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穹向西是建於1890年的藝術科學院。再向西是德累斯頓聖母院教堂,從1726年至1743年,奧古斯特父子兩代人花了17年才建成。在1945年2月13—14日的大轟炸中被夷為廢墟,目前正在修複,計劃2003年完工。所有廢墟中的石塊都被清理出來,按順序分組分塊編號後放在木架上,這等精工細作恢複文物的精神真讓人難以想象,隻有眼見才為實了。德累斯頓人也不隻是苦幹,還極具商業頭腦,他們把教堂石塊碎片嵌在表中,製成紀念手表出賣籌集資金,而且按序編號,嚴保質量,絕無假貨。
從聖母院向西進入王宮區域。先是長達100米的“陶瓷牆”,它真是一個獨創。陶瓷牆占據了王宮一座兩層樓底層的全部外牆,沒有窗戶,而是用優質陶瓷磚拚製成從1127年開國的第一位國王,到1878年退位的最後一位國王的騎馬肖像,完整地描畫了薩克森王國的帝王史。瓷牆黃底白像,栩栩如生,於王宮之外任人觀看,有如今天的宣傳櫥窗,也讓後人牢記薩克森王國的曆史,但又是千年大計,不怕風吹雨淋,真是絕妙的獨創。由於工藝複雜,這麵牆從1903年到1906年整整花了3年時間才建成。王宮還有另一麵牆是文藝複興式的外走廊,走廊也在兩層樓下,白柱、灰塘和紅頂在陽光下色彩格外分明。雖然和這兩麵牆比起來王宮倒顯得有些遜色了,但從如此注重外牆看來,大概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王宮。三層棕黃大樓、紅色頂樓和綠色塔樓的皇宮本體也是頗具規模、十分氣派的。
王宮前是意大利設計師設計的羅克式宮廷天主教堂,開工於1738年,落成於1754年。奧古斯特一、二世信奉天主教,但在宗教上采取寬容政策,這也是薩克森王國當時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後新教在薩克森占優勢,該教堂也改為新教教堂。這個教堂與眾不同,門樓很窄,是一座三層高塔,每層都高,上兩層是空的,隻能做涼亭;而堂體很大,是一座宏偉的大廈。遠遠看去像一艘駛向易北河的戰艦,門樓是指揮塔,堂體是客艙大廈。教堂門前的地上用黑石頭鑲了一“N”字,指向東方,取拿破侖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據說當年拿破侖就是從這裏沿易北河向東進攻俄羅斯的。
從宮殿向西是皇家歌劇院,國王做禮拜、看歌劇都近在咫尺。歌劇院是一座三層黃色大廈,向內凹的三層弧形大門十分別致,屋頂雕像林立,盡顯藝術風範,這是一座落成於1841年的早期文藝複興式建築,1869年毀於大火,德國統一後於1871—1878年重建。從歌劇院再向西就是茨溫格爾宮一一世界聞名的茨溫格爾畫廊了。
對德累斯頓的畫廊早有所聞,惟走進茨溫格爾宮時才真正感到無論是建築還是收藏,茨溫格爾畫廊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就藏畫的質量和數量而言,完全可以和巴黎盧浮宮的藏畫部分相比。茨溫格爾畫廊不僅收藏豐富,其建築更別具一格,是一座庭院式的宮殿,而不是那種一幢樓式的博物館。薩克森王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國王一奧古斯特一世與康熙皇帝同時代,於1694年即位,他是一個油畫的收藏迷,到處買畫,兼收並蓄,有藏家賣畫,他就不惜重金全部買下,盡管買了不少劣作和贗品,但也收了許多價值連城的名畫。他的兒子奧古斯特二世,繼承了他的愛好與藏品,並且繼續廣收濫買,奠定了今天茨溫格爾畫廊的基礎。
奧古斯特父子藏畫太多,於是開始建造畫廊收藏,說是畫廊,其實是一組宮殿,奧古斯特一世在他的全盛時期,於1711年開始建造這座花園宮殿。宮殿有四座大門,各具特色。有當時剛剛興起的巴羅克式的,大門有兩層,巨柱支撐,挺拔高聳,上層是個涼亭,涼亭上是個扁球型圓頂,圓頂周圍石雕環繞,裝飾富麗,圓頂上有金冠。另一座文藝複興式大門則像一座宮殿,底層三門並列,上層是一座綠頂宮殿,正麵也有金球裝飾。四座大門圍成一圈,中間有四座宮殿,彼此由走廊相聯,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就是今天的茨溫格爾畫廊。中央是兩個巨大的噴泉水池,四周有四片草地。畫庳建築一般都是建築藝術品,而茨溫格爾畫廊可謂登峰造極,真是“未見名畫先有情”。畫廊於1716年左右建成,1760年又加修了第4廳,成了今天的對稱花園狀。在1945年2月13日英法聯軍大轟炸時受到重創,從1945年起花了20年重建,1989年兩德統一後又再加修飾,完全恢複了原狀。
畫廊中的油畫基本上按作者的國別收藏,一國的收藏室用一種顏色,十分明顯,而在一國作者中基本按年代和作者收藏。畫廊一開始是一位在德累斯頓住了30年之久的意大利畫家一一卡納羅陀的《易北河右岸的德累斯頓》,是風景畫的世界名作,畫麵非常形象地描畫了18世紀初德累斯頓許多建築還未興建時的場景,使人看到德累斯頓的曆史。卡納羅陀另一幅當年市中心市場的畫麵也十分細致,賣麵包的小販,賣蔬菜的農婦都栩栩如生。卡納羅陀的叔叔也是名家,畫威尼斯的畫很有名,英女皇伊麗莎白十分欣賞,收藏不少。德國畫家的作品收藏不多,馮.克裏夫或的《四王祝王子出生》畫十分有名,來自阿拉伯等各地的4個國王給一個出生的王子祝壽,畫麵比較生動,和16世紀初意大利文藝複興早期的畫相比並沒有太大差距。晚期的德國畫家有梯斯茨本,館中展出他近80歲時,於1809年畫的《一家人》,色彩鮮豔,但形象較呆滯。
館中意大利的名畫不少,有波提切利在1500年作的《男孩得救》四連環畫,畫一個男孩被馬車軋得奄奄一息,送到教堂後被神父拯救的情景,畫的不是一個瞬間,而是在教堂內外一個場景中的四個連續瞬間,可謂歐洲最早的油畫連環畫之一,畫麵上人像已不是千人一麵的芸芸眾生,而注入了文藝複興的早期活力。佛羅倫薩三聖之一的拉斐爾的西斯《庭的聖母》形象生動,尤其是畫底的兩個小天使,神情怪異,大概是當年的小孩模特兒十分不適應,斜眼瞪著畫家,而拉斐爾真實地記錄了這個場麵。《西斯庭的聖母》是鎮館之寶,擺在最顯赫的位置,正對走廊,讓人隔著幾個廳就可以一目了然。提香1555年作的《聖女、小孩與四聖徒》也是世界名作,送小孩的女聖徒形象十分生動。喬爾喬內這位英年早逝的意大利畫家作的《睡的維納斯》是世界級名畫,把人體和風景融於一體,稱得上是當年的一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