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縣作家協會王平中、羅存文兩位副主席約見,提出聯合創作《紫竹觀音傳奇》一書的設想,我欣然同意。這不但因為我從小便希望當個作家,2007年以來就企圖圓上作家夢,更因為紫竹觀音聞名遐邇,如果能夠成功,也算為宣傳家鄉文化盡到了一份心力。
小說的故事情節固然是虛構的。但是小說所傳達的文化精神卻必須與當時的時代精神生活相吻合。在創作過程中,我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將小說的曆史背景定位在大唐王朝結束以後的五代十國混亂時期。
在這一曆史時期,普州雖然並不出名,但是已經孕育了宋朝時期“東普西眉”的文化盛景基礎。而這一文化盛景的形成,與普州最先形成儒、釋、道三教並列這一特點有著無法割裂的因果關係。因此,三教並列就成了《紫竹觀音傳奇》的文化特色。
三教並列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一方麵,五代十國時期,蜀中特別是普州社會比較穩定,大量的三教學者一齊來到普州避亂,從而使儒、釋、道的文化品質在這裏得到很好的傳承。另一方麵,飽受社會□□之苦的普州百姓,對於唐朝以及後來的統治者關於儒、釋、道三教的或褒或貶並不在意,相反對於三教思想中那些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穩定的積極因素同樣地歡迎。比如小說中傳達的厭惡戰爭、暴力,渴望社會和諧穩定、主張人性善良、寬容等等。
三教並列是普州人民群眾的首創,因而具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古往今來的普州,無論是神是佛是聖,都可以一起供奉、一起尊崇。三教本身的排他性在這裏毫無蹤影,三教本身的兼容性在這裏得到空前的發展。因此,小說中的神、佛、聖人物都與外地或者三教本身宣揚的人物性格、形象不完全相同,從而具有普州民間傳說的特色,這就是本書人物的特點。
中華本土文化無疑是儒道兩家。但是佛家自從漢代進入以後,已經融化其中。光緒維新、五四運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種新思想、新觀念與中華本土文化有機地結合,從而形成中華人類真正的國學,促進中華人類走向世界,走向富強。這其間,傳統文化的繼承、外來文化的吸收都是不可或缺的。換句話說,兼收並蓄正是中華文化頑強生命力的所在,而三教並列正是普州人民對於曆史文化的貢獻。
小說2011年底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半年以來,作為執筆者的我深感原著的粗糙,於是對其進行了情節增補和文字潤色,個別章節名稱也有變化,特地在此說明。
付光炯
2012年5月於四川安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