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第三論點—貢獻是人類的自然欲求(1 / 2)

最後,我想闡述一下第三個論點,那就是,希望有所貢獻的思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欲求。我認為正是我們尊重它,提煉它,培育它,現在的商業社會乃至人類社會才有了得以發展的條件。

這個論點乍一聽有些寬泛,下麵我舉一些具體的實例來對其進行說明。

在我的熟人圈中,有一位單身媽媽。她一邊照顧自己年邁的父親,一邊還要孤立無援地撫養孩子,壓力著實不小,有時甚至快到崩潰的邊緣了。幼兒園家長會上,媽媽們說的煩惱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什麼輔導班、入學考試之類的。但是在沒有父親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康成長呢?在被不安折磨時,她發現了子女培養援助的團體。

最初她是為了尋求幫助,但沒過多久,就轉變成了她幫助大家。她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發現自己好像連思考煩惱的時間都沒有了。孩子也和他人積極地建立起了聯係,學會設身處地地體諒他人,茁壯地成長起來。

“隻考慮自己的煩惱,問題是不能得到解決的。反而是在為了其他人、其他事工作時,才能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她這樣對我說。

我認為,這句話教會了我們非常重要的事情。美國的心理學家奇克森特米哈依對於獻身的重要性寫了一本書,書中說:“成功是一種你越以它為終極目標而努力奮鬥就離它越遠的東西……是一種你在為其他重要的人奉獻自身時產生的預料之外的副產品。”

人,無論是誰,常會因自己、家人和團隊而煩惱。本來持有的“希望為更多的人奉獻”的心或許也就此迷失了。或許,這種狀態就是我們陷入不幸的原因。

闡述積極心理學的馬丁·塞利格曼說過:“幸福的人與不幸的人相比,他們往往擁有更多的莫逆之交和親近的朋友,參加過更多的婚禮和團體活動。幸福的人與他人聯係的理由就是利他主義。”

在這裏,我還要引用GURUNAVI公司的董事長瀧久雄氏的一句話:“在為他人出力的貢獻心中,明確地刻著使自己得到滿足的需求。這個可以自然地理解成,‘貢獻心’是隻有人類才有的本能。”

“貢獻”是人類的自然欲求,如果說貢獻是幸福的源泉,那麼因此受益的人將越來越多。正如在第一章中說過的那樣,因為我們的需求和動機與時代一起,正在變得高級化,所以我們的上司和同事,公司整體、地方和SNS的朋友等懷有“想對各種各樣的人做出貢獻”、“想相互建立聯係”的想法的人與日俱增。

閱讀本書的各位讀者,大都有過因為各種原因而在組織內被羈絆的經驗。在終身雇傭製度垮台和對公司歸屬感日益淡薄的今天,在職場上擁有孤獨感的人不在少數。地緣和血緣變淡,甚至連家人之間的聯係也在慢慢變得脆弱。在2010年1月NHK放映的特別節目“無緣社會:32000人無緣死的衝擊”中,描繪了許多人在沒有家人照顧的情況下孤獨終老的樣子,這衝擊了無數觀眾的心。

無論是能力多麼強大的人,在孤立無援的環境中都是不能生存的。每一個人都是脆弱的渺小的存在。也許正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會尋求他人、建立相互幫助的共同體。

今天,企業應該成為新型共同體的平台。不限於職場的小範圍,要跨越地域和知識的界限,引領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共同體。同時,企業還要在製定能夠滿足人們欲求的人事政策、培養能做出貢獻的人方麵下功夫。

要使作為人類本能的貢獻變得更有廣度和深度,並讓它成為組織的本能,貢獻力應該作為企業的文化、企業的DNA傳承下去,這就是推進貢獻力經營的關鍵點。

“現在,我們麵對的各種問題或許可以通過‘貢獻力’得以解決”。如果讀者通過閱讀本書產生這樣的感想,那就是我的幸運了。

在組織中,雖然有些人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已經竭盡全力,但還是沒有得到“為××做出了貢獻,有點兒××用處”的實感,感覺不到和周圍人的聯係感,總覺得空虛和寂寞越來越嚴重。對於這樣的人,我希望他一定要體驗一下貢獻的力量。

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沒有被“線”組織起來的共同體。同期的夥伴、一起參加研修的同事、不同地域的人們和“或許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們”,如果他們用自己身上的“線”連接起來的話,那麼也許光明就會一點一點地照進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