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旅程有兩種:一種存在於記憶,一種存在於想象,不走出去,始終不是場旅行。
1.遠方未必風景誘人
遠方的風景
“遠方的風景,生長在一片青青的森林之間,每一片葉子無不流暢這綠色,每一束枝柯都昭示飄逸。”詩人用流暢的文字向我們講述了他對遠方風景的向往與渴望。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對遠方的描述與幻想,在我的心中,遠方的風景,沒有人頭攢動,不是青灰色的水泥王國,遠方的風景帶著故鄉的味道,向我招手。令我時刻蠢蠢欲動,想衝破這包圍走向它,靠近它,並且在它的包圍下陣陣溫暖我。
有人說,有兩件事情不能耽誤,一是趁著能走得動的時候趕向遠方,二是盡孝。而這兩件事無疑也是被自己一直耽誤的。總以為父母就是觸手可得,一個電話就能感覺到的溫暖,總以為旅行這個事情隻能趁著閑下來的時候,才可以享受的“美味佳肴”。可是,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沒有找到一段真正閑下來的時間。
於是,每個周末就成為了我幻想遠方的時刻,直到遇見了這部英式的藝術電影《遠方的聲音》,在其間,不論是女聲的吟唱還是聚會的合唱,鏡頭仿佛一直如時光的變遷,常常在靜默中拉開了一段長長的影像回憶,始終有一股沉鬱的情結。
在這個普通的工薪之家,由於生活所迫,記憶中的父母都充滿著嚴肅寧靜的色彩,尤其是殘忍的父親留給了一家人抹不去的陰影。在女兒的婚禮上,她回憶了自己與父親相處的時光,雖然父親的冷酷對她造成了傷害,但她對父親依舊充滿了愛意,她失聲痛哭。在去度蜜月時,她想起來父親的心願是一直想去遠方看看,但父親的一生都在為了家庭操勞,卻永遠沒有機會再去。
婚後的生活,她的家庭中依舊存在著父權生活的陰影,她想逃離,又依賴這種感覺。多麼像我們的現實的生活,如同現實的詩歌,透著淡淡的傷感。生活如同筆直的線條,卻沒有方向,所以還不如曲線婀娜多姿。
《遠方的聲音》講述的是父親的願望,是女兒的回憶,是二戰後的家庭生活,但導演也許想講述更多對家庭中父親這個角色的認識。父親犧牲的最多,又不會表達自己的愛,大多數時間,他粗魯的表述了自己的言語,也造成了孩子們對他的誤會。
導演試著探討父親的情感與願望,來揭開遠方對陽剛之氣的父親同樣充滿魅力,更何況那些柔軟而不安的女人?所以,影片中的女兒從小就喜歡趴在窗戶前望向遠方,她甚至要求父親為自己的小屋重新開一扇更大的窗戶……
離開之後才知道遠方在何處
慢慢地,開始喜歡這樣的書、音樂或者電影。就像你走在生活的巷子裏,每隔一會兒就可以讓你控製不住地按下手中的快門,然後你會興奮地把自己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擺在地上,任憑人們來挑選,各取所需。
慢慢地,我希望記憶也如同存放在鐵盒中的各色硬糖,你可以隨意拿來舔舔,以便回憶從前的生活。是的,你可以不喜歡裏麵的糖塊,可以依賴裏麵的味道。糖塊也可以在那個盒子裏受潮或變味,但那盒子始終屬於你一個人。
《遠方的聲音》其實並不是一部每個人都可以明白的電影,尤其是那些生活富足的人們。而遠方對那些過著百姓生活的人而言,就是另一個地方,或者是地球的另一端。
如果對自己而言,最遠的遠方就在另一端,那麼我依稀記得自己留學離開祖國的那一刻,記得父母為了送自己出去所付出的所有努力。當飛機飛起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家就是我短時間回不到的地方,家在某個瞬間離我好遠。
而後的歲月中,我從一個學生到獨立,這期間所有的努力與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報。當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了你飛的高不高時,卻沒有人問過你到底飛的累不累。
在這部電影中有我們熟悉的舊家具、破衣服,還有那兒時從垃圾堆裏撿到的高級鉛筆盒,隻有有同樣經曆的人,才能明白那一刻的莫名感動。所有的委屈,對家的思念,感謝生活給予自己的一切,無論走過的是幸福還是苦難,自己依舊是個有血有肉,麵對生活依舊有眼淚,依舊會感動,這就是最大的成功吧。
突然想起那首英文歌曲,大致的意思是,隻有離開了,你才知道遠方在何處,而隻有真正離開了,你才知道內心所屬,還有那數不盡的牽掛。
遠方,是我們深埋內心的地方
“我幻想和你一起去色盲島,那就是遠方;我幻想和你一起去紐約,那就是遠方。”
很愛台灣的文藝片,根源於對台灣這座島嶼的渴望,還有它所流露出來的清新感覺,有時看到它幹淨的海岸線,還有那長長的公路都會有種想去旅行的衝動。
《帶我去遠方》就是這眾多文藝片中的一抹清新的色彩。故事發生在寧靜的小漁村,女孩略有色盲,這已經注定她天生與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女孩非常樂觀,天真的她拿著爸爸送給她的很多眼鏡,拚湊了一個不同顏色的天空。
