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員工對企業忠誠,企業反過來才會給你回報;反之,對企業不忠誠,企業也隻能使你收獲失望。
——〔中〕張瑞敏
學習楷模
1.在邯鋼安家落戶的胡健
胡健1997年在包頭鋼鐵學院畢業,成績優異。在他麵前有三種選擇,留校任教,當實驗老師然後考研究生;進入規模大、條件優越、效益好的包鋼無縫鋼管廠當技術員;到邯鋼當煉鋼工人。
胡健的選擇超出了許多剛畢業大學生和他同齡人的想象,他走進了邯鋼,穿上藍色工作服,當了一線煉鋼工人。當時邯鋼是全國企業學習的榜樣,他說他肯定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十年後,這個“技術比武大賽狀元”、河北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用一係列成績和榮譽印證了自己當年選擇的正確,麵對榮譽,他沉靜而自信地說:“我這人就是喜歡踏踏實實幹成點事兒!”
剛剛進邯鋼的時候,胡健對企業的高速發展非常地震撼。在邯鋼四軋鋼的軋鋼工崗位上實習,他累活髒活搶著幹,不懂就問,工人師傅們覺得這個新來的小夥子跟其他大學生不太一樣,“時時處處都像個學徒工,不像個大學生。”一年實習下來,師傅們向胡健投來了滿意的目光。四軋鋼的老工人都願意跟這個胖胖的勤奮好學的年輕大學生嘮嗑兒,他們說:“大學生這樣才好。”
機遇是屬於有準備的人的。在他去邯鋼僅僅一年的時間,他就被機遇給盯上了:1998年,邯鋼要從德國西馬克公司引進一條連鑄連軋生產線,這是國家立項的冶金行業最大、緊湊式帶鋼軋製生產線,設計投資337億元人民幣,是當時冶金行業的“巨無霸”。企業領導商量後決定讓胡健去籌建這個項目。
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讓他給撞上了。
胡健進入了技術在國際上都是最先進的,給生產線最核心部分的連鑄連軋生產線的精軋組。由於國內沒有可借鑒的經驗,設備的資料全是英文和德文,胡健開始夜以繼日、如饑似渴地閱讀外語資料,很快完成了10萬字精軋機的各項技術資料翻譯工作,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翻譯費用。
根據合同約定,胡健在1998年6月作為CSP崗位工要去德國和墨西哥進行 3周的理論培訓和6周的實踐培訓。在國外軋機的操作台上,七八個電視屏幕急促地閃爍著各種各樣的數字,顯示器上這些數字,來得快去得急,說時遲那時快,每一天胡健都感覺自己的眼睛、腦袋、雙手都不夠用。當時胡健還沒有電腦,隻能用最快的速度速記,用筆迅速抄在隨身帶的小本子上,這一輪數字閃過去了,沒抄下來的,他又等下一輪再出現時,再抄……幾周時間,他記下了厚厚的三大本筆記,他白天記晚上精心回憶研究,力爭個個數據都熟記心中。在國外的這一個月的學習中為以後的邯鋼熱軋生產線調試和生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回國後,為了邯鋼第一卷熱卷板的誕生,在工程進入調試階段時,胡健一邊對職工進行技能操作培訓,一邊參加精軋機組的優化調試,在現場悉心向職工講解軋機的結構、動作原理、技術要求、功能與用途、技術設定、物料跟蹤和控製原理。他對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都用最精確的手法來演練。
1999年12月10日,是胡健終生難忘的日子,晚21時40分他和全班工友屏住呼吸、全神貫注,胡健雙手敲擊鍵盤:一條紅亮的板帶隨著軋機的轟鳴衝向最終一道工序,“一次熱負荷試車成功了!”第一卷鋼誕生了,廠房內一片歡呼,胡健卻一下子坐在椅子上,淚水不住地流了下來。
熱負荷試車雖然成功了,可接下來的優化調試、試生產工作任務同樣艱巨。在邊調試邊生產過程中,跟隨德國西馬克公司技術人員隨機調試的有包括胡健在內的4個班,他們一連幹了近五個月,老外說:“別再這樣4班輪換了,太費時間。”這樣,胡健所在的一個班跟班調試,一個月就達到預想目的,比原來4班輪換跟班的速度提前了兩個月。
為了使軋機快速達產達效,胡健帶領全班總結出“丙班先進操作法”和“改進換輥模式法”,並在全廠迅速推廣,成為軋鋼車間職工人人必備的操作手冊和學習寶典。
