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學1(1 / 3)

“文學”一詞最早起源於西漢時期,當時學校的主事人不叫校長或教官,而叫“文學”。漢武帝在選拔人才時,設“賢良文學”這一科目,專由各郡國舉薦道德高尚、品德端正的人才上京考試,考中者便叫“賢良文學”。其中“賢良”指的是道德高尚者,而“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到了魏晉後期,“文學”一詞成為專用名詞。如史書上就記載了曹丕“好文學,以著述為務”,指的已經是後世通用的文學含義了。

詩歌

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當數詩歌。它也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具有語言洗練,節奏鮮明,韻律優美,意蘊豐富的特點。它要求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概括、反映社會生活,形象生動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並具有一定的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詩歌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樣式,從內容上可以分為抒情詩、敘事詩、散文詩和戲劇詩,從形式上則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在中國古代,把不合樂的叫做詩,合樂的稱為歌。現在一般統稱為詩歌。中國是“詩的國度”,曆代都有偉大的詩人出現。

散文

文學體裁之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定義。古代把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頌讚、書信在內,概稱散文。這種文體是無韻之文,形式靈活,手法多樣。但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體現出“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現代散文是通過對某些生活片段的描寫或記敘,來表達作者的生活感受或思想觀點。一般取材廣泛並有較強的紀實性;手法靈活且情文並茂;語言優美而富有詩意;篇幅短小但具有多種表現功能。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隨筆、遊記、雜文、傳記、通訊、報告文學、回憶錄、特寫等文體。

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包括及時性、紀實性和文學性,是一種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塑造藝術形象,以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報告文學往往像新聞通訊一樣,善於把生活中有價值的事件及時地傳達給讀者,發揮“文學輕騎兵”的作用。報告文學必須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和生動形象的細節。在寫作手法上還可以吸收小說的描寫、戲劇的對話、電影分鏡頭敘述以及詩歌的跳躍等手法來加強可讀性。

回憶錄

回憶錄包括自傳、日記、筆記等,是人們對於他們觀察過和親自經曆過的事件的記載。作為文學體裁的回憶錄要求作者的記事文字能夠形象地再現生活,以典型化的描寫為基礎,在生活本身中找出典型的現象、性格和事件並準確地反映出來。回憶錄體裁在細節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方麵,比人物特寫要求更高,它在描寫曆史人物和事件時不能虛構,個人回憶錄和當事人親屬的回憶錄避免偏袒和誇大。

小說

小說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概括,進而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三個要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具有人物生動、情節曲折、環境典型和細節真切的特點。

小說通常是采用散文體。小說從內容上分,一般分為社會小說、心理小說、曆史小說、神話小說、偵探推理小說和言情小說,等等。按照篇幅容量的大小,一般可以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對於那些篇幅更為短小精悍的小說形式,則使用“小小說”、“微型小說”來加以區分。

戲劇文學

戲劇文學通常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強調場景、衝突、動作和對話。具有“文學”和“戲劇”的雙重特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劇本應具有可供閱讀的文學價值。一般說來,戲劇文學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麵:一是戲劇文學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戲劇情節和激烈的戲劇衝突。二是戲劇文學的語言要求個性化、口語化、動作性和文學性的特征,並富於潛台詞。

