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學塾中,幾個孩子無精打采的捧著手上的書卷,搖頭晃腦,看似在讀著書,實則心思飛到哪裏都不知道了。
先生似乎也並不想管他們,他撣了撣衣服上粘的灰塵,略有些醜陋的臉上露出了一絲不屑和無奈,他把手裏的書往案上一丟沉沉地歎了口氣。
孩子們見他出神,便借著這機會交頭接耳,還不時發出嗤嗤的低笑聲,先生也不理會,隻是低頭坐著,幾個孩童見機會難得,便一個個丟下手中書卷,溜出去玩耍了。
先生看著自己身上略舊的衣服,又想了想這月買米的錢還沒有著落,他恨恨地低罵了兩句,一甩袍袖,便要將那幾個孩童叫回來。
孩子們也不敢跑遠,隻是躲在窗下相互玩鬧,一見先生滿麵怒容而來,便一個個低著頭坐了回去,將案上的那本《論語》重新捧起來,先生看了他們一眼,說到:“今日功課將畢,你們幾個回去後,需得好生研習,不可懈怠,明日便要查你們今日所學的功課,如若不熟,便教棒伺候。”
幾個孩子暗暗叫苦,整日心不在焉,哪裏可曾顧得上先生講了什麼,先生也不理他們,哼了一聲,便拂袖回家去了。
先生正兀自走著,忽聽的身後有人喊他,回身一看,卻見一人正氣喘籲籲地跑到他麵前,滿臉溢著笑,說到:“秦先生慢走,您這一路可讓我好趕。”
先生見並不認識這人,忙拱手施禮:“不知足下何人,尋在下有何事?”
那人拭了把汗,笑問到:“秦先生尚不自知?”
先生搖了搖頭,他茫然地看著這人,這人見他委實不知,便道:“小的是報喜的喜人,恭祝秦先生榮升太學之中”
先生眼前一亮,也不顧這喜人,回身便朝家走去,卻見家中已是人滿為患,報貼亦也升起,果真是入了太學,名次俱列第四,母親正四下招呼,見他回來,忙喚道:“檜兒,快來。”
秦檜忙趕上前,攙住母親,母親笑到:“人皆言你將入太學,報喜之人不絕,我還未曾發放喜錢,你去屋中取些來散與眾人吧。”
秦檜諾了一聲,將母親扶進屋中,取了些銅板出來,費了好些功夫,才將屋中之人打發走,他長舒了口氣,不由得冷笑了一聲,此番入得太學,倒是不用再在這番做著猢猻王了,本朝因科舉弊端甚大,故廢除科舉之製,單以三舍法與八行科察取士,如今榮升太學,就有機會入京會試,若是得中,便可飛黃騰達,須知,本朝自太祖皇帝始,便重文輕武,文官位高者,大權在握,位低者雖權位不及,但本朝為官者,俸祿皆是不低,再無需做這教書先生糊口度日了。
秦檜進得屋中,先拜過母親,母親歎到:“如今你已考入太學,不日便要入京,此距京城路途遙遠,萬要當心啊。”
秦檜諾諾連聲,母親接著道:“你父親也曾是任過縣令的人,汝此番若得為官,可莫要辱了先人。”
秦檜答應了一聲,服侍母親歇下,自己捧起一卷書來,此時天已擦黑,秦檜點起盞燈來,靜靜地借著燈光讀起書來。
還未讀兩章,忽聽門外有人喊自己,秦檜放下手中書卷,出門一看,來人是同鄉士子王康,平日裏與自己較為熟絡,算是自己的好友,。
王康一見秦檜,便笑道:“恭喜會之兄榮升太學,此番進京深造,他日若得為官,可莫要忘了我等哦”
秦檜笑罵道:“少要裝蒜,誰人不知你王子華向來不願甘居人後,我若僥幸得中,你豈會不中?”說著便讓進屋中,相對而坐。
王康見他已猜到,便也不再隱瞞,道:“中倒是中了,不過名次卻是與你相差甚遠。”
秦檜沒有搭話,隻是給他斟了碗水,王康接過,一飲而盡,然後到:“來年便要入京,若以會之你的才學,再經太學一番深造,當高中無疑”
秦檜道:“子華莫要笑話我了,我泱泱大宋,能人萬千,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之人更是數不勝數,他們都不敢言必中,我如何敢說。”
王康撇了撇嘴:“會之你莫要過謙了,我記得當初你曾說過‘若得水田三百畝,他日不做猢猻王’,難道你就真的甘心在這裏當一輩子教書匠?”
說著,王康自又斟了碗水,笑道:“此番進京,咱們二人也好搭個伴,路上也好相互照應一下。”
秦檜點了點頭,二人一番長談後,王康便告辭歸家去了。
江寧距汴京城路途甚遠,秦檜和王康擇日啟程上路,一路曉行夜宿,唯恐耽誤了入學的日子。
汴京城乃是本朝京城,地處中原腹地,一馬平川,人口眾多,物產豐腴,交通便利,號稱人口過百萬,富麗甲天下,秦檜靜靜地望著這座雄偉的城池,綿延近百裏的城牆曲折蜿蜒,高大厚重,猶如一條盤踞在此的蛟龍,來往的遊商走販絡繹不絕,叫賣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太學將開,被太學選拔進京的各地士子多如牛毛,兵士也沒心情在兩個窮書生身上浪費時間,簡單盤查後,便放秦檜二人進得城中。
秦檜亦曾聽聞,汴京城乃天下樞要,可謂盡舉世間繁華之事,然入得城中,秦檜方知,這汴京城的繁華,若非親眼得見,著實無法想象,城中酒樓店肆隨處可見,街邊吃茶飲酒的人甚多,嘈雜吆喝聲不絕於耳,秦檜捏了捏配囊裏的瑣碎銀子,不由自嘲一笑,四處張望了一陣,便和王康走入一家極不起眼的客店。
店小二見有人進來,剛想上前招呼,可一搭眼,見秦檜與王康衣著寒酸,身後背著書箱,便知是來太學報道的窮士子,這種人自然是圖個便宜,才來此住店,當下熱情便減了大半,上前來懶洋洋的道:“客官請了,您二位是打尖還是住店?”
秦檜一拱手道:“這位小哥,吾等是進京報太學的學生,想在貴店借宿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