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箴言八 放眼未來:眼光長遠的女人才有長遠的發展(1 / 3)

希拉裏在總統競選中敗北以後,就在許多人都還在感歎、遺憾的時候,希拉裏已經放下了過去的失敗,風風火火地擔任國務卿一職了。她已經將眼光看向了未來,甚至已經開始為2016年的總統競選做好了準備。渴望成功的女人們應該好好地向希拉裏學習,這樣就會不斷地向前、向前,取得更大的成就。

別給自己的成功設限

2004年4月19日,與克林頓一樣,希拉裏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100人”行列,被稱為“民主黨銀河裏最耀眼的明星”。就在幾年前,人們提起希拉裏的時候,說到的還隻是“克林頓的妻子”、“美國第一夫人”,而如今,人們更多的稱呼她“希拉裏議員”、“希拉裏女士”。這代表著希拉裏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家而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代表著希拉裏實現了作為一個獨立的女人的價值。無疑,希拉裏是一個成功的女人!那麼,她還可以更成功嗎?能夠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嗎?

沒有這樣的先例,眾多的保守派人反對、抨擊,但是,希拉裏說:“我要競選總統!”誰說不可以呢?於是,2008年,上演了希拉裏與奧巴馬競選總統之爭。雖然,最後希拉裏失敗了,但是這種勇於挑戰極限,敢去想別人不敢想、去做別人不敢做的夢的精神值得所有女人們學習。

有一位長期輔佐希拉裏的工作人員曾說:“希拉裏總是樹立世界上最高的目標,而這些目標通常被認為是絕不可能實現的。”是的,在希拉裏的事業發展道路上,她從不認為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從不認為自己的成功到此為止了,她堅信自己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她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從知名律師到阿肯色州州長夫人,到美國第一夫人,到國會參議員,到美國總統候選人,到現任美國國務卿,每一次事業的飛躍都是她挑戰極限的結果。

希拉裏用她的真實經曆告訴我們,隻有不給自己的成功設限,你才能收獲更大的成功;而被設限的事業發展注定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有位動物學家將一群跳蚤放入實驗用的大量杯裏,在杯口蓋上透明的玻璃。於是,跳蚤們紛紛往上跳,卻被玻璃擋了回來,又摔下去。過了一陣子,動物學家將玻璃片拿開。結果沒有一隻跳蚤能跳出杯子,都在接近玻璃的地方就停住了,沒有一隻跳蚤能跳出杯子。

顯然,擋住跳蚤們的不是杯口的玻璃片,而是在數次被玻璃擋回來以後自己給自己所設定的界限。為了不撞到玻璃上,跳蚤們在潛意識中給自己設定了界限,告訴自己不要跳過那個高度,在這種心理界限的影響下,它們漸漸再也無法跳過那個高度了。

同樣,如果人長期被禁錮在特定的環境內,就容易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自己將自己圈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阻礙自我超越的實現,限製人生的高度,就如同上麵實驗中的跳蚤一樣。

渴望成功的女人們一定不能讓自己陷入“跳蚤效應”中。誰做了杯中的跳蚤,誰便隻能得到杯中的方寸空間,誰便失去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誰便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成為真正的強者。

世界著名的遊泳健將弗洛倫斯·查德威克為了創造吉尼斯紀錄,成為遊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名女性,她涉水太平洋,從卡得林那島遊向加利福尼亞海灣。那天,海上的霧很大,海水也出奇的冷,為了自己的夢想,弗洛倫斯在海水中已經泡了足足16個小時,在她眼前的是茫茫的大霧而不見彼岸,在她身後的護送船隊也被大霧遮住了,而她的手和腳都被凍得幾乎麻木了。麵對這種情況,她認為自己再也堅持不下去了,自己已經撐到極限了。在這樣的想法之下,佛羅倫斯更感困乏,她甚至無法再前進一米。就這樣,弗洛倫斯的首次試遊以失敗告終。但其實她放棄的地點離目的地已經非常近了,以她的實力來說是完全可以成功的,但是她失敗了,因為她給自己設定的極限就在那裏,因此她無法再前進。

對於這次的經曆,弗洛倫斯·查德威克感到非常惋惜。為了彌補遺憾,她在兩個月後決定重遊加利福尼亞海灣。遊到最後,她也感到有些疲乏,但是想到上次的教訓,她便不停地鼓勵自己:“我一定能行,一定可以成功!”於是,她順利到達了彼岸,成為了穿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位女性。

第一次,弗洛倫斯因自己給自己設定了極限而失敗;第二次因為相信生命無極限而成功。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的女性認為,自己是女人,所以在各方麵不如男人都是理所當然的;有的女人根據自身的情況,設定一係列的擇偶標準……這些都是自我設限的具體體現。成功局限在小範圍內,幸福就少得可憐,人生也自然沒有了高度。自我設限的“心理高度”是人無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旦心理高度被設定,那麼一切超出其範圍內的可能性都會被自己否定,這樣也就自然不可能抓住機遇,超越自我,獲得成功。

因此,千萬不要給自己的人生高度設限,要相信自己明天會比今天更加優秀,以後會比現在更加幸福,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才能活出一個精彩的人生。

