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有一些少數修改段落或字句。未改動的地方如與原書衝突,請仍然用原書字句。)
一、《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法]德彪西 曲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第一部成熟的印象主義音樂作品。這部作品標誌著印象主義音樂時代的開始。
“前奏曲”Prelud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Prae(意為“前”)和ludus(意為“表演”),意指序引。最早在15、16世紀,“前奏曲”被用於指代管風琴、琉特琴或古鋼琴樂曲前的即興演奏或具有即興風格的引子,其功用主要為試奏樂器、活動手指和進入正式的樂曲前的準備。17世紀以後,前奏曲成為一種具有完整形式的小型器樂曲,大多由鍵盤樂器在賦格、組曲、奏鳴曲、眾讚歌等樂曲前即興演奏,形式自由,但仍然具有引子的意義。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這種風格體裁的代表,作品中包含48首前奏曲與賦格曲。19世紀,肖邦在巴赫的基礎上,把這一體裁發展成為獨立的不依附於任何作品的鋼琴小品,在他的第28號作品中,他按調寫作了24首前奏曲。此後,前奏曲雖不用按調性排序,但也大體布局相同。而近代歌劇中的短小序曲,或某一幕前的短小管弦樂曲,也叫做前奏曲,其音樂素材通常取自歌劇本身,如瓦格納的《羅恩格林》前奏曲,威爾第的《茶花女》前奏曲等。20世紀前奏曲更具有多重的性質,有的仍然擔任引子的作用,如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與賦格;有的成為了獨立的樂曲,如拉赫瑪尼諾夫的某些前奏曲;有的在結構上進行擴展,如勳伯格為合唱和樂隊所作的《創世紀前奏曲》。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創作於1892到1894年間,取材於法國象征派詩人馬拉美(S. Mallarme1842—1898)的同名詩篇。1894年12月22日在巴黎國民音樂協會主辦的音樂會上首次演出,並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德彪西解釋這個作品時說:“我不是用音樂來作為馬拉美這首詩的姊妹篇,它可能隻是這首詩的背景,為了把人們帶到和詩相似的意境之中”。《牧神午後》是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被後人譽為“德彪西的第一顆管弦樂定時炸彈”。樂曲不單音響效果朦朧飄忽,曲式結構上也因樂句與樂句間的交織融彙難以明確區分,但我們仍能感覺到主題的多個變體在樂曲中穿插出現。雖然這首短小的作品中難以捉摸的和聲和無法界定的曲式結構使許多聽眾困惑不解,但是,它獨具一格的異國情調和神秘夢幻的色彩渲染依然獲得了普遍的讚賞,成為了作者最膾炙人口的管弦樂傑作之一。
樂曲取材於馬拉美的詩,內容大體表現了:半人半神的牧神潘恩由於喝酒過多昏昏欲睡,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進入了埃特納山仙境。他回想起追求水仙女時的那番情景,最終在溫暖的陽光下睡去了。
樂曲一開始,是長笛在較低音區進行的一段獨奏,這是貫穿全曲的第一主題。旋律沿半音階滑行,音域狹窄,仿佛詩人筆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昏昏欲睡的曲調。
