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說曆史(1 / 3)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這是英國第一首相丘吉爾說的一句名言。

曆史是輪回的,今天發生的一切都可以再曆史中找到原因和結果。

腓力弟兄著文指出——“從某一種意義上來看,曆史乃人類過去所發生之事實的總記錄,曆史之所以是曆史,它是可以傳遞的,是可以藉文字的記錄將它保存、固定下來,免得曆史在傳遞的過程中,以訛傳訛,幾代之後變得麵目全非……”

曆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我們所說的曆史通常是指以你所處的時代往前推演發生的所有事情的總和,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概念。研究靜態的不可改變的曆史就是為了指導動態的曆史,避免重蹈覆轍,創造更高層次的社會發展,這是研究曆史的根本意義。

人的本質、特性是什麼呢?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人與動物截然不同的地方就是理性,所以人被稱為“有理性的活物”;19世紀唯物論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斷言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會使用工具,而動物不會;20世紀的語言學家們則認為,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是有語言的活物;幽默大師馬克?吐溫耐人尋味地說:“人之所以是人,因為人是會笑的活物。”

那麼,古今中外的曆史學家,他們是怎麼認為呢?他們以為:人之所以是人,因為人是有曆史性的活物。什麼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乃是人有曆史性、曆史感、曆史記憶、曆史教訓,甚至人有曆史觀,而動物沒有。如果有所謂的動物曆史,也不過是人寫的,但如果動物自己會寫曆史的話,那麼麻煩可就大了,我們的子子孫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把曆史課程修畢!

因此,將人理解為曆史性的活物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自從神創造人以來,人就有了曆史。而曆史就是整個時間長河中所發生事件的總記錄。雖然對曆史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們都是在一個共同的前提下進行辯論、陳述與思考的,即曆史的意義是不辨自明的。因為你相信有曆史的話,你還可以分析曆史、修正曆史、甚至可以采用治史的嚴謹方法,不論是證實、證偽還是比較、演繹等等方法進行考察與研究;但如果你是一個曆史虛無主義者或者曆史不可知論者的話,那麼你連談論曆史真假的資格都沒有,曆史的修正也就無從談起;如果你相信真理是存在的話,曆史的真相有一天就會水落石出,因為在曆史進展的過程中間,真理必然會將虛謊暴露出來。由此可見曆史的意義是深重的、是顯而易見的。

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曆史幫助我們了解過去。曆史學家們說:“我們決不能和過去完全脫離關係,因為一個世代之所以成為那個世代,無不受到以前各世代微妙的影響”。

因為這樣的認知,我們也就知道過去,了解現在,至終使我們可以準確地展望未來。隻有曆史才能告訴我們今天所站的位置,告訴我們現在應該向前看。

我們都知道失去過去就沒有曆史,沒有曆史就失去身份的認同感,而沒有現在就失去存在,沒有將來則意味著失去盼望。是曆史給我們明確的身份與位置,也是它指示我們應該往何處去。陳佐人博士說得好:“曆史的研究、反思與總結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正當世界曆史急促邁向第三紀元二十一世紀之際,人類更加需要從過往曆史采摘智慧,作為觀今世局的鑒戒,未來趨勢的指標,曆史的發展一方麵是千變萬化、出人意料,充滿了吊詭與反諷,但另一方在曆史的變局中,過往的成因與觀今的變化,總是有跡可尋,曆史的延續性與偶發性相互作用,蘊藏無窮的契機,引發無盡的智慧”。

曆史是延續性的,它猶如一條綢帶,所以我們從曆史的延續性中看到曆史具有因果性與相似性兩個特點。這兩個特點多都能幫助我們去了解曆史的教訓。

其一,曆史的因果性。在曆史上某些事件發生與前一個世代某些因素有關,從中分析,我們可以得到警戒與提醒。“不可跪拜那些像……,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也說:“我們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們擔當他們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