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天恩無限,感恩換取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2 / 3)

結果,他真的如願變成了大太陽。它無比強壯、碩大且光芒四射。他統治天與地,沒有他什麼東西都難以繼續存活。多麼快樂啊!他覺得自己無比重要。可是有一天,他的視線被腳下的雲朵遮擋住了,使得自己沒辦法看到陸地的景象。雲朵輕飄飄的,來去自如。它不是天空中一個固定的形體,它可以千變萬化,夕陽映照下更散發出燦爛奪目的色彩。雲朵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多麼令人欽羨。

他沒有羨慕太久,因為那聲音再度響起:“你想變成什麼,就會變成什麼。”他果真變成了雲朵,懸掛在天邊,像棉花一樣柔軟而蓬鬆、來去自由,好不快活!它快樂而恣意地變換形狀,忽而厚重烏黑,忽而明亮潔白,忽而如刺繡般細致。然而,雲朵最終會凝聚成雨滴,降落在一塊花崗岩石上。

多麼不可思議!那塊石頭佇立在那裏已經好幾千年了,小雨滴打在它上麵立刻迸濺流入土壤,被吸收後永遠消失。“當一塊石頭真好,”他想。

結果,他立刻就成了石頭。他當石頭當了好一段時間,樂在其中。他終於找到了穩固,找到了安全感。畢竟,我追求的就是安全穩固,誰也別想移動我半寸,他想。雨點打在石頭上,從邊緣順流而下。這一切是多麼美妙!太陽的光芒擁抱他、溫暖他,天上星鬥照看他,微風令他心曠神怡。他已經到達圓滿境界。

哦,還差一點。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男人的身影出現在地平線上,那個男人的腳步聲越走越響。隻見那人微彎著腰,手上拿著一把大榔頭——哇,是個石匠。石匠開始在他身上敲打。他心底湧出絕望,比身上遭遇的痛還難受。石匠比他還厲害,能決定他的命運。“如果我是石匠就好了,”他想。

就這樣,他變來變去,最終變回了石匠。換過這麼多心裏向往的身份,他又回到了原點。可是,這一次他是真的快樂起來了。切割石頭在他眼裏成了樂趣,榔頭的敲打聲有如天籟,一日的辛勞為他帶來美好創作的滿足感。那天晚上,他夢到一個用他的石頭建造的美麗教堂。沒有比當個石匠更好的工作了。他知道自己會將這個領悟銘記在心。這就是感恩。

從永不饜足的不滿(“我要這個,我要那個”)到知足感恩(“我對目前所擁有的滿懷感激”),故事中的石匠從內心深處有了一個轉變。一開始他充滿矛盾,渴望自己沒有的東西。他不斷提出要求,還覺得理直氣壯。其實,反觀現實中的我們,很多時候不也是一樣嗎?我們會提出熱切甚至傲慢無理的要求,等目標到手,又開始豔羨其他的東西。隻要比自己優秀的人,都視為對手敵人,我們看他們的目光總是帶著猜疑,甚至是仇恨。於是,每一天都是不快樂的一天。

石匠的故事啟示我們,肯定自己擁有的東西有價值,就會感到富有、快樂和幸運;反之,便會覺得自己一窮二白,因而鬱鬱寡歡。有心理學者指出,沮喪並非際遇使然,而是日複一日的自我強化所致,也就是你對自己的內心獨白。一個人不斷自怨自艾、批評自己也批評他人、專門挑不如意的地方看,當然不可能獲得快樂。抱著感恩的態度,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能看出價值來,這是快樂(至少是幸福感)的必要條件。恰如英國詩人及雕刻家威廉·布雷克所說:“感激本身就是天堂”。

培養感恩的思想,並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你注意過耶穌的那種感恩態度嗎?他總是在說:“主,謝謝你,是你給予了我這麼多。”沒有感恩的態度,你就不會擁有那些力量,因為是感恩的態度使你與力量保持緊密的聯係。

但是感恩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好運。按照吸引力法則,如果你沒有感恩的態度,你就總會感到不滿足。而一旦你開始有了對物質不滿足的思想,你就開始脫離基礎了。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平凡、汙穢、劣質的事物上,並且你的思維采納了這些東西的形式,那麼你就會把這些形式或思維中的映象傳給無形的物質,進而把這些平凡、汙穢、劣質的東西吸引到你的身邊。

假如你任憑自己有這樣負麵的思想,你就會使自己變得更不盡如人意,或者被負麵的東西團團圍住。假如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的事物上,你就會使自己被美好的事物環繞,並且使自己變得美好起來。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感恩思想總是與美好的事物密切相連,因此他自身也會朝著令人欣喜的方向發展。如果他采取了感恩的態度,認為自己正在接受著美好的恩賜,這將使更多的恩賜降臨到他的頭上。

再有,感恩的心理總是期望著好的事物,而期望又會變成信念,並且每一次感恩都會增強信念。沒有感恩心理的人就不會有持久的信念,沒有持久的信念就不會通過創造性的手段將生活變得富裕和美好起來。

所以我們說,培養感恩的思想,並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是非常必要的,並且要一直心懷感恩,而不要總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去過於關注或是談論那些負麵的事物。記住,隻有當你與所有美好的事物保持一種協調關係,這些美好的事物才會被恩賜給你。

即使境遇糟糕透頂,也要有一顆感激之心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