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偶成
汽車中隔座女郎,言其妹氏懷仁仗義,年僅十三,摩多車遇風而歿。餘憐而慰之,並示湘痕、阿可。
人間花草太匆匆,
春未殘時花已空!
自是神仙淪小謫,
不須惆悵憶芳容。代河合母氏題《曼殊畫譜》
1907年夏末,劉師培的妻子何震提出向曼殊學畫,並擬輯印《曼殊畫譜》,請河合仙作序。河合仙無此文化程度,就由曼殊代筆。曼殊寫出漢文後,再請人譯成日文。故此詩當為曼殊所作。
月離中天雲逐風,雁影淒涼落照中。
我望東海寄歸信,兒到靈山第幾重?集義山句懷金鳳
曼殊對金鳳情意綿綿,而此時金鳳經已他適,難以重拾舊歡,惟有暗地相思,終日悵望了。
義山——李商隱(813至858),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擅近體,構思精密,感情真摯,寓意深刻,尤以《無題》詩見稱。曼殊深受其影響。
收將鳳紙寫相思,莫道人間總不知。
盡日傷心人不見,莫愁還自有愁時。。次韻奉答懷寧鄧公
1906年夏,曼殊在蕪湖任教,結識了鄧繩侯,兩人“共晨夕者彌月”(《題畫》)。隨後,曼殊去了上海,鄧繩侯作詩問候。直到1909年春,曼殊在“百助多情欲嫁予”之時,才以此詩作複。
懷寧鄧公——鄧繩侯,名藝孫,安徽懷寧人。曼殊在皖江中學時的校監,兩人嚐同遊南京。
相逢天女贈天書,暫住仙山莫問予。
曾遣素娥非別意,是空是色本無殊。憶曼殊
阿黎鄧繩侯
寥落枯禪一紙書,欹斜淡墨渺愁予。
酒家三日秦淮景,何處滄波問曼殊?落日
1909年春,曼殊將所繪的《文姬圖》贈劉三。劉三即據畫跋賦六言詩作答,中有“白頭天山蘇武,紅淚洛水文姬”二句。曼殊看後,憶及五年前舟經錫蘭,思念家國,欲求一振的情景;對照如今旅居東瀛,係身情網,意誌消沉的狀況,不由悔恨交加,於是拿出上年劉三《送曼殊之印度》的七絕來讀,那熱烈而誠摯的情調,再次扣動他的心弦。他愴然執筆,步劉三詩韻,寫出此首以作反省。
落日滄波遠島濱,悲笳一動獨傷神
誰知北海吞氈日,不愛英雄愛美人。送曼殊之印度
劉三
早歲耽禪見性真,江山故宅獨愴神。
擔經忽作圖南計,白馬投荒第二人。題《雪萊集》
(原譯《師梨集》)
1909年春,蔡哲夫將得自僑居上海的英國女郎蓮華的一本《雪萊詩集》轉贈曼殊,希望他能譯介給中國讀者。對此曼殊十分感動,隻可惜當時心情不好,難以把筆,於是就寫下這首詩,以表愧意。
誰贈雪萊(原譯師梨)一曲歌?可憐心事正蹉跎。
琅欲報從何報?夢裏依稀認眼波。題《擔當山水冊》
1909年8月,曼殊自日本回至上海,時到孝友裏半行半隱窩訪蔡哲夫、張傾城夫婦,其間蔡哲夫出示畫冊,曼殊應邀題此詩於其附頁。
《擔當山水冊》——蔡哲夫得自雲南的擔當所繪的三幅山水畫所裱成的冊頁。擔當(1593至1673):姓唐名泰,號大來,法名普荷,雲南晉寧人,是明末清初一位富有民族思想的和尚。明亡後,怨艾悲愴,寄情詩畫書賦,時稱“三絕”。畫以山水為主,兼工人物,格調蒼洋典雅。
一代遺民痛劫灰,聞師陡聽笑聲哀。
滇邊山色俱無那,迸入蒼浪潑墨來。題《拜倫集》(原譯《拜倫集》)
1909年11月,曼殊經陶成章舉薦,前往爪哇任教,途經新加坡染疾,為早年英文老師羅弼·莊湘及其女兒雪鴻所勸留。於心煩意亂之中,翻閱拜倫詩篇,深感詩人去國離鄉,飄流海上,客死異邦的境況與自己相似。於是寫下此詩寄意。
《拜倫集》——即《拜倫遺集》。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詩集。
西班牙雪鴻女詩人過存病榻,親持玉照一幅,《拜倫遺集》一卷,曼陀羅花共含羞草一束見貽,且殷殷勖以歸計。嗟夫,予早歲披剃,學道無成,思維身世,有難言之恫,爰扶病書二十八字於拜倫卷首。此意惟雪鴻大家能知之耳。
秋風海上已黃昏,獨向遺篇吊拜倫。
詞客飄蓬君與我,可能異域為招魂。以胭脂為□◇繪扇
曼珠曾為一位友人繪過一幅情景悲涼的扇畫,不知何故卻為火燒掉。對此,曼殊十分惋惜。如今友人邀他重繪,但曼殊心境不佳,總繪不出先前的水平。
□◇——不詳。疑指繁英。林百舉《題〈蘇曼殊年譜及其他〉示亞子》自注:“民元民二,餘亦屢與曼殊遊,得畫紈扇一柄,惜已毀於火耳。曼殊畫扇,上款署內人繁英名。……畫為秋景小山,疏柳荒庵,上有飛鳥。”
為君昔作傷心畫,妙跡何勞劫火焚?
今日圖成渾不似,胭脂和淚落紛紛。碧闌幹
1912年6月19日,曼殊偕孫伯純等東渡日本,在東京千馱穀租屋居住。一天,他偶然遇到一位少女,與之搭訕,而少女的美妙的風姿給他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碧闌幹外遇嬋娟,故弄雲鬟不肯前。
問到年華更羞怯,背人偷指十三弦。南樓寺懷法忍
革命屢受挫折,使曼殊心懷憂傷。但他對革命的勝利始終充滿信心。詩中表示一定要經受起黑暗勢力重壓的考驗,並以此精神與遠方友人共勉。
南樓寺——指杭州西湖白雲庵。
法忍——陳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