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過:“發現問題常常比解決問題更具有實質意義,因為解決問題不過是數學或實驗的技巧罷了。”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發現問題的重要性。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穎的角度思考舊的問題,才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關鍵,隻有做到了這些,才能真正到達成功的彼岸。

發現問題才有解決之道

縱觀古今中外的名人,不管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是政治家還是外交家,是哲學家還是數學家,幾乎都是善於思考、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或是善於在他人發現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而獲得成功的人。

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發現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的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對於個人或是事物的發展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發現問題並不比解決問題遜色,有時甚至比解決問題來得更重要。

解決問題是個人能力的綜合,而發現問題更是個人水平的體現。無法創造性地使用知識,無法發現問題,那是毫無用處的,而且往往很容易讓我們陷入問題所帶來的困境。唯一讓我們不陷入問題所帶來的困境中的方法,就是主動尋找問題。成功需要人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成功更需要我們有超越他人的發現問題的能力。“電話之父”貝爾的成長經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貝爾原是語音學教授,一天他在家修理電器時偶然發現,當電流接通或截斷時,螺旋線圈會發出噪音。於是他想,是否能以電傳送語音甚至發明電話?

這一設想一提出,立即遭到許多人的譏笑,說他不懂電學才會有如此奇怪的想法。貝爾的確一點也不懂電學,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千裏迢迢前往華盛頓,向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電學專家約瑟夫 亨利請教。亨利對他的想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鼓勵貝爾去學習電學知識。

亨利的肯定對貝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辭去了教授職務,一心紮入發明電話的試驗中。他刻苦用功地學習著電學知識。兩年後,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由貝爾試驗成功。

為何電話不是由那些懂得電學知識的專家,而是由一個語音學家發明的?隻因為他善於發現問題,使他比別人更快地找到了“市場的標靶”和可以奮鬥的目標。而相關知識,即使一時不具備,也可以去學。

一個人具有某方麵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真正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具備捕捉問題的能力。

當然,發現問題並不等於是解決了問題,我們也並不期許所有的問題被解決時,就是完善的、完美的。問題的解決有待社會的發展、個人能力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認,有了發現才能有所認識,提出問題才可能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黃帝發現了“磁石”可指南的現象,因而設計了“指南車”,並用於戰爭;哥白尼發現了“地心說”的謬誤而提出了“日心論”的科學假設;馬克思發現了“資本的剩餘價值”而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構想;愛因斯坦12歲時就提出“假如我以光速追隨一條光線的運動,那會看到什麼現象”,這個問題最終成為他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並獲得巨大的成功。

創造奇跡的關鍵,在於具備一雙發現的眼睛。生活需要發現的眼睛,問題需要發現的眼睛。許多偉大的發明和創造都是從不經意的發現開始,難題的解決也基於它本身的發現,或許隻是一個簡單的想法,一個美麗的假設。但正是因為問題的發現,它才得到了關注和認識,才有了解決的可能。

有句話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將這句話運用到問題的解決上,也同樣適用。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首要前提,問題出現了,如果你發現不了,又何談解決之道呢?隻有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才能認識到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尋找應對之策,將問題解決掉。

不隻一條路通向成功

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的,當我們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不妨改變一下角度,從別處綜觀整個問題的概貌,或許能找到一條捷徑,找到另一種更有效的方法。

生活中,我們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做任何事情都能獲得成功。當一條路已經走不通時,如果還繼續堅持,那就是走入了死胡同。此時,積極思考、大膽開拓新的道路,將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與收獲。物質和知識的貧窮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貧窮。隨著生活的發展,很多事物都在發展變化。如果你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尋找多條通往成功的道路,你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在現實中,有許多問題、情況是我們過去遇到過或是別人遇到過的,所以我們習慣按照既定的方法或常規的思路去解決。不錯,經驗的確能幫助我們省去許多麻煩,但是同樣也會讓我們走入一種思維定勢,讓我們忘記,其實有許多方法都能解決問題,甚至有的方法更快更好,隻是因為我們不熟悉,沒有采用過,隻是因為我們習慣於用某種思路或方法解決困難,所以我們固執地認為除了這種方法,根本無他路可走。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許多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非隻有一種,就如同通往羅馬的路不隻一條一樣。我們沒有找到另一條路,是因為我們尚未發現它,而並非它不存在。下麵的故事就會給我們新的啟迪。

物理學家甲、工程學家乙和畫家丙三個人討論誰的智商高。他們互不服氣,最後決定通過一場比賽來評判三人的智力水平。

主考官把他們領到一座塔下,並給了他們每人一隻氣壓表,讓他們依靠氣壓表,得到這座塔的高度。原則是:隻要達到目的,什麼方法都可以,但創造性最強的為勝。

比試的這三人,職業不同,知識結構也不同,各人用的方法自然也各不相同。

乙尤其高興,也覺得這對他來說再簡單不過了,於是他很快站出來,在塔底測量了大氣氣壓,登上塔頂又測量了一次氣壓,得到塔底和塔頂氣壓的差值,再根據每升高12米氣壓下降1毫米汞柱的公式,計算出塔的高度。他自己覺得,這是一份最準確的答卷。

甲不慌不忙地登上塔頂,探出身來,看著手表的秒針,輕輕鬆手讓氣壓表自由落下,準確記錄了氣壓表落到地麵所需的時間,再根據自由落體公式,算出塔的高度。他很得意,這個方法很不錯,所得結論與塔的實際高度不會相差太遠。

最後輪到丙,這可難住他了。他既沒有甲的學識,又沒有乙的經驗,科學辦法他拿不出來,眼前幾乎是一個“絕境”。不過,他很鎮定。沒有科學條件是劣勢,但沒有思維定勢則是優勢,這就為他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丙想,沒有正路就走偏路,反正能達到目的就是勝利。他發揮想象力,對各種可能的方法搜尋了一番,禁不住笑了起來,因為辦法太簡單了:他將氣壓表送給看守寶塔的人——作為交換條件,讓守塔人到儲藏間把塔的設計圖找出來。就這樣,畫家得到了圖紙,拂去設計圖上的灰塵,很快得到了塔的精確高度。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自然是畫家丙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畫家雖然沒有物理學方麵的知識,也沒有工程學方麵的知識,但他卻能在看似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撇開原先的想法,將目光投向圖紙,這是一種新發現,一種創新思維,他找到了塔的高度的精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