跟她一樣對生命充滿向往的還有她的哥哥,哥哥告訴她,在遙遠的海岸上,有一座色盲島,在那裏,島民都是跟女孩一樣的人,他們分不清顏色,但他們很快樂。這個美好的故事鼓舞了女孩,讓她覺得自己並不是孤單一個人,她也因此對哥哥產生了朦朧的愛戀。哥哥也有他自己的小秘密,作為一個同性戀,他天生敏感、善良而又多情。
哥哥和妹妹彼此守護著自己的秘密,他們竟然一起計劃離開小漁村,一起去尋找那不會被人們看做異類的地方。最後的鏡頭定格在大海之上,也許隻有寬闊的海洋才能包容他們的秘密吧。
電影結束,我還沉浸其中,很喜歡哥哥與妹妹之間那種純淨的愛戀,如此幹淨、醇美,像一杯清清的檸檬汁,閃爍著嫩黃色的柔光。
遠方,在他們心中,如同我的內心一樣,被我們深埋在內心。是的,遠方也許就是我們時時掛念,時時想念,卻隻能被深埋在內心的一個地方。因為遠方也許就是故事中的那座色盲島,是哥哥給予妹妹的安慰。
我不知道哥哥與妹妹離開小漁村的計劃能不能實現,就如同我不知自己能不能按照計劃去遠方旅行。在內心飄蕩的,在現實中實現的,卻永遠有一根蠶絲相連,讓它們永遠在一起。
2.火車火車,要去哪裏?
專屬於你的猜火車
《猜火車》的DVD封麵上赫然寫著一段話:“《猜火車》就是那種要麼讓你喜歡得要死,要麼讓你鬱悶得咬牙的東西。據說對於這部影片,從來沒有什麼中間派的存在。”
相傳,對於這部電影,從來沒有中間派。很不幸的是,我選擇了後者。那種放浪形骸的英國混混,那種正宗而又奇怪的英國腔像是一種你永遠聽不明白的語言,在電影中,迷幻著一種人的生活態度與哲學。它傳達給人們的無非是一所無所忌諱的迷惑生活。
但它終究是一部好電影,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感慨好電影就是一杯好酒,從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光鮮的色彩。
一切就像電影開頭那段長長的台詞所言:“你可以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屬於你的職業,選擇你的健康,選擇低糖,選擇起點與朋友……選擇你的生活。”是的,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在進行著選擇,就像一輛火車停靠在碼頭,看向三岔路口,雖有道路可循,但卻沒有方向可走。
電影中,那些盲目的可愛的年輕人,卻選擇了海洛因,在他們看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沒有吸毒那樣爽快。影片對吸毒也描寫得極為細致,那種“爽”的感覺似乎可以讓每個人都想去嚐試下。
所幸,這些年輕人雖然迷戀毒品,與社會軌道脫離了,但他們的道德觀尚且屬於正常的範疇。最終,他們終於告別了毒品,開始過上了與正常人相同的新生活。
不管年少時,他們多麼地叛逆,最終還是會回歸到主流的範疇內。當人們再次看到男主角時,他的眼睛充滿了迷茫,不像最初那麼堅定地選擇毒品,他選擇了大電視、結婚、生孩子,吃垃圾食品,看無聊透頂的節目。
跟青春那段頹廢而無望的生活來比,主流的生活顯得是如此沉悶而循規蹈矩。可現實的生活中,另類並不好當。電影也許是用這樣的結局告訴我們一種年輕人對現實的妥協,隨著年齡的成長,從青春的懵懂走到而立之年,我們的思想行為都在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生活這個奇怪的大染缸正在用它自己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改造著每一個人,把我們都變成了同樣的人。
這個世界上隻有少數人能夠突破生活的縫隙,在那些我們即將腐爛掉的青春時光中,也許我們以為自己是個幸運兒,所有的選擇都是正確的,但不知,也許這是生活也在不停地選擇你的結果,想來,難免覺得悲觀。
“世界在變,音樂也在變,毒品也在發生著改變,親愛的你,不能在毒品中藏太久!”《猜火車》的青春時光終於結束了,我的青春時光也遠逝了,可生活的選擇問題依舊存在,繼續困惑人類。
選擇不選擇
有時真期待,在一些藝術品中沒有一個家長式的人物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該怎麼做,沒有道德矛盾衝突,沒有世紀末日的大審判。如果那些書、電影或者電視劇,它隻用零觀點的方式來記錄一些事物,記錄一些經過,又不似紀錄片那麼無趣,首先吸引的就是我們這些尋找感動又不追求“催淚彈”的人們。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拒絕看那些煽情的電視電影,看那些書籍中文藝的文字,和無病呻吟的劇情。記得那天是過完生日,本來還很快樂,看到朋友們善意地隻插了三隻蠟燭,本以為自己還處於青黃不接的年紀,就突然覺得自己垂垂老矣。