必勝的想法,必勝的信念

1991年的一個夏日,克林頓競選總統的所有組選人員被希拉裏召集到了阿肯色州州政府辦公廳開會。當時,作為克林頓競爭對手的喬治·布什的支持率已經超過了90%。除了希拉裏,其他人都不相信克林頓能當選,即使克林頓自己也半信半疑。

在會議過程中,針對怎樣取勝的問題大家討論了很久,但有半數的人都認為敗局已定,更不用說是去思考取勝的方法了。

大家都非常沮喪,會場裏的氣氛達也到了冰點。這時布魯斯·林傑站了起來說:“不如我們設想如果我們勝了,那會怎麼樣呢?”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大家都覺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希拉裏十分從容地站起來,十分肯定地說:“我們會在白宮工作!我們能夠取得勝利!”

這句話所體現出來的必勝的想法和信念鼓勵了大家,改變了他們的態度,使他們最終能按照希拉裏繪製的藍圖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這場殊死的戰鬥,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的確,要想擁有成功、輝煌的未來,你就一定要有必勝的想法和信念。這是你為之努力和拚搏的動力,失去了這種動力,你成功的可能性會微乎其微。女人們要相信成功,才能獲得成功。

“你相信什麼,你就能成為什麼。”這種看似唯心主義的言論有時候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因為你的人生應該怎麼過,完全是由你自己來掌控的,你心裏想的是什麼樣子,那麼你的行為就會朝著那一方麵去發展,盡管有時候這種發展你並不曾發覺,但是它就是那樣默默滋長蔓延著,也因此讓你的生活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你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想想看是不是你的潛意識在作怪?

你曾經的心理暗示越正麵,你現在的境況就會越好;相反,你的曾經的心理暗示越消極,你現在的境況就越糟糕。所以,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獲得什麼樣的成績,都取決於你是否已經在心裏種下這樣的種子。如果你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如果相信自己不能,那就真的不能了。信念就是如此重要,無論是對於男人還是對於女人。

關於這一點,不隻希拉裏證明了它,J.K.羅琳也驗證了它。

隨著《哈利波特》小說和電影的風靡全球,也讓人們記住了“哈利波特之母”羅琳的名字,這位經曆過婚姻失敗和窮困潦倒的女人,現在卻成為英國最富有的女人,她所擁有的財富甚至超過了英國女王。而她所取得的一切並不是什麼奇跡,隻是源於自己堅定的信念,因為她始終相信自己“能”,所以她真的就做到了。

學習英國文學的羅琳從小就喜歡寫作和講故事,而且一直不曾放棄過,她夢想著自己寫的故事可以成為像格林童話那樣享譽世界、傳承不息的經典。在大學畢業後,她隻身前往葡萄牙尋求發展,在那裏她認識了一位記者,並與他墜入愛河、建立了家庭。

但這個家庭建立得並不完美和牢固,她的丈夫在婚後開始暴露出自己的本來麵目,毆打甚至將她趕出家門。傷心欲絕的羅琳不得不帶著剛剛出生三個月的女兒回到英國,住在一間冬天連暖氣都沒有的小公寓裏靠救濟金過活。為了讓女兒吃飽,她自己餓肚子是經常的事兒,窮困潦倒讓這個女人看起來似乎已經沒有了光明。

然而羅琳自己並沒有放棄夢想,她始終相信自己的命運並不會僅此而已,更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渡過難關。生活的苦難並沒有打消她寫作的積極性,她每天都不停地寫,甚至經常為了省電省錢跑到咖啡館裏寫一整天。

“或許是為了完成多年的夢想,或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也或許是為了每晚能把自己編的故事講給女兒聽。”羅琳用這樣的話解釋自己的堅持,因為她堅信這一切都不是在浪費時間。正是這種信念的支撐幫她度過了人生中最苦難的時期,她推出了第一本改變自己命運的《哈利波特》,並且被翻譯成35種語言在全球範圍發行,引起了世界轟動,成為出版界的奇跡。

羅琳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結果她果然做到了,而且做的比她想象的還要好。這個世界上其實本沒有什麼“奇跡”,真正的“奇跡”就是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因為缺乏了“我能”的信念而讓“夢想”分裂成“做夢”和“幻想”,當然也就沒有了實現的可能。幻想自己“能”的人很多,相信自己“能”的人卻少之又少。所以便有了少數人的成功和多數人的平庸。你的世界因你的想法而改變,隻是你自己卻把那當成了理所當然,你也就理所當然地被世界遺忘了。

女人們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隻有你自己才知道,也隻有你自己才能去創造,玫琳凱堅持對自己說:“你能成功!”你如果也讚同這句話,那不妨自己也去試試看吧。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就在前麵等著你,相信自己,你“能”辦到!

成功路上無所畏懼

2009年2月,希拉裏訪華期間,接受了楊瀾的專訪。在這次訪問中,楊瀾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對於渴望成功,希望扮演領袖角色,卻又因失敗而恐懼害怕的女性,您有什麼建議?”

