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開始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
八國聯軍的侵略必然遭到中國人民的反抗,在北京,義和團和愛國清兵先後將在京挑釁殺人的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和德國公使克林德處死。6月15日到20日,義和團和清軍又向西什庫的外國教堂及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發起猛烈的攻擊,狠狠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在人民反抗帝國侵略戰爭熱火朝天的時候,清政府對外敵的態度卻異常低調,消極抵抗。因為自從1840年中英戰爭以來,洋人堅船利炮,大清的大刀長矛是無法抵擋的,所以清政府對聯軍一再妥協退讓。
8月16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守衛北京的清軍潰敗。慈禧太後一看大事不好,急忙請李鴻章出城求和並送去西瓜、冰塊給聯軍解暑。但是聯軍拒絕慈禧的求和要求,向北京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慈禧太後聞訊驚駭至極,急忙帶著光緒皇帝等人分乘三輛馬車,倉皇離開紫禁城,從西直門出北京,逃往西安。
就在她逃出北京的同時,還下令讓留守的清軍配合聯軍將義和團斬盡殺絕。10月26日,慈禧太後到達西安,她一方麵通過電報與在京的奕劻、李鴻章聯係,以了解議和的進展情況,另一方麵為了討好列強,還不斷發布上諭,說此次中國變亂,得罪了友邦,但那不是朝廷的意願,對於罪魁禍首——義和團一定嚴加懲辦,以絕禍根。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第二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史稱《辛醜條約》。
《辛醜條約》的主要內容為: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付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摧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
《辛醜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條約,此款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中國同盟會成立
從鴉片戰爭以來,慈禧專政,國勢衰微,一係列割地賠款,使神州大地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尤其是《辛醜條約》以後,一些愛國的仁人誌士,紛紛起來提出效仿西歐,實施新法,倡導富國強民的政策,但均遭到以慈禧、李鴻章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使全國反清的鬥爭形勢更加高漲。由一般的民眾組織鬥爭,轉化為有一定的理論為指導的革命鬥爭。
這時,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誕生了。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早在1894年,孫中山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組織,是中國“立黨之始”。
第二年,孫中山準備在廣州舉行起義,因事泄露而失敗,被迫逃亡海外。之後,孫中山在歐洲考察,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思考中國的革命前途,確立了三民主義的主張。1900年孫中山又組織、領導了惠州起義,不幸失敗,孫中山再度逃亡國外。此後數年,孫中山往來於日本、越南、檀香山、美洲等地,宣傳革命,發展興中會組織。
隨著國內革命形勢不斷發展,20世紀初,各地革命團體陸續出現,而且這些革命團體都把推翻清政府作為自己鬥爭的目標。當時各地革命小團體雖然數量眾多,卻難以采取足以推翻清朝政府的大規模的集中統一行動,而且在怎麼推翻和成功以後怎麼辦的問題上,不能達成共識,活動地區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一個全國性革命大團體,就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當務之急。而孫中山由於首倡民主革命並積極實踐,在國內外革命青年中享有極高的威望,自然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成為足以團結各方麵革命力量的人。於是,1905年7月,孫中山從歐洲到達日本,倡議將革命團體聯合起來,建立革命聯盟組織。
7月30日,召開籌備會議。與會者包括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部分成員,並有留學生中其他團體成員和個人參加,共七十餘人。孫中山被推為會議主席,經過反複討論,決定新成立團體定名為“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
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經過二十來天的籌備,8月20日下午在東京舉行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出席會員約一百餘人。大會通過了《同盟會章程》,章程中確認籌備會中已定的革命宗旨,決定設總部於東京。公推孫中山為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