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喜訊(1 / 2)

第一章喜訊

旭,姓林。是從華北農村出來的。從考入物探學校開始算,在物探行業已經工作快二十年了。從一個無知無畏的農村傻男孩,真真的進化成了一個走遍四方的物探工人。

旭是從初中考的中專。那時候中專對農村的孩子誘惑力還很大,因而成績要求也高。農村的父母最盼望的,就是孩子考一個好點的中專,哪怕是個中師,技校。畢業分配一個穩穩當當的單位,一輩子雖不會有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了。“逃出了農業地,不要像我們受這麼大累了!”--這是農村所有的父母,所有的老師都在熱切期盼的。

其實這種心情也是很無奈的。誰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成就,去上個優等的大學呢?這樣既光耀門庭,孩子的出路又好,將來沒準還能當大官......但是經濟的現實擺在那裏,實在沒有能力再供養高中到大學至少七年的費用了。何況還不止一個孩子!

一直以來,家鄉農村的經濟狀況,充其量也就是剛剛夠得上“溫飽”。少有真正富裕的家庭。絕大多數吃自家種的菜,以鹹菜,白菜為主,肉和魚隻有在農村三大節日才舍得吃上一點。打下的糧食,也要先存夠最少兩年的才敢計劃著吃。一年最多能添兩件新衣裳。那時候時興“的確良”、“迪卡”布料。到現在,旭也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會叫這樣奇怪的名字。

中考成績出來了。714分,全縣第二。比狀元少18分,全地區排20多名。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得這麼多的分數?雖然平時在班裏的成績一直遙遙領先,但自己覺得中考並不十分理想。滿分120的數學有一個題沒有完全做對居然拿了118分。語文成績最差,滿分120分才得了78分,差點不及格。

畢竟成績不錯,用班主任的話說,不管你怎麼報誌願,都必走無疑了。但是誌願怎麼報呢?那時候除了中考去過一趟縣城,平時他的活動範圍絕不超過方圓40裏。也就是說,地理課學的大部分知識,都隻是一個概念而已!隻好去找班主任了。班主任是涿縣人(就是現在的HB涿州)。他們幫旭仔細分析了一下中專招生學校的列表。最後擬出了三個學校:稅務學校,郵政學校,還有物探學校。前兩個錄取人數都特別少,而且大部分要的都是定向生和委培生。選擇物探學校,按照班主任的說法,“物探學校”離家近,上學期間花錢少,將來參加工作以後在物探局掙錢多,對改善你的家庭經濟狀況有好處。--旭總是感覺“物探”是一個好奇怪的詞。它到底是做什麼的呢?

這樣,旭的人生的第一個轉折,就這樣被班主任決定了。人的命運很多時候不是自己決定的。總是被某種神秘的力量,或者推著,或者牽著,身不由己的,前行著。敢問路在何方?不知道!

接到了入學通知書,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很高興。爸爸媽媽更是高興得不得了。所有的長輩或多或少都給了一些喜錢。鄰居也來祝賀。爸爸還張羅了兩桌待客。旭一下子被捧得老高。得到的都是誇讚,羨慕。“一俊遮百醜”,就是這麼回事。旭也是名動鄉裏,鄉親們都在傳說,那個叫旭的,一分錢沒花,就考上了中專!一時成為經典的美談。可是旭心裏想,哪有那麼厲害呢?真正考個大學才叫真牛呢!但他也知道,大學,這輩子,別想了。

媽媽說,該出去上學了,不能總穿補丁衣服了。去集市上買兩塊布做一身吧。大姨送了一套被麵,用上新棉花,做一套新被褥!做被褥的活計奶奶包下了--但奶奶已經老了,“認針”的活需要旭來完成。大旭四歲的堂姐也來幫忙。堂姐已經結婚了,嫁到了十幾裏之外。這在旭的眼裏,已經很遠了。她很愛這個堂姐,甚至還眼紅姐夫,怎麼那麼幸運,就娶到了姐姐!從小以來,堂姐就最疼旭,因為旭從小就瘦弱多病。她總是護著偏向著旭,田地裏的活她幫旭分擔,有好吃的從來都給旭留下最大的一份。雖不是親姐,但比親姐還親上幾倍。但他沒有親姐,堂姐就是親姐。

姥爺也來了。送來二百元錢。姥爺是個勤快的苦難的正直的老人。小時候老早沒了爹娘,靠拾馬糞為生,叔父把他養大。解放後當了很多年的村支書。但從不搞邪門歪道。八十年代村子周圍遍布荒地,也沒有能力打水井,姥爺自己養一頭驢,自己去開荒種地,沒法灌溉就靠天收成。姥爺少言寡語,但提起開荒卻字字擲地有聲!用他的話說,撒一個豆,總能結三個豆吧?收的總比種的多!人口越來越多,不開荒怎麼能行?這麼大國家,這麼多人,地越來越少,不種地大家吃什麼?話雖然樸素,但道理很深刻。沒人勸得了他讓他休息,隻好由他了。秋後自己帶個鎬頭去別人收過的紅薯地裏撿紅薯,往往每到冬天到來之前就撿上一百多斤。他和姥姥夠吃一個冬天了。吃不完的就給兒女們分分。兒女們雖然心疼,但每次都必須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