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開發過GPS(全球定位係統)相關軟件的團隊?”
“想知道有關iPad(蘋果平板電腦)的應用開發案例……”
“對於女性經營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夫妻倆都上班,做家務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該怎麼辦才好?”
在公司的SNS上,從谘詢工作上的事情到谘詢家務事、育兒等跟工作無關的事情,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無論是誰,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在我們公司內部的SNS—Nexti上,原本互不相識的員工進行著各種交流。在這個非正式的網絡平台上,出現頻率最高的是“Q&A”(提問&回答)。職員們超越了部門和辦公室的障礙,迅速找到了共同的話題,並圍繞經營戰略等問題展開大討論,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
現在擁有公司內部SNS的企業越來越多,而我們公司內部的Nexti已經成為一個活躍的虛擬社區。
2006年4月開始試運營的Nexti目前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當初創建它是為了給彼此見不到的人提供一個能超越物理空間和時間障礙、能夠盡情述說其所思所想、共享信息的場所。現在看來,這個目的已經基本達到了。
但是,曾負責研發的我完全沒想到現在的Netxi會這麼有人氣。當時,公司裏的氣氛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為什麼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這真的是貴公司集思廣益的成果嗎?”
這是我們公司在對客戶進行常規“客戶滿意度調查”時,客戶提出的疑問。那一次,客戶在調查表中寫下了以上問題,我看到以後相當吃驚,直至今日仍難以忘懷。那是2000年,我正擔任事業部部長。
當時,我們的項目組正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和原有信息係統的問題,我們曾數次拜訪這家企業,上門聽取客戶的意見。不管是客戶、相關人員還是其他終端用戶,我們都詳細考慮他們的需求,並對其需求進行細致的分析。我們在不斷和客戶進行交流磋商的同時,也對工作進行了細致的調整。為了縮短工期、降低成本,我們不斷地努力著。
我們在不遺餘力地完成這個係統架構的工作,提供了“快速、廉價、高品質的服務”。但是在客戶看來,我們做得還不夠。
當時,客戶這樣說:“你們確實根據我的要求完成了任務,並且你們的表現也是最努力、最盡善盡美的。但是,你們真的發揮了公司全部的、最大的力量了嗎?”
另外,有些客戶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是你們的話,我肯定會提供超過預期的、有新價值的、更有亮點的服務。”
我們為客戶提供信息係統架構服務,尊重客戶的意見、達到客戶的要求是我們應該做到的。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趁此機會團結在一起,為了完美地完成一個項目而共同努力,否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一切就是徒勞的。當時,同樣的事情接連發生過好幾次。
有一天,我和一個平日就有業務往來的客戶進行了如下的交談。
“這次,我想要一個真正的網絡廣告投放和結算係統,怎麼辦才好啊?”說實話,聽到這個,完全對廣告外行的我和一起負責這個項目的同事都有點兒不知所措。我所領導的這個小組,曾經為這家企業創建過一個會計信息係統。雖然小組成員對客戶的業務內容相當了解,但是麵對這個新型的網絡廣告和網絡結算相結合的係統,我們卻完全理不出頭緒。
然而,在客戶看來,我們是專業的提供IT服務的公司,理應具備這種能力,滿足他們的這種需求。
就算是精通會計信息係統的人,也不一定能明白網絡廣告和網絡結算的事情。負責開發這個項目的小組加班加點地工作、搜集大量相關消息,但都無法得出客戶滿意的答案。
可是,在我們這樣的大公司,精通各個領域業務的IT高手雲集,怎麼還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原因在於,我們公司內部部門間存在太多的壁壘,導致合作不流暢,無法共享消息。
當時,我們公司有將近1萬名員工,大家根據行業的不同被分在不同的部門,這種體製一直被我們公司沿用著。
按照行業進行分類,公司的初衷是為了更好、更有效率地應對不同的客戶和項目。但是,現在看來,這種體製是無法迅速完成跨行業的項目的。目前,公司內部也在為提供行業間的高效合作而重新調整,但是因為組織體製固有的問題,這一舉措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
現在,在保留按照行業的不同劃分部門的同時,公司還開始實行讓各部門員工自由進行非正式的交流、共享信息的計劃。
但不幸的是,2000年時,在我們公司中,負責不同行業、不同工種的同事之間還未架起連接的橋梁,整合體製和消息流通共享計劃都未成形,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
“客戶的需求發生變化了嗎?”
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同時也要做出相應的變革。現在,客戶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提供信息係統或者服務這麼簡單了,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合作方成為更加優秀的IT搭檔和可信賴的企業搭檔。
“為了順利度過這個未知的、變革的時代,我們想擁有促進企業變革的力量”—這是我們進行客戶滿意度調查時得到的客戶反饋。
從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角度來看,這個要求是相當高的,僅靠原來的SI(係統集成)能力是完全無法達到的。要想達到客戶的要求,我們必須要有超凡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熟練運用網絡的能力。
靠自己部門的力量難以應對的項目,在其他部門的幫助下順利完成的可能性會很大。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尋求公司外部其他力量的支援。
但是,截至現在,在很多人的頭腦中還有“部門小、實力弱沒關係,隻要我們團隊合作得好,就能戰勝一切困難、實現成功”的小團體想法。
團隊合作是日本企業的優勢
“團隊合作”對日本人來說,就像水和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從古至今,日本人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在以前的農業社會中,如果沒有家族、親戚或者同村人的幫助,人是無法生活的。在機械和雇傭還不發達的年代,像種田、割稻等重體力勞動,如果不是人們集體勞作,根本無法進行。
在那個年代,舉辦婚禮或者葬禮也是需要人們進行團隊合作的。如果沒有周圍婦人的幫忙,僅靠當事人一人或者一家之力根本無法招待來客,也無法完成儀式。那個年代還有一種組織,叫作自警團,是村子裏的男人們為了抵禦盜賊和戰亂、保護家族的財產和人身安全自願結成的組織。
當時的公私界限還沒有那麼明顯,人們被堅固的隱形關係連接在一起。現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種地域性組織,當時的人們恐怕根本無法安心順利地生活下去。
但是,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團隊合作也發生了新變化。人們開始進入工廠工作,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開始區分開來。與此同時,公私界限也開始越來越明顯。
隨後,曆史的車輪滾動向前,社會被卷入了洶湧的工業浪潮中。在剛進入工業社會的20世紀初期,一種重要的科學管理方法誕生了,它為日後現代意義的管理學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這就是美國的現代管理之父弗裏德裏克·溫斯羅·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的“科學管理法”。他詳細記錄了每項工作的步驟及所需時間,設計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並針對每個工作細節都製定出標準,總結出一個標準的工作流程。這個方法通過分析工作者的動作與時間,得出一個最經濟的方式,以使生產量得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