這一主題以中庸的速度在中音區增四度的範圍內,反複開頭上下流動的兩小節,以及接下來微微起伏的曲調,使得樂曲帶上了飄忽不定、朦朦朧朧的特色。整個音樂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陽光明媚,暖氣襲人,微風吹拂,牧神昏昏欲睡,夢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氣之中。反複無常的節奏和節拍,完全打破了西方傳統的節奏規律,更增加了樂曲浮動的特點。
第一主題作了五次自由變奏之後,雙簧管獨奏呈現出類似插部的第二主題,引向小的高潮,音樂逐漸活躍,較為寬廣的音域和更加積極的節奏與開始的旋律形成對比。這段音樂甜美、熱情,描繪了牧神在半夢半醒間回憶和水仙女在一起的美好情景。
第三個主題與第二主題同樣具有明顯的五聲音階調式色彩,溫柔寧靜,使作品達到了情感的高潮,仿佛凝神遐想時飄忽浮動的幻覺。
這段音樂由全體樂隊奏出,逐漸形成全曲的高潮。
接著,再現第一主題的音調極其自由變奏,使樂曲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昏昏欲睡的夏日午後。最後,樂聲逐漸消逝,仿佛牧神漸漸進入夢鄉,一切回歸寂靜。
二、管弦樂《波列羅》舞曲
[法]拉威爾 曲
《波列羅》舞曲是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拉威爾最後一部交響音樂作品,也是他最優秀的一部舞蹈音樂作品。這部作品以絢麗奪目的管弦樂色彩著稱於世,體現出作曲家高度的作曲技巧和極具個性的音樂風格,為作曲家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
《波列羅》舞曲創作於1928年,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之托而寫作一首芭蕾音樂,後來成為了同名獨幕芭蕾舞的配樂,由尼金斯卡婭編舞,1928年11月由魯賓斯坦首演於巴黎歌劇院。所設計的場景是在西班牙的一個小酒店,舞台深處一群人在飲酒,正中有一位女舞者在練習。一開始,她隻緩慢地跳動,舞姿輕盈,逐漸熱烈起來的音樂和舞蹈將人群吸引過來,他們一起跳起了歡樂的舞蹈,一直發展到狂熱的高潮。
“波列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隻是借用了“波列羅”的標題,樂曲的結構、旋律、節奏和速度都與之相去甚遠。關於這首樂曲的構思,作曲家在自傳中曾寫道:“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聲與節奏始終如一,而用小鼓節奏接連不斷地給予強調。一個因素的多樣變化促成了管弦樂隊的漸強(crescendo)。”
在整首樂曲中,有一個貫穿全曲的固定節奏型:
這個節奏型在樂曲一開始由小鼓擊出,並持續不斷,再由長笛、大管、圓號、小號、雙簧管、單簧管以及各種弦樂器不斷加強。按照作曲家的要求,速度始終保持不變,不能隨意加快或減慢。
樂曲隨後分別出現兩個主題。第一主題使用自然大調,沒有變化音和明顯的大跳,情緒較為明朗樂觀:
第二主題作曲家稱之為“西班牙——阿拉伯風格”,在多個調式上遊移交替,如混合利第亞調式、屬音和聲小調、弗裏幾亞調式等。時常出現變化音,音域較寬,情緒略帶悲傷,色調暗淡:
在整首樂曲中,兩個主題不光自身反複,還成對反複了五次,並在最後一次有所變化。作曲家采用了在民間音樂常見的同一主題成對反複的結構,並結合豐富多彩的配器,使整首樂曲層次分明、內涵豐富。五次反複可分為一下四個部分,下麵列表說明:
第一部分主要使用樂器獨奏的單一音色,兩個主題在呈現後又反複了一次,
第一主題: 長笛
(反複)單簧管
第二主題: 大管
(反複)小單簧管
第一主題: 抒情單簧管
(反複)小號和長笛
第二主題: 次中音薩克斯管
(反複)小高音薩克斯管(句尾換高音薩克斯管)
第二部分,主要使用木管組與弦樂組以旋律和伴奏的形式,形成音色對比,兩個主題不反複。
第一主題: 圓號、鋼片琴、短笛和第二長笛