然後,很自然地就開始思考選擇,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選擇怎樣的工作。可是,選擇是一個太過於籠統的概念,太過於龐大的選題,走進它的世界,就像走進一個純白色的房間,裏麵是黑色的墨水,當你用手寫下要去一個地方,總會有另外的文字立刻碼出來,告訴你那條路不通……
選擇什麼,或者不選擇什麼,幾乎決定了人的一生。
於是,我故作思考的狀態,我一定要活得比父母高明,一定不能過他們為我選擇的生活;我不能為了結婚而結婚,一定要遇到那個自己愛的人,伴侶可是一輩子的大事;我不要為了每個月的工資而拿自己的青春獻媚,我選擇的工作一定不是迫於生活的壓力。
本以為如此,就可以巧妙地躲開生活選擇你的狀態,可是,某一天,當自己安靜下來,才會發現,就算自己放棄了,拒絕了,世界還是如此沒心沒肺地看著你,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承認它改變你失敗了。這時,突然想起《猜火車》中的瑞奇,但是我們卻已沒有力氣來背叛穩定的生活。
因為沒有永遠的十八歲,沒有永遠的青春,固定下來的都是可怕的,但我們還是如此熱愛它,這就是習慣的思維所給與我們的定勢。
追上屬於我的火車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輛屬於自己的火車,它和你的步伐幾乎一致。如果你願意,它可以帶你去任何地方,這輛火車的就是你的心。
我們身邊總會有一大群這樣的人,問我們,你要去哪裏,抓住你想要的生活。就像《周漁的火車》裏奔跑的周漁一樣,她找了很久很久,最終還是放棄了,於是她和愛情開了一個玩笑,選擇藏起來,讓那個深愛自己的人像馬達一樣來尋找自己。
與周漁的做法相反,《太陽照常升起》的女主角卻一直在追尋她所愛的人的步伐。她坐上那輛火車,唱著蘇聯老歌,從中國的東北出發,一直尋找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她淚流滿麵地撕掉了所愛的人的日記,還有那一張蘇聯美女的照片。
所愛的男人早已移情別戀,她卻不知,但她依舊樂觀地想念,所幸的是男人已死去,所幸的是自己懷著他的孩子。電影中最美的一段莫過於那個可愛的女人在火車上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那時火車上盛開了美麗的鮮花,她的容顏突然熠熠生輝,雖然自己並不知能帶給這個孩子怎樣的生活,她還是傻傻地想:“愛情終於結果了。”
那是一個瘋狂的女人,我卻為她所有灼熱的愛而感動,因為,能找到讓你的人生可以被點燃的事情很難,而那時,你幾乎已經找到了一種選擇生命,而生命無法奈何你的方式。
大多數人還是像我這般,坐在這時光的碼頭,看向超市,看向人群,看向旅行社,思考,是選擇大彩電,還是洗衣機,是選擇套裝還是裙裝,是選擇北京還是南京。
選擇的未來,選擇的生命,無非就是讓這個社會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終究,我們都是那火車上的乘客,等待一個又一個故事,等待一個又一個選擇。
3.誘惑難敵,防不勝防
你的眼神,寫滿憂傷
聽見這樣的故事就開始心疼,或許,她是一個太過於務實的女人,而他又過於理想化。兩個人在一起,貌似同路,其實不同。可又難以抵製某種誘惑,直到分開之時,她才感悟到,人生真是防不勝防。
每一次聽到蔡琴的《你的眼神》那句“像一陣細雨灑落我心底”,就開始為這個女人不值。因為愛蔡琴的歌,愛她的清高,甚至愛她在音樂界內的“世俗”。據說《你的眼神》這首歌是為楊德昌而唱起,而最終,這個男人抵不過誘惑,還是與蔡琴分開。
在這兩位才子佳人在一起的這十年,頓時成為人口相傳的話題。尤其是那十年的“無性婚姻”,更是令人唏噓、喧嘩與猜想。但還好,蔡琴始終冷靜,坦言不願與人們在談起這段往事,家事本不宜外揚,蔡琴作為一個聰明的女人,自然是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可惜感性的楊德昌卻是性情中人,很快就把陷入熱戀的愛情又一次公布於世,又一次可惜的是,人們竟然紛紛祝福。
不知道是人們對於婚外戀的態度放開了尺度,還是真的為楊德昌這個才子所傾心,楊德昌這段新的愛情幾乎沒有遭到任何人的懷疑與猜測。隻留下蔡琴這個寂寞的女人手持話筒,繼續唱著悲情的歌曲:“愛情真是防不勝防,愛上你便是災難一場。”
隻留下那十年的愛情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謎。
直到楊德昌去世,他與蔡琴的愛情又被重新提出來。她的歌聲遍布市井,他的電影在她的歌聲麵前,似乎一下子就會變得無足輕重。
而蔡琴愛他,我猜想了許久,也許是因為愛才吧。所以她才會把最好的十年時光給了他。他與她的婚姻,那柏拉圖式的愛情,怎麼看都像是南柯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