文學思潮與流派

文學思潮是在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內,許多有影響的作家在各自的文學創作中自覺實踐某種共同的審美原則和文學綱領,以至於在社會上形成了廣泛影響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作的潮流。文學思潮的起伏遞變在歐洲文學史上非常突出,相繼出現過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等影響深遠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則是作家有著一致或類似的審美觀念和創作風格,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文學派別或集團。比較而言,文學流派通常擁有一定數量的作家群,而出現文學流派並不一定形成文學思潮。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是一種文學思潮,17世紀時流行於西歐。因為在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上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為典範,從而被稱為“古典主義”。古典主義,在文學語言上以正規法語為規範,摒棄平民大眾的口語,采用宮廷與貴族階層的用語;即劇本創作必須遵循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代表作家有拉辛、莫裏哀、拉·封丹等。作為在歐洲流行了近兩個世紀的文藝思潮,古典主義對近代歐洲各國文學藝術,尤其是戲劇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來源於法語中的“Romance”(意思是“傳奇”或“小說”)一詞,“羅曼蒂克”一詞也由此音譯而來。浪漫主義作為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與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期間產生的文藝思潮,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在藝術上強調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在政治上強烈反對封建專製。它的創作方法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迸發,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來反映現實,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熱情奔放的語言、異乎尋常的情節、奇幻瑰麗的想象和誇張對比的手法是浪漫主義作家常用來塑造形象、抒發對理想世界追求的方式。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一種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思潮。現實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通過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社會生活中的本質規律,用藝術再現生活。現實主義作品偏重於描繪現實中的精確圖畫,不以作家的主觀願望來改變事物的麵貌。司湯達和巴爾紮克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們使現實主義從理論到創作都臻於完善。司湯達的《紅與黑》描寫了於連·索雷爾個人奮鬥的悲劇,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塑造了一係列資產階級吝嗇的形象,這兩部作品代表了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

批判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是現實主義的一種。這種文學思潮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以人道主義思想為武器,深刻地批評與揭露社會的黑暗,提倡社會改良。如狄更斯的《艱難時世》描寫工人斯蒂芬的悲慘遭遇,批判了英國社會的功利主義;易卜生的一係列“社會問題劇”,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和民主自由的虛偽,等等。他們使受苦受難的“小人物”成為文學關懷的中心。因此,19世紀的現實主義創作被高爾基稱為“批判現實主義”。

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宣揚藝術家隻是一名記錄員,它反對浪漫主義的抒情、想象和現實主義的典型概括,主張對自然不作任何改變和縮減,從而給人一種實錄生活和照相的藝術效果。作為一個比較自覺的文學流派,自然主義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創作核心是以左拉為代表的“梅塘集團”。左拉的作品如《小酒店》、《娜娜》和《萌芽》等20部長篇小說,彙集成《盧貢-馬卡爾家族》係列,在文壇一再引起轟動,促就了一批自然主義的重要作家。19世紀80年代,自然主義傳到各國。德國蓋爾哈德·霍普特曼的《日出之前》、瑞典約翰·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獨幕劇《朱麗小姐》以及英國莫裏遜的《陋巷故事》,等等,都是自然主義的文學作品。

唯美主義

這是19世紀末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它受到18世紀康德美學“純粹美”觀點的影響,並從浪漫主義作家歌德、席勒和柯爾律治那裏得到啟示。唯美主義舉起“為藝術而藝術”的旗幟,宣稱藝術自有獨立的生命,其本身就是目的,而與政治、道德、功利無關。因而,唯美主義作家隻注重形式美,著力探索文學形式上與音樂、繪畫之間的關係,以增強文學作品的表現力。並且,他們認為藝術是心靈的故鄉,是至高無上的。因此,藝術應超然於現世,不是反映現實,而是現實生活應該模仿藝術。唯美主義在藝術上擴大了藝術表現的範圍,開拓了美的領域,對形式美和美感獨特性的強調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它片麵強調美的超功利性,無疑將藝術和生活割裂開來,這些觀點則產生了消極影響。

超現實主義

這是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興起並流行到歐美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這一流派的作家目睹了戰爭的荒謬與殘酷,對以理性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產生懷疑。他們尋求新的信念和理想,試圖將文藝創作從理性的樊籬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一種自發性的心理活動過程,以表現一種更高更真實的“現實”,即“超現實”。他們強調表現超理性、超現實的無意識世界和夢幻世界,主張用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和夢幻記錄進行創作,追求神秘離奇的藝術效果,文風也晦澀艱深。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其存在時間並不長,但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和美學原則,它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對後來的荒誕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現實主義產生了很大影響。

