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佛理陶煉人生(3)(1 / 3)

沒有勇氣不行

沒有智慧不行,沒有勇氣也不行。我不敢說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氣;但短於智慧的人,大約也沒有勇氣,或者其勇氣亦是不足取的。怎樣是有勇氣?不為外麵威力所懾,視任何強大勢力若無物,擔荷若何艱巨工作而無所怯。譬如:軍閥問題,有的人激於義憤要打倒他;但同時更有許多人看成是無可奈何的局麵,隻有牽就他,隻有隨順而利用他,自覺我們無拳無勇的人,對他有什麼辦法呢?此即沒勇氣。沒勇氣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麵,往往把既成的局麵看成是一不可改的。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先生,他真是一個有大勇的人。他以一個匹夫,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國的統治。沒有瘋狂似的野心巨膽,是不能作此想的。然而沒有智慧,則此想亦不能發生。他何以不為強大無比的清朝所懾服呢?他並非不知其強大;但同時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變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曉得是可以增長起來的。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觀察理解,則其勇氣更大。而正唯其有勇氣,心思乃益活潑敏妙。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偉大高強處,原是一回事而非二。反之,一般人氣懾,則思呆也。所以說沒有勇氣不行。無論什麼事,你總要看他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無論若何艱難巨大的工程,你總要“氣吞事”,而不要被事懾著你。

真理與錯誤

對旁人人格總不懷疑,對自己知識見解總覺得不夠,人類彼此才可以打通一切。這態度是根本的。頂要緊的是徹始徹終不懷疑人家心術,徹底的覺得自己的知識見解不夠。徹始徹終追求下去,才能了解各派;了解各派到什麼程度,才可以超越各派到什麼程度,最後的真理獲得是可能的。隻怕你自滿,隻怕你不去追求。

真理同錯誤,似乎極遠,卻又極近。任何錯誤都有對,任何不對都含有真理;他是錯,已經與對有關係,他隻是錯過了對。怎樣的錯,總還有一點對;沒有一絲一毫的對,根本沒有這回事。任何錯誤意見都含有對;較大的真理是錯誤很少,最後的真理是錯誤的綜合。錯就是偏,種種的偏都集合起來,容納起來,就是真理。容納各種派,也就超越了各種偏,他才得有各種偏。最後的真理就是存在這裏。

我說每種學說都有他的偏處,並不是說沒有最後的結論。

凡學問家都是搜集各種偏,而人類心理都是要求統一。不斷地要求統一。最後必可做到統一。最有學問的人,就是最能了解錯誤來源的人;有最高見解的人,是能包括種種見解的人。人類心理有各種的情,常常表現在各種的偏上,好惡可以大相反。可是聰明一點的人,生命力強感情豐富的人,他能了解各種偏的來源,而能把種種的偏都包含進去,所以他就能超。聖人能把各種心理都容進來,他都有,所以他是最能了解一切的人而通天下之情。所以說真理是通天下之見,是一切對或一切錯誤的總彙。孟子說:“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孟子所謂同然有所指,姑為借用。)聖人對人都有同然;性情很好的人,聖人與他有同然;即性情極怪的人,聖人也與他有同然。聖人完全了解他,所以同然。聖人與天下人無所不同然。最有高明見識的人,才是最能得真理的人;他對於各種意見都同意,各種錯誤都能了解。

成功與失敗

沒有誌氣的人,沒有成敗可說;有誌氣的人,沒有經過二三十年奮鬥不懈的閱曆,也不會懂得成功與失敗是怎麼一回事。成功是什麼呢?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敗是什麼呢?失敗是我,是我的錯誤,我有缺漏。

一事之成,都須要若幹方麵若幹條件的湊合。百分之九十九都湊合了,一分湊不齊,便不成。在這百分中,有若幹是須要自己努力的;有若幹是自己努力不來,而有待於外的。而細審之,沒有哪一點不須要自己精神貫注,亦沒有哪一點不有待於外麵機會(非自己力所能及)。然而一個人(或一夥人,或一個團體),怎能沒有錯誤呢?沒有缺漏呢?聰明而曉事的人,早曉得自己大小錯誤多得很,缺漏到處皆是。凡自以為我無過者,都是昏庸蠢劣之極。天下固無無過之事也。說“我無過”者,正已是從頭錯到底,更不消同他論什麼過不過。錯誤了,而居然不從這裏出岔子,而混得過去,豈非天乎!一次混過去,二次又混過去;這裏沒出岔子,那裏又沒出岔子;豈非天之又天乎!成功是什麼?成功是巧而已,是僥倖而已。古往今來,於事業有成功者,而其人又聰明曉事,吾知其於成功之時必有此歎也。而失敗了呢?則不得怨人。一切失敗,自然都是各麵不湊合,什麼事本非自己所能包辦的。然而失敗之由,總在自己差失處,精神不照處,或是更大的錯誤,根本錯誤。像是楚霸王的“天亡我也”,雖在某時亦確有此歎;不過,若因此將自己許多錯誤缺漏都不算,那還是蠢劣,自己不要強。所以說失敗是我,我值其咎。古往今來,一切失敗者,而其人又自己真要強,吾知其於努力失敗時必如此負責也。

成功的事和失敗的事相比較,其當事者內裏所有疏漏孰多孰少,亦許差不多;不過一則因其成功而見不出,一則因其失敗而不可掩耳。古人雲:“不可以成敗論人”,旨哉言乎!其理蓋如此。

對異己者的態度

對方即與我方向不同的人,與我主張不同的人,我們都要原諒他。並要承認對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應作刻薄的推測。同時,在自己的知識見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對。我覺得每個人對自己之知識見解,常感覺自己不夠,見聞有限。自覺知識見解低過一般人,旁人都像比我強。這種態度,最能夠補救各種不同方向(派別)的彼此衝突之弊而互相取益。衝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為是。如此,則我不容你,你又妨礙我,彼此牽掣牴牾,互相折毀,無非是各人對自己之知識見解自信得太過,對對方人之心理有過於刻薄的看法,而有根本否認對方人的意思。此種態度,為最不能商量的態度。看不起對方人,根本自是,就不能商量,落於彼此相毀,於是大局就不能不受影響了。故彼此都應在心術上有所承認,在人格上有所承認,隻是彼此所見尚須商量,然後才可取得對方之益,達於多分對的地步。我每歎息三十年來各黨派、各不同運動的人才,都不可菲薄。但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此缺點就是在沒有如上麵所述的那種態度。對對方不能相信相諒;而且自己又太自信。所以雖是一個人才,結果,毀了別人,也毀了自己。毀在哪裏?就毀在態度上。人生本來始終脫不開與人互相交涉的。越往後,人生關係越複雜,越密切;彼此應當互相提挈合作,才是對的。可是和人打交涉,相關係,有一個根本點,就是:必須把根本不相信人的態度去掉。把我們說的意思放在前頭,才是彼此相往來的根據;否則就沒有往來交涉的餘地了。如從不信任的地方對人,就越來越不信任人;轉過來從信任人的方麵走,就越來越信任人。不信任人的路,是越走越窄,是死路;隻有從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開出真正的關係和事業的前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