(反複)兩個單簧管、雙簧管、抒情雙簧管和英國管
第二主題: 長號
(反複)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和中音薩克斯管
第三部分,主要由木管樂器與弦樂器組做混合音色結合,逐漸引進銅管樂器擔任伴奏,
第一主題: 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第一小提琴
(反複)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中音薩克斯管和小提琴
第二主題: 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小號(句尾換長號)和小提琴
(反複)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長號、小高音薩克斯管、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
第四部分,銅管和打擊樂器依次參與樂隊全奏,做混合音色結合,
第一主題: 短笛、長笛、三個小號、小高音和中音薩克斯管、第一小提琴
第二主題: 短笛、長笛、四個小號、長號、小高音和中音薩克斯管、第一小提琴
結尾處全體打擊樂器加入(定音鼓、小軍鼓、鈸、大軍鼓、鑼),樂曲以極不協和的音響在一片光輝燦爛中結束。
三、《春之祭》
[美籍俄] 斯特拉文斯基 曲
舞劇《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該舞劇描寫了俄羅斯古代未開化民族舉行的一場春神祭祀儀式。在儀式的高潮,作為祭品的少女在智者們席地而坐圍成的圈中,獨自狂舞至死。作品描繪了俄羅斯原始風格的祭禮場麵,展示出作曲家獨特的創作個性和高超的創作技巧。作品大量使用不協和音程、不協和和弦、非常規節奏、多調性,以及尖銳刺耳的配器,渲染出一幅神秘、野蠻、殘酷的原始部族殘酷的祭天的音樂畫卷。1913年5月29日,《春之祭》在法國香榭麗舍大街巴黎劇院首演時,引起了極大的騷動。不過,這部作品最終以它的獨特的風格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成為了斯特拉文斯基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全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8個段落,第二部分有6個段落,都各有標題。
第一部分《對大地的崇拜》
第一段“引子”。樂曲一開始由大管在最高音區上吹奏出一個具有立陶宛民間曲調特色的音樂主題,悠遠婉轉,仿佛春天漸漸來臨,喚醒大地:
隨著木管樂器組的加入,氣氛逐漸變得神秘而陰鬱,仿佛遠古的人們正在靜靜地思考春天的奧妙。接著,這個主題由木管樂器組的樂器相繼變形演奏,並且逐漸交疊,力度增強,音樂清晰熱烈,塑造了一種萬物複蘇、生命充滿活力的景象。接著,舞台上走出一位長須的襤褸老者,在少女們的簇擁下走上了一個土堆。
第二段“春天的預兆,少女們的舞蹈”。這段音樂被認為是斯特拉文斯基最具代表性的音樂風格片斷。在一個過渡樂句之後,出現小提琴的弱音撥弦演奏,緊接著在弦樂低音區上以跳弓手法奏出一串不協和和弦,加以不規則的重音和野性狂放的節奏,表現了猛烈敲擊的音響效果,模仿出原始部落中人們粗重而狂放的舞步。在弦樂器的背景下,大管奏出粗放的主題,音域狹窄,圍繞一個中心音運動,仿佛人們對自然力量的崇敬:
在弦樂器的弓杆擊弦和大管顫音的背景上,圓號和長笛吹奏出一個較為抒情的主題,象征著古代少女們的婀娜舞姿:
接著,小號上出現了一個短暫而歡快的主題,宣告春天的到來:
接著,象征少女舞蹈的主題反複出現,音樂越來越激烈,同時也帶有一絲機械和僵硬,表現出古代少女舞蹈的粗獷質樸,最終推向高潮。
