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哥倫布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意大利人,航海家。他相信“地圓說”,認為從歐洲的大西洋沿岸一直西行,可以到過東方,並製定了一個航行計劃。在遭受了多次挫折後,得到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薩白拉的支持,1492年8月3日率3艘船和87名船員,終於到達美洲大陸,揭開了人類曆史上地理大發現的序幕。
小小少年的大大夢想
1451年金秋的一天,哥倫布出生在熱那亞的一個毛紡織工匠多米尼各·哥倫布的家裏。在離其父親作坊隻有幾條街的地方,人們就可看到廣闊的熱那亞港伸展在地中海的海灣利古裏亞海岸邊。孩童時代,哥倫布就在城裏到處跑,在造船師傅、商人和水手中間擠來擠去。在碼頭邊他看到繪製地圖的人叫賣地中海沿岸地圖,……這個在熱那亞港長大的孩子,深深為迷人的大海所吸引。後來他在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曾回憶道:“在幼年時,我就進行海上航行。”他初次出海時究竟幾歲,我們無法確定,據推測,可能隻有10歲。
老哥倫布對兒子的希望源於文藝複興給社會帶來的一線光明。開始於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運動,使科學和文化受到全社會的重視。於是,熱愛科學、崇尚文化的風尚,隨著文藝複興運動的深入,普遍興盛起來。在這種背景下,老哥倫布決定讓兒子去上學。雖然這個紡織工還不能為兒子的成長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但是,他卻知道隻有上學,才會有希望。
在父親的要求下,少年哥倫布拿著父親的血汗錢走進了剛剛開辦的學校。這個兩眼有神、滿腦子充滿幻想的孩子,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坐在了嶄新課桌前。這個新興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很不正規,沒有教材,也沒有詳細的教學計劃、,而是根據社會流行的東西,老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在哥倫布上學時,學校開設的課程有:數學、拉丁文、地理學、天文學,還有亞裏士多德的學說和神學等。
精力旺盛的哥倫布,對坐在教室裏規規矩矩地聽課沒有興趣。每當上課鈴響過,老師在講台上開始講解他不喜歡的東西,而哥倫布則兩手托腮,眼睛發直,想自己喜歡想的事情。有一次,老師講地理知識,發現許多學生在交頭接耳,隻有一個學生兩眼直直地看著前方。老師很高興,以為在自己的學生中,總算找到了一個忠實的聽眾。於是,他就指著這個學生問:“請你回答,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連問三聲,這個學生竟然毫無反應。直到老師走下講台過來、用教鞭點到他的腦門時,這個學生才猛醒,仰著頭反問:“發生了什麼事?”老師隻好把問題重複一遍,被問的學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方的。”整個教室裏一片笑聲。老師失望地搖了搖頭。原來這個學生就是哥倫布。
下課以後,同學們嘲笑哥倫布:“原來地球是方的。”“是方的還叫球?”
麵對同學們的奚落,哥倫布並沒有惱怒,而是反問道:“你說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
“當然是圓的。”一個同學回答。
“你怎麼知道是圓的?”哥倫布進一步追問。
那個孩子答不上來。又一個孩子說:“老師這麼講的。你不聽老師講課,還反問別人,笨蛋。”
“老師講的就是正確的嗎?”哥倫布反問。
“老師講得還能有錯?”好幾個孩子都這麼說。
哥倫布一時沒有詞了。但他不甘示弱。想了想,他又問:“地球有邊嗎?”這下把小同學們都給問住了。見沒有人能回答,哥倫布得意起來。突然,一個孩子說:“你別得意,我知道地球有邊,地球的邊就是大海。在東邊,是亞得裏亞海;南邊,是愛奧尼亞海;西邊,是第勒尼安海……”
那個孩子豐富的地理知識讓哥倫布心中暗暗佩服。然而,他是個不服輸的人。沉默了幾秒鍾後,哥倫布腦瓜一轉,又提出一個新問題:“你知道得多,那麼,你告訴我,地球有多厚?天空有多高?大海有多寬?”哥倫布的問題,把那個滔滔不絕地講地理知識的孩子給問住了。哥倫布臉上又泛起了勝利者的喜悅。
