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成也細節,敗也細節。想要解決問題,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須從簡單做起,從細微入手。欲成大事必重於細節,成功的人大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於抓住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不因小失大,最終走向成功和卓越。
做大事,從細節處發
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由於細節而導致失敗的實例不甚枚舉。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成就偉大的業績,就必須注意好細節。在工作中,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因為這每一件小事都是工作的一個細節,我們絕不可輕視它們。
有句話說得好:“忽視小事,專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遊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會超過常人多少。因為小事來得頻繁,辦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大;而大事來得稀少,積累起來數量也就自然小了。
比如雷鋒,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當作一個新的出發點,當作一件大事來看待,傾注全部的熱情和心血,誰又能懷疑他的偉大呢?
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積累,直到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構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構成,一年需要十二個月才能構成。
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從搬運工到哲學家,從奴隸到將軍,從凡人到偉人,都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達到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長期的追求、長期的積累、長期的磨煉才能夠達到。
也許一個窮人,會因為某個機遇而一夜之間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但一個搬運工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凡人成為一個偉人舉世聞名,絕不是某個機遇的緣故。不斷地追求,才有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行動,才有不斷的成就;不斷地積累,才有不斷的提高,不斷地積小步,才有跨大步的力量。
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子;播什麼花籽,開什麼花兒。人積累耕耘的經驗就成為農夫,積累砍削的經驗就成為工匠,積累販賣貨物的經驗就成為商人。這種積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樂的。
有位醫學院的教授,在上課的第一天對他的學生說:“當醫生,最要緊的就是膽大心細!”說完,便將一隻手指伸進桌子上一隻盛滿尿液的杯子裏,接著再把手指放進自己的嘴中,隨後教授將那隻杯子遞給學生,讓這些學生學著他的樣子做。看著每個學生都把手指探入杯中,然後再塞進嘴裏,忍著嘔吐的狼狽樣子,他微微笑了笑說:“不錯,不錯,你們每個人都夠膽大的。”緊接著教授又難過起來:“隻可惜你們看得不夠心細,沒有注意到我探入尿杯的是食指,放進嘴裏的卻是中指啊!”教授這樣做的本意,是教育學生在科研與工作中都要注意細節。
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力,這種功力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談到日積月累,就不能不涉及習慣,因為人的行為的95%都是受習慣影響的,在習慣中積累功夫,培養素質。亞裏士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所以,在實現成功的過程中,除了要不斷激發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熱情、有意誌、有毅力等之外,還應該搭上習慣這一成功的快車,實現自己的目標。
“自立者,天助之。”這是一句很好的格言,上天從來不會幫助懶漢。沒有平時的積累和總結,當機會來臨的時候隻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與之錯過。短短的人生有多少事情可以重來呢?企業營銷和策劃的時候,常常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產生創意。一般來說這個時間為短短的三天,如果三天過後還不能有創意的話,那麼花再多時間去想也是枉然。但是你要知道,做這一行的人都相信“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立即產生傑出創意的能力”。這不是很矛盾嗎?其實不是,如果你知道他們在平時做過多少次的調查,記錄過多少次自己新奇的想法,你就會明白,如果平時不去積累素材,要在瞬間內產生偉大的想法都是癡人說夢。
而且,在你看來也許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於有心人而言就是難得的機遇,也就是說,即使是機遇,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看得見、抓得住的,這需要平時積累的一種高素質。
麥當勞在中國的崛起就非常值得關注:
麥當勞在中國開到哪裏,就在哪裏生根發芽,火爆異常,中國餐飲界人士當然覺得臉上無光,可是我們有誰看到了它前期艱苦細致的市場調研工作呢?麥當勞進駐中國前,曾經作了連續5年的跟蹤調查。
內容涉及中國消費者的經濟收入的情況和消費方式的特點,提前四年在中國東北和北京市郊試種馬鈴薯,並且根據中國人的身高體形確定了最佳櫃台、桌椅和尺寸,還不怕麻煩從香港麥當勞空運成品到北京,進行口味試驗和分析。開首家分店時,在北京選了5個地點反複論證、比較,最後才進軍中國,一炮打響。這就是細節的魅力。