第三段“誘拐之舞”。這是整段舞劇中最為粗野、恐怖的一段,舞蹈場麵也極為激烈而粗獷,表現了原始社會搶婚的場麵和人類情欲本能的粗野發泄。整個樂隊逐漸加大表現力度,不時還穿插著雷鳴般的爆裂強音,節拍急劇變換,音響渾濁、恐怖、尖銳。在一片喧鬧混沌中,浮現出由短笛和長笛呈現的一個刺耳動機,青年們最終帶走了自己的舞伴:
第四段“春天的輪舞”。一開始由高音單簧管和低音單簧管以平行五度音程的關係奏出一個古樸抒情的旋律,在它的上方伴以長笛的一連串顫音:
不久,樂隊奏出粗放沉重的踏步節奏,第二段音樂中象征春天到來的主題以一種緩慢堅定的形態出現。台上剩下的四對舞者,男演員托舉著舞伴踏著堅定而沉重的步伐跳起了舞蹈。當音樂到達高潮時,開始了一場群舞。
第五段“敵對部落的遊戲”。這段樂曲描寫了兩個部落間的戰鬥,兩個敵對的部落分別由性格不同的主題代表。音樂一開始,在大號和定音鼓塑造的緊張氣氛中,八隻圓號奏出了狂烈的富於動力的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較為柔和,帶有祈求的情感,由小提琴奏出:
兩個主題不斷交替出現,力度也逐漸增加將音樂推至高潮,象征著兩個部落之間激烈的戰鬥。舞蹈場麵則是一段兩人一組的體操般的舞蹈,伴隨著古怪而有力的節奏。
第六段“智者的行列”。這段音樂具有多調性的特征,四支圓號以不同的調演奏,鄭重宣告著智者的到來。智者的主題由大號以低沉的金屬音色演奏,緩慢而莊重:
弦樂器的顫音塑造出祭台上飄忽不定的煙霧,而突然出現一陣狂亂的樂隊,仿佛是年輕人震懾於智者的眼光而出現的短暫混亂。最後音樂嘎然而止。
第七段“大地的崇拜”。這段音樂隻有四小節,由一個音響微弱的不協和音程構成,表現長者親吻大地的場景,充滿了敬畏的情緒。
第八段“大地之舞”。這段音樂熱烈奔放,力度和配器都變化多端,配合狂熱的群舞場麵,表現了原始部落的人類對廣闊無垠的大地無比崇拜之情。
第二部分《獻祭》
第一段“引子”。斯特拉文斯基曾經為這個引子取名為“異教徒之夜”。在這個蒙昧的部族為春神舉行的祭祀活動中,有一名作為祭品的少女必須不斷跳舞直至死亡。為了選出作為祭品的少女,智者和少女們圍坐在夜晚的篝火旁,眾人都陷入了沉思。在圓號的長音背景上,木管樂器上蠕動般的音響和加了弱音器的弦樂器泛音,描寫出眾人壓抑的思索,渲染了陰森的氣氛。接著,獨奏小提琴用泛音展現了一個少女主題,仿佛無助的少女充滿了憂慮、迷茫、痛苦和恐懼,又帶有一絲認命的呆滯。
第二段“少女們神秘的圓圈舞”。音樂分成六個聲部由中提琴奏出少女主題,伴以弦樂器的泛音撥奏,音樂壓抑沉悶。接下來是中音長笛的一段獨奏,表現出少女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翩翩起舞:
最後,銅管樂器中奏出了一連串恐怖的滾動音符引出了沉重的踏步聲,祭品少女已經被選中,被人們圍在中央。
第三段“對當選少女的讚美”。這是一個讚頌和歡騰的場麵,人們圍著當選少女跳起狂放的舞蹈。音樂中,節奏複雜,節拍多變,打擊樂器和不協和音響被強調,表現了一場野蠻、怪異又恐怖的狂歡。
第四段“祖先的召喚”。在低音單簧管和低音弦樂器低沉的長音背景上,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反複奏響一連串和弦式音調,並不時被定音鼓猛烈的敲擊所打斷,仿佛象征著幹枯的大地對春天到來的急切盼望,也是對獻祭少女的催促。
第五段“祭祖的儀式”。英國管奏出一段神秘的旋律,仿佛智者們席地而坐,口中念叨著咒語。不一會兒,小號奏出了祭拜主題:
人們虔誠地祭拜著祖先,兩次強烈的音響象征著祭典的隆重舉行。最後祭拜主題重新響起,祭祀儀式在充滿緊張的期待和狂熱中結束。
第六段“被選少女的祭祀舞”。最後一段音樂是整個祭祀的高潮,音樂的緊張、節奏的複雜和節拍的狂亂都達到了極致。被選的少女從最初的畏懼、彷徨逐漸變得狂熱,跳起了獻祭舞蹈:
她的舞蹈緊張、猛烈而粗獷。突然,她踉蹌著摔倒在地,但很快又掙紮著站了起來,繼續瘋狂而絕望地舞蹈。少女最終倒地而死,在小提琴奏出最後一個戰栗的不協和音時,她被人高高舉起,人們紛紛匍匐在地完成了對春神的獻祭。
四、《藍色狂想曲》
[美]格什溫 曲
《藍色狂想曲》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創作的第一部大型作品。這部作品融合了美國民間音樂、爵士音樂的風格,體現了作曲家豐沛的才華和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藍色狂想曲》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成為美國專業音樂的代表作品之一。
約1900年左右,美國南方以新奧爾良為首的幾個州的黑人音樂家中形成了一種形式自由、帶有大量切分節奏和即興表演的音樂。這種音樂於20世紀20年代被稱為“爵士樂”(Jazz)。20世紀20年代,爵士樂傳到紐約、巴黎和倫敦後,變得更為精致,產生了多種爵士風格。出現了融爵士樂與傳統和聲為一體,融爵士樂隊與交響樂隊為一體的“爵士交響音樂”,代表樂隊由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1890–1967,美)的“爵士交響樂隊”,代表作品有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還出現了強調小樂隊和較多即興演奏形式的“芝加哥”爵士樂。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搖擺爵士樂,20世紀40年代,搖擺爵士樂讓位於“比波普爵士樂”,比波普爵士樂主要為7人左右的小樂隊,主要特征是節奏和擬聲唱(唱無意義的音節),速度很快,演奏技巧高超。比波普爵士樂後又被稱為“現代爵士樂”。20世紀60年代還出現了“自由爵士樂”。古典音樂創作也在不斷受到爵士樂的影響,爵士樂因素在一些20世紀音樂家的作品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現,如德彪西的《醜黑怪步態舞》、貝爾格的《露露》等。一些作曲家為爵士樂與交響音樂之間架起了橋梁,如格什溫、格羅菲、伯恩斯坦(L. Bernstein,1918—1990)等。
《藍色狂想曲》又稱《布魯斯狂想曲》,創作於1924年,是第一部具有美國特色的交響音樂作品。這部作品是格什溫應保羅·懷特曼之邀,為組織“現代音樂實驗”音樂會而寫作的一部“爵士協奏曲”。據說格什溫是在去波士頓的旅途中創作本曲的,在完成樂曲的基本部分後,格什溫還準備在首演時進行鋼琴獨奏華彩樂段的即興創作。樂曲名稱中的“藍色”(blue)同作品中所采用的起源於美國黑人勞動歌曲和靈歌的布魯斯(blues)曲調正好是同一個詞,故最終采用了“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之名。最終,這首作品大獲成功,為格什溫贏得了世界級聲譽。
《藍色狂想曲》使用了類似單樂章的協奏曲形式,以鋼琴作為主奏樂器,音樂將即興式的表達和交響式的發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樂曲一開始,由獨奏單簧管在低音區奏出一個顫音,隨著音階的逐漸上升,出現了主要主題,帶有濃鬱的布魯斯音樂特點,情緒激揚、放蕩不羈:
接著,圓號和薩克斯管在低音區奏出了一個具有舞蹈性的、節奏很強的主題,是前一主題的變化發展:
主要主題由全體樂隊昂揚有力地演奏,並且加入了鋼琴。接著,在主要主題的基礎上出現了鋼琴的華彩段。隨後,主要主題又再次出現在全體樂隊突然的加強加速演奏中,表現出果敢有力、輝煌燦爛的音響效果。接下去,小號明亮的音色演奏出一個開闊明亮、充滿生機的旋律,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