搖的人,這樣的人所占的比例很少,但往往能夠在曆史上留下忠臣、烈士的美名,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丞相文天祥。
與這類人相對的則是做人做事毫無底線,為了自己的利益絲毫沒有羞恥的迅速轉換自身角色的人,這種人所占的比例要稍稍高一些,畢竟,精致的利己主義能夠讓人活的更加舒服,但若是不幸遇上改朝換代或者外敵入侵,這樣的人也是最容易成為被後世唾罵的叛徒、奸賊的,這些人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那些清兵未入關前喊殺最凶,號稱要為大明殉國,但在清兵入關後立刻搖尾乞憐,甚至主動上書要求剃發易服的晚明士人。
而占據最龐大人數的第三類人則是中間派,一方麵他們的確有自己的原則,但在受到生命的威脅,親族要挾,亦或是受到某些其他特別重大的事情的影響下,他們便會將自己的原則調低,然後便告誡自己這就是自己新的底線,再也不能被突破了,但誰都知道,在下一次同樣的情況到來時,他們依然會繼續下調自己的底線。
王都之中,祁氏氏族的族長祁夫就是這第三類人,從一開始的堅決求死,不願背叛東夷部落,到現在以炎黃部落的族人自居,放任炎黃部落去攻打東夷部落,甚至還為炎黃部落提供了不少啊情報上的支援,他的底線就是一次次的被突破。
而和他一樣,那十個鐵青著臉回到氏族的王都氏族族長同樣突破了自己的底線,麵對風提出那嚴苛的條件,他們隻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就選擇了讚同。
於是,收到十個氏族傳來同意的消息之後,風這個設計了這一切的戰爭策劃者便心情愉悅的等待著戰爭發起前的最後一項準備工作完成。
風在等待的這最後一項準備工作便是向鎮苗城運送糧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在中國流傳的範圍之廣,隻怕總結出這句話的兵家先聖都猜不到。而在這個時代,雖然還未有兵家的誕生,也未曾有人說出過這句話,但這句話中蘊含的道理人們還是明白的。
雖然在之前王都外田地裏的小麥就已經收割結束了,但是突如其來的雨水卻讓各個王都氏族沒有將小麥脫粒且曬幹的時間,在解決了讓王都氏族出兵的問題之後,風便要解決這些參與戰爭的戰士們吃飯的問題。
於是,在過去幾個晴天裏剛剛才完成脫粒與曬幹步驟的小麥便被裝上了一輛輛牛車、馬車,拉往即將成為前線補給基地的鎮苗城,在那裏,這些小麥將會被加工成類似煎餅之類適合長久存放的幹糧,作為參與收服東夷部落的戰士們身背的隨身食物。
作為生活在王都這座部落中心城市裏的居民,在看到那綿延到視線盡頭的車隊之後便傳出了各種各樣的傳聞。
但沒等這些傳聞傳播兩天,風這位部落的大王便親自站出來,說出了讓所有杜撰出的傳聞都黯然失色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