希拉裏的回答是:“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在成功的道路上都應該無所畏懼。當然這需要相當的勇氣,但我認為這樣的人生是最好的。充分地認識、相信自己,傾聽自己的心聲,勇敢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的人生或許會有更多的曲折,但在我看來,這的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在這段談話中,涉及了一個阻礙女人成功的重要心理——“約拿情結”。而希拉裏也指出對此的解決辦法就是拿出勇氣來、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麼,到底什麼是約拿情結呢?

聖經中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名叫約拿的虔誠的基督徒,他一直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終於,神派遣他去宣布赦免一座本來要被罪行毀滅的城市——尼尼微城。但是尼尼微城是毀滅他家族的死敵,於是,麵對這個光榮的任務,約拿開始抗拒、逃跑,不斷躲避著他信仰的神。而神到處尋找他,懲戒他,為了喚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最後,幾經反複和猶疑,約拿終於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約拿”,他們渴望成長卻又因為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心理學家們將“約拿”這種成功麵前的畏懼心理,稱之為“約拿情結”。一般來說,約拿情結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在對自己方麵,具有約拿情結的人往往逃避成長、執迷不悟、拒絕承擔偉大的使命;其二,在對他人方麵,如果別人表現出優秀之處,“約拿”們會嫉妒,如果別人受到了祝福,“約拿”們心裏會難受,如果別人倒了黴,“約拿”們則會幸災樂禍。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給他的學生們上課時,曾提出如下的問題:誰希望成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誰渴望讓自己成為一個聖人?誰能成為偉大的領導者?等。據馬斯洛記錄,當學生們被問及這些與成功相關的問題時,大多數人的反應不是紅著臉咯咯地笑,就是不安地蠕動。當馬斯洛又繼續問那些明確表示想要成功的少數人“你們正在悄悄計劃寫一本什麼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呢?”他們多半也會紅著臉、結結巴巴地搪塞過去。

由此可見,人類中普遍存在某種約拿情結。人們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因此當條件具備的時候,很多人不是追求高級需求,追求卓越、崇高的自我實現,而是選擇逃避高級需求,逃避卓越、崇高的人類品行。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上進心,視天真純情為幼稚可笑、視誠實為輕信、視坦率為無知、視慷慨為“沒心眼”,嫉妒比自己更好的人、心裏巴不得別人倒黴等都是約拿情結的具體表現。

作為女性,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太優秀了,恐怕很難嫁得出去,有哪個男人會忍受得了自己的女人比自己還強呢?”將“實現自己”與“失去愛”等同起來,從而對成長和成功產生恐懼,從而產生一種心理壓抑,給自己帶來個性中的神經症傾向。

還有許多高學曆、高能力的女性喜愛美麗,卻不敢大膽地追求美麗,因為她們認為太美麗是一種浮華和膚淺的表現,是有內涵的女性所不屑的。

又比如,許多女性都向往嫁一個好丈夫,擁有美滿幸福的婚姻,但是當機會真的來臨的時候,又會覺得自己不可能那麼幸運,害怕結婚以後夫妻爭吵、丈夫出軌等情況的出現,從而畏懼婚姻。

以上這些都是女性約拿情結的具體體現,此外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其他的例子。女人們,一方麵向往成功、美好的東西;另一方麵又因為內在的某種原因而懼怕那些成功和美好,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內在衝突,形成約拿情結。這些內在衝突有時候可以被意識到的,但大多數時候,它都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無法被察覺。日積月累,任其發展,到了最後就有可能發展成為“自毀情結”,也就是說,當你成功在望、幸福美好的東西唾手可得的時候,總是在潛意識裏會有“我不配”、“我不行”、“我受不了”等念頭,從而將到手的機會放棄,阻礙個人的發展。

心理學家們指出,幾乎每個人的內心都深藏著“約拿情結”。他們分析,這源於人小時候因本身條件的限製和不成熟產生而“我不行”、“我不可能做到”等消極的念頭,而周圍環境又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機會供其成長。毫無疑問,約拿情結是阻礙女性獲得成功、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罪魁禍首。因此,女人們在追求成功、幸福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當自己對那些積極的事物產生排斥和恐懼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去戰勝約拿情結,要敢於打破約拿情結的束縛,勇敢地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人生。

利用合作開創人生的新局麵

2008年,在總統競選中失利的希拉裏應奧巴馬邀請,出任美國國務卿一職,開始了與競爭對手奧巴馬的合作,為自己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從此,她將作為美國政府的內閣首席,擁有僅次於總統的權力,盡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

《華爾街日報》有文章指出,希拉裏與奧巴馬的合作將有利於他們解決克林頓和布什很大程度上都沒能解決的老問題,如朝鮮核項目、巴以衝突、美伊戰爭等,兩人的合作將為美國開創全新的局麵。

無疑,希拉裏選擇合作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國家都是有利的。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妥協和犧牲。她必須暫時拋下自己的總統夢想,實實在在地去做奧巴馬的助手,聽從奧巴馬的安排,容忍、甚至接受奧巴馬與自己不一致的政見。

希拉裏比誰都明白這些,但她最終選擇了合作,並且也確實因合作而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新局麵。

這告訴女人們:想要成功,就要重視合作,要學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