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由來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從臘月二十四日開始,活動一個接著一個,“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就是所謂的“掃塵”,家家戶戶都要開展一次全麵的衛生大掃除。到除夕之夜,也就是大年三十,親人團聚,一起吃年夜飯,然後辭舊歲,迎新春,互相勉勵,祝賀來年有個良好的開端。
春節的曆史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我國古代先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這就是“臘祭”。由於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曆代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目的的提倡,這種產生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傳統禮俗,一直保留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各個曆史時期,沿襲到20世紀40年代,演化為“春節”的習俗。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過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穀豐登的意思。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農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為“年日”,每逢這一天,到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
《穀粱傳》說:“五穀大熟為大年”;《爾雅·釋天》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原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人們為慶賀豐收,迎接新一年的生產,就在立春前後的正月初一這一天,歡聚慶祝,一起過年。
關於過年的來曆,還有一個饒有趣味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跟蚩尤大戰,在農曆正月初一那一天,黃帝戰勝了蚩尤,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以紀念黃帝的戰績。
民間還有另外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凶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串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
有一個臘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
“年”又竄到另一個村莊,迎頭看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
後來,“年”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隻見裏麵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隻好又夾著尾巴溜走了。
由此,人們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了對付它的方法,最後逐漸演化成現在過年的風俗。
古人“過年”,總是和祭祀活動分不開的。人們用自己勞動換來的肉食、穀物,祭祀祖先和鬼神,飲酒宴樂,祈求幸福。後來,佛教、道家的思想影響漸漸滲透進來,給過年的儀式又增添了許多內容,例如貼春聯、放爆竹、吃年糕等。
除夕的由來
除夕就是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癆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它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
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等書。在古代,除夕還有許多雅稱,如:除儺、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在我國民間,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等。
爆竹賀新春
放爆竹賀新春,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妖惡鬼。
爆竹早在我國漢代就已經出現,那時的“爆竹”並不是紙做的,而是真的竹子做的。當時的百姓於辭舊迎新之際,就在堂前階下用火燒烤竹節,清脆的響聲寄托了人們趕走惡鬼的願望。
後來,我國發明了火藥,有人便將火藥用紙卷著用來燃放,這就是鞭炮。我國最早燃放鞭炮的時代是魏晉南北朝,在此後的一千餘年間,一千多個除夕之夜,一千多個春節之晝,從皇宮到民間,從城市到鄉村,都響徹著震耳欲聾的火藥爆炸之聲,彌漫著硝煙。
春聯的起源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
上古時期,有神荼、鬱壘兩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冠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後來,老百姓為了驅鬼、壓邪,便在大門左右各掛一塊桃木,畫上他們兄弟倆的神像(左為神荼,右為鬱壘)用來鎮邪。當時把這種桃木上的畫稱為“桃符”。
從桃符發展成春聯,據說與兩個皇帝有關。
公元10世紀,五代中的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年要求學士辛寅遜題桃符,但又覺得詞句欠佳,於是便親自題“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於宮外。這就是傳說的最早的一副春聯。
不過,那時還稱桃符而不叫春聯,一直沿襲到宋代。如王安石《元日》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到明朝時期,桃符才改稱春聯。據說這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據明朝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