2000年秋,CSP生產線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外國專家巴特爾先生盛讚邯鋼這條生產線創造了“四個世界第一”:建設時間最短、達產時間最快、熱負荷一次試車成功、連鑄漏鋼率最低。如今這條“巨無霸”顯現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年軋製量占邯鋼本部的一半以上。
如今,胡健的“熱軋技術”已經“熟能生巧”,很多別人軋不出來的,他就能,甚至有些比老外用的時間還短。他說:“我憑的是在操作盤上的手感。”
2007年6月,胡健以有80個徒弟的“熱軋工藝”“掌門人”身份,被企業調到邯鋼集團邯寶鋼鐵有限公司2250毫米熱軋廠,籌建安裝新的2250毫米熱軋生產線。這是邯鋼曆史上的又一個“第一”。“這是我們邯鋼向鋼鐵第一梯隊邁進的又一步,我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爭取這‘又一個第一卷’還由我來軋。”
“我天天都要加班,不是光我自己,全工序8個組都要加班。”胡健說。眼下的胡健是個大忙人,他白天要與其他7個組協調好各項工作,晚上下班後,還要把輸入資料的光盤拿回家學習,看圖紙、研究新到的配件資料。
胡健以邯鋼為家,從不願離開軋機,他與軋機朝夕相處,他的技術和敬業精神令同行敬佩,幾家企業願出高薪聘他,胡健都婉言謝絕了,他說:“我在邯鋼找了媳婦安了家。”
2.以企業實現自身價值的張力生
2008年6月22日,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大會上,身披綬帶、胸戴大紅花的張力生等5位科技創新功臣,因在科技自主創新上的突出貢獻,每人獲獎一輛菲亞特轎車。
四十多歲的張力生性格耿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省勞動模範,現為南汽MG汽車有限公司車身設計工程師。17年來,張力生在枯燥的數字中追求創新和完美,給一輛輛汽車設計漂亮的”嫁衣。
車身技術是汽車開發的核心技術。流光溢彩、令人心動的時尚汽車外形,曆來是汽車製造商追求的目標,也是馳名品牌的重要的標誌。
三維數字化設計技術是應用數字化設計技術替代傳統的鉛筆和圖板設計車身,設計結果可以直接用於模擬分析,把問題解決在設計之中,可以直接送到數控機床加工,直觀、準確、快速。
1999年,張力生被選中赴美國參加福特——中國科技人員培訓計劃,開始接觸數字化設計技術。在班上,他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設計雨刮器的精度、靈敏度要求很高,本來外國方麵是想請另外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設計。可張力生精心設計的雨刮器不僅符合要求,而且顯示出強於那家公司的三維設計能力,終於讓外方心悅誠服地選擇了南汽。三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設計創新能力的逐漸提高,使南汽和國外的設計公司有了對話的新平台。
“就汽車產品的自主研發來說,我覺得最主要的有三個要素:一個是時間,一個是成本,一個是質量。隻有掌握了汽車的核心技術,隻有能進行自主研發,你才能把這三個都控製好。”張力生說。
他從造型設計到可行性分析,從零部件到整個車身係統,從模具製造到樣車試製,一絲不苟地把握每個關鍵點的質量要求。“如果請國外公司設計,費用大概要1000萬人民幣,而自主研發的成本卻僅僅幾十萬。”張力生言語中透著無比的自豪。
全新亮相的躍進“帥虎”一投放市場立刻好評如潮,與同類委外設計的項目比較,張力生的這一項自主設計節約了設計費1000萬元。
這些年,名氣漸大的他,經受著更多外界的誘惑。一個有著卡車、客車和轎車外觀與內飾設計經驗的工程師在行業內很“搶手”,來自合資公司和國內其他大型汽車企業的“邀請”經常擺在張力生的麵前,麵對著更高薪水乃至提供住房的誘惑,張力生不為所動。“我現在擁有的經驗是在企業一個一個項目中鍛煉出來的,是企業花了本錢才培養起來的,人要知恩圖報。”
張力生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僅是他自身的價值,還有他的社會價值,隻有把自己的價值和企業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最大的價值。