“我知道,”一個高個子男孩對哥倫布說:“地球有挖不透那麼厚;天空有看不見那麼高;大海有行不到那麼寬。”
“這是哲學狡辯。”一個孩子不滿地說。
“對,是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式的狡辯,是什麼內容也沒有的哲學狡辯。”一直在一旁聽孩子們辯論的老師說。他為學生們對他的地理課感興趣而高興。然而,他的加入卻把孩子們爭辯的氛圍破壞了。孩子們的興致頓時沒有了,一個個悄悄地溜了。
課堂上的難堪、同學們的奚落與爭論,意外地使哥倫布對地理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他特別喜歡上地理課。凡是老師講過的地理內容,哥倫布幾乎一字不落地記下來。在短暫的學習生涯中,哥倫布的地理成績一直很好。至於其他的課程,由於哥倫布對它們缺乏興趣,就很少及格了。
別看哥倫布上學時的表現平平,他玩起來卻有一套。他最喜歡作的遊戲是海盜搶劫。他從別人那裏聽來了許多海盜故事。每當孩子們聚到一起的時候,他就組織大家玩海盜遊戲。在這群小海盜中,他是頭領。海盜離不開船隻,船隻需要在海裏航行。那時,哥倫布就是船長,手下有大副、水手長、水手等。上岸之後,他們開始搶劫。此時,哥倫布就變成了司令。每次作遊戲,哥倫布都要為他的船隻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劃一條海上航行路線,確定一個搶劫地點。當然,這些名字和路線都是他自己編造出來的。比如,他會給船隻命名為“聖母瑪麗亞”號、“國王”號、“王後”號,有時幹脆就叫“海盜”1號、“海盜”2號等。哥倫布常常把聽來的故事與課堂上學來的點滴地理知識結合起來,用到他的海盜遊戲中去。
哥倫布在學校讀了幾年書。老師和學習好的學生都瞧不起哥倫布,可是,那些喜歡玩的孩子們,卻離不開哥倫布。每當下課或者放學之後,在哥倫布周圍總有一幫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們聚在一起,不是聽哥倫布東拉西扯,就是搞一些惹人討厭的惡作劇。他們搞惡作劇,有時是捉弄學生,有時還敢捉弄老師。
少年時期的哥倫布,樣子長得不漂亮,兩隻眼睛沒什麼精神,再加上他經常胡思亂想,表麵上給人一種懵懵懂懂的樣子。所以,老師很不喜歡哥倫布,這種不喜歡,有時還表現為一種鄙視。尤其是在課堂上,老師不時地對哥倫布進行嘲弄。這使哥倫布很不滿意。他想找機會報複老師。學校對哥倫布的行為十分生氣。於是,校長派人把哥倫布的父親找來,向他講述了哥倫布在學校的所作所為,並且告訴他,要麼哥倫布自動退學,要麼等著學校開除。老哥倫布無可奈何,隻好把兒子領回家。老紡織工把兒子領回家後,找來一根棍子,狠狠地把他揍了一頓。在兒子身上出完了氣,他就再也不管兒子了。
離開學校的哥倫布覺得自己又獲得自由了。這時他才11歲,做工沒人要,父親又不能不給飯吃。有飯吃,有衣穿,既不用幹活兒,又不用上學,哥倫布覺得這日子過得很自在。別的孩子還在上學,沒有人跟哥倫布一起玩耍,他就一個人四處遊蕩。他把小城內的每一個角落都轉遍了,都覺得沒意思,就到海邊和港口上玩耍。在港口上,他觀看漁民們出海時的儀式,看他們如何殺羊祭海,看他們對大海虔誠地祭拜。這一切都讓哥倫布覺得好玩。
老哥倫布看到精力充沛的兒子一天到晚東奔西跑,知道他不是讀書的材料。他心想:與其花錢讓他無所事事,還不如讓他自己去掙飯吃。
哥倫布所在的熱那亞是個港口城市,海上貿易比較發達。哥倫布12歲那年,父親通過朋友,在近海的一條船上為兒子找了個打雜的差使。本來就對學校生活沒有興趣的哥倫布,按照父親的安排,高高興興地上船當了小工,開始了他向往的海上生活。
真正的海上生活,可不像想象中那麼浪漫。當時,航海使用的都是木質帆船。船的噸位一般隻有幾十噸,上百噸的就是大船了。近海使用的大都是小船。在風平浪靜的條件下行船,一般人還能忍受,但是,一遇到風浪,就會讓人頭暈嘔吐。哥倫布上船後,第一次出海,就遇上了風浪。幾十噸重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上,就像一隻雞蛋殼,一會兒被卷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掀入旋渦。船長指揮著手忙腳亂的船員們,收緊船帆,控製著船舵。全船的人麵無表情。他們很明白,遇到這種天氣,不葬身海底算是幸運了。第一次上船的哥倫布,還不適應海上的生活。他在船的顛簸中,不停地嘔吐。船上的大人們,隨時準備迎接死神的到來,誰還顧得上一個嘔吐的孩子呢?哥倫布是幸運的。這條船披風浪耍弄了幾個小時後,竟然沒有翻。它奇跡般地被吹到了岸邊。雖然船隻擱淺,但是,船員們的性命都保住了。
第一次出海曆險歸來後,老船員問哥倫布:“航海的滋味怎麼樣?”
