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是吳瑭的溫病學名著。它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溫病的辨證論治內容,進一步完善了溫病學說的理論體係。對於近代醫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全書梗概
《溫病條辨》(簡稱《條辨》)書分七卷,首卷“原病篇”,曆引《內經》有關原文並加釋注,溯說先秦對於溫病的病因,病機,證治與預後等方麵的一些認識,從而表明《內經》乃溫病學術之始源。創用三焦立證,對於各類溫病的病因病機與辨證施治,條分縷析。此外,為了證治的鑒別需要,書中對一些非屬溫病範圍的病證也加以論述。如列寒濕於濕溫之後,目的是“所以互證濕溫。言寒濕而濕溫更易明晰耳”此三卷共列條文238條,出方198首。內容非富多彩,臨床指導意義很大最宜潛心研究,卷四雜說,泛論一些醫學上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著重指出某些偏見和錯誤治法,以正時弊。卷五解產難。卷六解兒難,分別結合溫病的理論和辨證來討論產後調理、驚風和痘證等問題。
學術思想淵源
吳氏的學術思想深受葉桂學說的影響,他慧眼獨具。將散見於葉氏《臨證指南醫案》各篇中的理論與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分門別類,概括整理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條文。同時。將各案遣用的藥物。擇其典型,精心化裁。審定分量,命以方名,成為今日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方劑。故《條辨》中很多內容取材於葉氏醫案,如濕溫與寒濕二病。共列條文104條,其中所載的主要症狀與應用藥物完全與葉案相同者61條,主要症狀相同而藥味略有增減者15條。再從論濕、疸、痢、瘧諸病的內容看,葉案中記載濕案58則,吳氏選用28則;疸案10則,選用3則;痢案110則,選用26則:瘧案185則。選用18則。可見吳氏充分繼承了葉案中論治有關病證的理論精華和寶貴經驗。從而使葉氏之學得以廣為流傳。其承先啟後之功不可磨滅。
吳氏之等除師承於葉氏外,對於《內經》、《難經》、《傷寒》、《金8》等典籍亦深有研究故在《條辨》中,《內經》的理論原則得到很大的發揮《傷寒》的理、法、方、藥,也得到廣泛的借鑒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