存在主義

作為以存在主義哲學為基礎形成的文學流派,存在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在整個西方世界流行。這一創作傾向中的作品無論其題材是現實、神話還是虛構的,都深切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它的基本主題是揭露世界和人存在的荒誕性,剖析人的憂慮和絕望的情感。但是他們反對宿命,宣揚人的存在先於本質,並不隻是人意識到人類精神的絕境,還試圖以“自由選擇”為在荒誕中掙紮的人們指引一條出路。存在主義把自由絕對化,但它鼓勵人們必須有為了光明合理的生活而鬥爭的勇氣,這是其積極意義所在。因此,存在主義成為法國戰後文學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流派。

印象主義

這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和藝術流派。它在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基礎上形成,最初僅指一個繪畫流派,後來被批評家引用到音樂和文學領域。印象主義拒絕對所描寫的事物進行理性的提煉加工或合乎邏輯的安排,而是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以及如何將這種感覺印象轉化為情感狀態。印象主義一詞同時還稱作印象主義批評。它不對作品進行科學的理性分析,而強調批評家的直覺印象。因此,印象主義批評是朦朧的、感受式的,往往以散文詩的形式出現。

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是對實證主義哲學和自然主義文學反駁的一種文學思潮。象征主義者認為,實證主義隻知因果關係,自然主義側重環境對人的影響,都無法揭露藝術的本質。象征主義者們以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為哲學基礎,主張憑個人的敏感和想象力來進行藝術創作。象征主義者在藝術方法上用多種對比、聯想、暗示和烘托的方法來創作,此外作品多重視音樂性和韻律感。因此,象征主義的最高成就在詩歌領域內,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幾乎都可歸於象征主義詩人之列。

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瑞士。1915年,由幾個流亡瑞士的文學青年組織了叫“達達”的文學團體,這標誌著達達主義的誕生。“達達”源於法語,意為空靈、糊塗、無所謂。也表示嬰兒牙牙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被查拉引為“自由:達達、達達、達達,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的東西和不合邏輯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活。”達達主義反對一切傳統,反對一切常規,反對被認為有意義的文學藝術,反對一切有意義的事物,包括達達主義在內。它主張以怪誕荒謬的形象、夢囈一般的混亂語言表現不可思議的事物。

現代派與未來派

現代派涉及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領域,是對20世紀上半期歐美諸多具有反傳統特征的藝術流派的總稱。其主要流派包括:後期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意識流小說等。現代派文學是人們普遍喪失自我、信仰失落、空虛焦慮和懷疑悲觀的時代精神狀況的藝術表述,是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它突出表現“異化”和精神毀滅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在藝術特征上普遍運用神話式的象征隱喻,強調主觀性和內心真實,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並且熱衷於藝術技巧的革新與試驗。

未來派主張掃除傳統文化,麵向未來,徹底拋棄藝術遺產和傳統文化,歌頌機械文明和都市的混亂,用自由不羈的語句隨心所欲地創作。未來主義有明顯的文化虛無主義傾向,但是它的創新性試驗卻豐富了文學創作的藝術表現手法。意大利的菲利波·托馬索·馬裏奈蒂是未來派的創始人,他的劇本《他們來了》,全劇無情節、無人物、無高潮,一共才幾百字,三四句台詞。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國的阿波利奈爾將詩歌創作同繪畫、音樂、聲響組合起來,創立了“立體未來主義”。

意識流

意識流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而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於西方文壇的一種現代主義創作手法。“意識流”最早是心理學概念,後來被運用到文學創作(主要是小說創作)中,以作者主觀意識的流動性來表達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複雜性。這種創作手法打破了傳統小說的結構方式和敘事模式,不注重描摹客觀世界,而是著力表現人的內心真實和意識流程,用心理邏輯去組織故事。意識流的傑出作品有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詹姆斯·喬伊斯的《尤裏西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到燈塔去》、威廉·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等等。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於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語出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對海明威等人的評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這一流派的作家大都經曆了戰爭的苦難,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創傷。他們反對戰爭,卻又因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例如,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描寫主人公亨利的反戰、消極以及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悲觀失望,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特征。這一流派的文風簡練、含蓄,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影響過許多歐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