麵對這些誘惑,張力生依然故我,過著簡樸的生活,日複一日地坐在計算機前冥思苦想,用枯燥的數字和線條去勾畫心中完美的理想。
3.最愛鍾表行業的劉博濤
北京亨德利鍾表有限公司大客戶經理劉博濤一提起他當初剛進表行工作的時候就特別開心。他從小就喜歡鍾表,參加工作填報誌願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報了在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亨得利公司,夢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收到聘用通知時,他高興極了,“現在看來,當時不僅僅是找了一份工作,自己的理想終於實現了,這個工作影響了我的一生。”劉博濤說。
當初劉博濤剛進表行的時候他就對自己說“一定要做最好最優秀的營業員”。從此他兢兢業業,不辭辛苦地工作著,日子也順風順水地過著,可是變化總是不期而至。
在劉博濤參加工作13年的時候,1996年,整個鍾表業市場很不好。他所在的南城亨得利店的銷售額不斷下滑,員工每月能領到的工資隻有三四百元。當時劉博濤的已經娶妻生子,這點工姿根本就不夠家裏的開銷。家裏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給雙方父母的補貼,雙胞胎兒女上學的開支,哪樣也離不開錢,這令劉博濤十分煩惱。
“雖然當時工會也給了我不少補貼,但是,家裏用錢的地方很多,還是遠遠不夠。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打扮得個個像小皇帝小公主,自己的孩子卻穿著母親手工縫製的衣服,特別心酸。”
這時,一個親戚來找他,這人開了一家很大的醫藥公司,需要一個銷售經理,考慮到劉博濤為人誠實,又有豐富的銷售經驗,便竭力邀請他加盟。對方開出了很優厚的條件,隻要劉博濤過去工作,每月能拿到的薪水是他當時收入的好幾倍,而且幹得好還有提成,並給他配一輛專車,工作滿三個月,公司就提供一部手機給他……這麼好的待遇是當時的劉博濤想也不敢想的。想到家裏的經濟困難,劉博濤答應了,含淚告別了工作13年的崗位。
雖然新工作待遇高,可是上班沒多久,劉博濤就發現自己一點也不開心,總覺得丟了什麼東西似的。
劉博濤的媽媽看著兒子整天魂不守舍,於是她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孩子,困難是暫時的,母親永遠支持你!”拿著母親的錢,劉博濤下定決心離開了隻工作了一個多星期的醫藥公司,回到了亨得利表店,回到了心愛的崗位上。
從那一次回去後,他再也沒有離開過。
1999年公司改製,許多和劉博濤一樣的老員工都被新的管理體製淘汰了,他卻憑著“獨門功夫”——“顧客心理學”和當時還未在國內流行的“回訪”,讓香港老板刮目相看。
一位內蒙古的顧客買了兩塊名表,沒過多久,突然給劉博濤打來電話,說表出了問題。
經驗豐富的劉博濤立刻推斷出可能是使用方法不當造成的,於是他表示希望顧客把表拿回來,自己隨時恭候。
過了幾天,那位顧客來到店裏,經過檢查,劉博濤發現,問題的原因是顧客不小心把表和帶磁的物品放到了一起,影響了手表的正常使用。修完表後,他耐心細致地給顧客講解了鍾表使用與維護方麵的知識,這位顧客非常滿意。走的時候,顧客拿出1萬元錢遞到劉博濤眼前,“哥們兒,收下吧,老哥哥我感謝你了。”“見到錢我也動心,但我必須堅守自己做人的原則。”事後,劉博濤和這位顧客成了相互尊重的朋友。
許多顧客買表時,專跟著劉博濤走,他調到哪個店,顧客就到哪個店買表。這被公司的員工笑稱“劉博濤效應”。
2007年劉博濤的營業額達到18億元,創下業內最高水平,令同行大為驚歎。
很多顧客都記得劉博濤講的世界名表的故事,記得他講的鍾表使用知識,記得他的好脾氣,記得他溫和的微笑。“要做成一件事情,就一定要付出”,這是劉博濤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04年到2007年,劉博濤連續4年被北京亨得利鍾表有限公司評為“經濟技術創新標兵”,2008年,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像許許多多事業成功的人一樣,榮譽的背後永遠是超常的付出和不為人知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