就像麥當勞的連鎖店一樣,成功是一個日積月累、持續不斷的過程,任何希圖僥幸、立時有成的想法都注定要失敗的。
工作無小事,每一件事都可以看作大事,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崗位,其實就是做出了最卓越的貢獻。
沒有哪一件工作是毫無意義的,每一個過程都成就了另一個過程,隻有環環相扣,整體才會和諧美好。
盡心盡力,追求細節完美
成功的標準,就是追求細節上的完美,這是成功者的要求,也是成功者的想法。如果你能這樣想,無論你做什麼,品質都很好,都不會自滿。因為很少有東西是完善的,即使是最好的產品也有缺陷。但是無論在單位或組織中,設立一個完美的目標,就可以提升每一個人對品質的意識,使每個人做事都變得非常認真,因為每個人都在研究,要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所要做的大量工作,其實都是一些瑣碎的、繁雜的、細小的事務的重複。將這些事情落實到位,執行得力,才能鑄就完美的事業和光明的前途。可是一旦忽視這些細節,就會使其他工作或其他人的工作受到拖累和牽連,甚至把一件大事給弄垮了,隻有注重細節並且落實細節,才能將工作做到完美。
在稍微有些檔次的飯店就餐時,每位客人都會有一條餐巾,但在很多情況下,餐巾掖在胸前卡不住,放在腿上又會在不經意間掉在地上,起不到保護衣服的作用,所以很多人隻好將餐巾放在桌子上用餐具壓住,或者幹脆不用餐巾,甚或放在屁股下墊座。考慮到這一情況,青島東來順餐廳特意在每塊餐巾的一個角上挖了個鎖邊的長孔,夏天可以別在T恤或襯衫的扣子上,冬天可以別在外衣的扣子上,而且還根據季節的不同,扣眼的大小也有區別,非常合適,方便了食客。餐巾上的小小扣眼,讓人們從細節中領略到餐廳無微不至的優質服務,生意興隆自不待言。
在汽車行業,廣泛流傳著一個“誰是聰明人”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幾位中國技工到德國汽車廠接受培訓。他們被指定的任務是擰螺絲釘。而這道工序的要求是,先順時針擰兩圈,再往回擰半圈。德國工人按規程操作,而這幾位中國工人心中想的則是:不就是擰一圈半嘛。
於是,他們幾位就開始擰一圈半。中國人的工作進程大大加快。但他們哪裏知道,往回擰半圈這個工藝細節,是讓車輪處於既不過緊也不過鬆的狀態,而他們擰一圈半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
許多司機說國產車不舒服,關鍵在於我們對工藝細節缺乏把握,缺乏工作中不折不扣的落實。
汪中求先生在指導營銷管理工作時,經常說這樣的話:“並非是我有多高的水平,而是你們很多常規的活沒做到位。”的確如此,注重細節才能將工作做到完善。如果有誰能將一些具有重要影響的細節真正落實下去,就可能有讓人滿意的產品或者服務產生。
在寶潔公司剛剛開始向市場推出汰漬洗衣粉時,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額都以很快的速度向上飆升。
可是,好景不長,這種強勁的增長勢頭卻逐漸減慢了。這是為什麼?寶潔公司的銷售人員百思不得其解。雖然他們進行過大量的市場調研,但一直都找不到銷量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
於是,寶潔公司專門邀請消費者來參加產品座談會,並且征求消費者的意見。會上,有一位消費者抱怨說,不選擇汰漬洗衣粉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用量太大。
參加座談會的寶潔公司的領導,忙追問其中的緣由,這位消費者說:“你看看你們的廣告,倒洗衣粉要倒那麼長時間,衣服是洗得幹淨,但要用那麼多洗衣粉,算計起來反而不劃算。”
聽到這位消費者的話,銷售經理連忙把廣告找來,算了一下展示產品部分中倒洗衣粉的時間,一共3秒鍾,而反觀其他品牌的洗衣粉的時間僅為1.5秒。
寶潔公司的領導們恍然大悟,就是廣告上這一細小的疏忽,影響了汰漬洗衣粉的銷量和品牌形象。
我們要記住,無論做什麼事,如果隻是以做到“還可以”為滿意,或是半途而廢,那就很難成功。在工作中應該追求完美、滿分。不完整的工作成果隻會使別人麻煩,對自己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但凡出類拔萃的青年,對於尋常、細微的每件事,都能認真思考,不會安於“還可以”或“差不多”,追求盡善盡美。他們能在簡單、平凡的工作崗位中,看出與造成機遇來。他們比一般人更敏捷,更可靠,自然能吸引上級的注意,博得領導的賞識。他們每辦完一件事,都能勇敢地對自己說:“對於這份工作,我已盡心盡力,問心無愧。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到了‘最好’。對於這份工作,我能夠經得起任何的人檢查批評”。
成功需要靠時間和努力的點滴積累,把“完美”當做一種目標裝在心裏,然後埋下頭,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做事幹淨利落,不拖泥帶水,該做的事盡早去做,該了結的盡快了結,有這種工作和生活習慣的人,處處會受到別人的信賴和喜愛。追求細節上的完美,這就是事業成功的因素,也是個人魅力的展露。
追求完美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不能急於求成。不管任何事,任何人都無法一次做到盡善盡美,要反複地實踐,不要總是顧盼自己離“完美”還有多遠,現在可以打多少分。
當然,追求完美可以作為你學習和進步的動力,當你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是容易取得成績的。然而你得有主次之分,每個人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你不可能讓自己時時事事都表現完美。當你的事業發展陷入瓶頸,你需要為自己充電的時候,你也不能同時把每一門需要的課程都學好。你要有專業知識,這時候越精通專業知識越對你有好處。但對於一般知識,你隻需要略知皮毛就可以,你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做得極為出色,也沒必要把接觸到的每一件事都研究透徹。
在工作中,一旦你決定做一件事,就盡心盡力做好,等結果出來時,就不要想“如果怎樣那就怎樣”的問題。你可以兢兢業業,但一定不要為了追求完美而誤入歧途。真理再向前跨一步就是謬誤,完美再升高一個境界就會失真。在職場中的你,不妨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但也要記住:千萬不要在完美的名義下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