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拉提,美麗的天堂(1 / 2)

從伊寧市到那拉提200多公裏的行程中,我的腦海裏一直幻想著那拉提大草原的遼闊壯麗。想象中的大草原,一定是一馬平川,無邊無際,野花爛漫,蜂飛蝶舞,牛羊成群,萬馬奔騰……

實際上,驅車將近那拉提鎮時,公路兩邊的景色就開始漸露端倪了。沿河穀地帶,是茂密的次生林帶,緩坡蔓延而上的是均勻的綠色,覆蓋了整座山坡,完美得毫無瑕疵,讓路途中有些疲勞的眼睛感到無比潤澤。

當車子終於在那拉提大草原上停下來時,我卻被眼前茫茫大草原的風光震撼了,它比腦海裏曾勾勒過的屏幕還要美麗,還要遼闊,它的地勢表現為大幅度的傾斜,身段是舒展的,氣質是溫和的,色澤是飽滿的。那漫山遍野的牧草翠綠欲滴,五顏六色的野花從草叢中探出頭來,真是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味道。山坡深處有茂密的森林,遠處聳立著連綿起伏的冰山雪峰,腳下有縱橫交錯的溪流,散落著點點的帳房,還有低頭吃草的駿馬和牛羊。這一切,像是大自然的神筆揮刷出來的巨幅油畫一般。置身在這樣的景色裏,我的心思早已和這裏的一草一木融為一體,一路的顛簸勞頓,霎時被微風吹走,這是多麼的愜意。

那拉提,關於它的名字還有一段傳說呢。成吉思汗西征時,大軍在一路向西的征途中飽經風霜凍餓,然而在翻越過伊犁地區東部的一座山嶺後,他們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好一片水草豐美的大草原!原本灰暗陰霾的天空頓時撥雲見日,照射出無限祥瑞的霞光。士兵們不由得高聲歡呼:“那拉提,那拉提(蒙古語‘太陽’的意思)!”於是,這個富有詩意的詞就成了這片大草原的名字。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正當我如醉如癡地飽覽眼前的美景時,身邊已經有人唱起了讚美草原的歌聲。是的,置身在這美麗的地方,誰能不被它的美麗吸引呢?

自古以來,那拉提草原就是著名的牧場。在地理學上,它屬於亞高山草甸植物區,地處楚魯特山的北麓,東南接那拉提山嶺,西北沿鞏乃斯河上遊河穀延伸,被譽為中國的“瑞士風光”區。這裏,是哈薩克族牧人世代放牧的地方。哈薩克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各個曆史時期,曾有過不同的稱謂,直到15世紀中葉,始有“哈薩克”這個名字。世世代代的遊牧生活,賦予他們以純樸、憨厚、驃勇、豪爽的性格,對人篤誠,彬彬有禮,珍視友誼,尤其以熱情好客而著稱。在草原上漫遊,隨處可見勤勞好客的哈薩克族牧人。在那拉提風景區,有位臉龐黝黑的放鷹老人十分引人注目,他眼窩深凹,目光炯炯有神,騎著駿馬,一手牽韁,一手托起一隻凶猛的老鷹,看上去威風凜凜,就像一位凱旋的大英雄。有不少遊人走向他,用佩服和敬仰的眼神欣賞他,並為他送去一些零食和零錢。看得出,那隻雄鷹被他訓練得十分順從,他一聲令下,雄鷹展翅飛翔一圈後又落在他的肩上,精彩極了。

我們騎馬向山上走去,長長的馬隊沿山路前行,一路上可以觀賞哈薩克族青年騎馬在草原上奔馳的英姿,領略一番這個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的風情。我想,坐在馬背上的我們,此刻也成了另一道被遊人觀賞的風景。大約40分鍾後,我們到了半山腰一個較為平坦的地方,上山的路在這裏到了盡頭。放眼望去,碧藍的天際下又是一番絕美的景色,原野平緩起伏,河水從坡下西去,雲杉沿溝而布,依坡而立,遠處三麵高山環抱,山坡上林木鬱鬱蔥蔥,山頂上白雪皚皚,山下綠草如茵。導遊告訴我們,遠處的那個大土堆就是細君公主的陵墓。這意外的收獲,不由讓人心中一驚,隨之也讓我的記憶回到了遠古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