“好玩,比遊戲好玩多啦。”哥倫布回答。
“這小子真會說大話,說不定下次請他去他都不去啦。”一個年輕船員說。
“誰不去誰是猶大(聖經故事中的叛變者)。”哥倫布毫不示弱地回答。
“這家夥嘴還挺硬。”一個船員說。
3天之後,哥倫布果然又出現在了準備出海的那條船上。
海上生活也有平靜的時候。每當行順風船肘,除了掌舵和觀察的人之外,其餘的人就閑了下來。海員們開始天南地北地講述自己知道的奇聞。哥倫布最喜歡聽別人講故事。他不僅從故事裏獲得樂趣,而且,從故事中尋找未來的希望。海員們講海神,講《聖經》中的故事,講北歐海盜,講歐洲的騎士,講西班牙的鬥牛,講古羅馬競技場等等。這些精彩的故事把哥倫布深深地吸引住了。為了聽這些故事,他一刻也不願意離開。離開了海員,誰還有閑心給他講這些動聽的故事呢?
少年哥倫布在艱難危險的海上生活中一天天成長。有一天,一個海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叫中國的地方,那裏非常富饒,地裏能長出植物香料,地上的石頭下麵埋藏著黃金。
統治這個國家的是皇帝。皇帝睡的床鋪、坐的椅子,都是黃金製成的。整個皇宮就是一座金店。地上鋪的是金磚,屋頂上蓋的是金瓦,甚至連裝水的大缸,都是黃金做成的。
沒想到,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哥倫布被這個故事迷住了。對於一個從小就在貧困中掙紮的少年來說,他作夢都想著得到黃金。等海員剛講完故事哥倫布又纏著他問個不停。
“中國在什麼地方?離意大利有多遠?怎麼才能到達那裏?中國的黃金真的那麼多嗎?有那麼多的黃金,我們為什麼不去搶?”
“你煩不煩人?講故事就是講故事,聽一聽就完了。為什麼?為什麼?哪兒有那麼多為什麼?”講故事的海員對哥倫布訓斥道。
“對不起啦,叔叔,請你多告訴我一點你講的那個故事。”哥倫布央求道。
“我也是聽人家講的。”海員見哥倫布一副可憐的樣子,就不再訓斥他了。
“叔叔,你聽誰講的?告訴我行不行?”哥倫布緊迫不舍。
“講故事還講出了麻煩,非要問個究竟。看來我要吃官司嘍。”海員自言自語道。
“求求你嘛,我隻想對這個故事知道得更多一點。”
“是我聽我的鄰居講的,你要調查你就去調查吧。”海員沒好氣地說。
哥倫布下船後,真的找到了海員的鄰居,向他討教關於中國的故事。鄰居告訴哥倫布,關於中國的故事,出自一個叫馬可·波羅的人寫的關於中國的遊記。你要想了解更多的內容,就去閱讀《馬可·波羅遊記》。
聽到這些後,本來不喜歡讀書的哥倫布,真的到處尋找起《馬可·波羅遊記》來。花了幾個月的功夫,少年哥倫布終於得到一本《馬可·波羅遊記》。這是一本用拉丁文寫的書。然而,哥倫布隻有認識幾個拉丁文字母的程度。
為了讀懂《馬可·波羅遊記》,哥倫布一麵在船上幹活謀生,一麵學習拉丁文。用了兩年時間,他竟然能夠讀懂拉丁文著作了。他開始仔細閱讀《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太精彩了。他在書中看到,遙遠的中國太富有了,那廣闊的田野中,長滿了香料和莊稼;無邊的草原上有成群的牛馬;茂密的叢林中棲息著會唱歌的鳥……這些就好像是童話中的世界。書中還描述了日本和印度。哥倫布一遍又一遍地仔細讀著《馬可·波羅遊記》,在他認為重要的地方,都作了批注。
哥倫布讀《馬可·波羅遊記》不是為了消遣,更不是為了到中國去旅遊。他看中的是書中關於黃金的描述。尤其是中國皇宮和日本王宮中的黃金,更是讓哥倫布向往。馬可·波羅沒有到過日本。他憑借在中國聽到的關於日本的傳聞,對日本作了一些描述。馬可·波羅寫道,在中國東麵的大海裏,有一個叫日本的國家,那裏盛產黃金,但是,國王不讓黃金外流,因此,黃金在那裏成了專供國王享受的東西。日本國王使用的一切都是黃金製作的。王宮中的道是用4厘米厚的金磚鋪成的,窗戶框是用金條製成的。王宮裏的人死了,要穿上金子做成的衣服和鞋子才能下葬……正作著黃金夢的哥倫布,被精彩的描述驚呆了。
“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地方?這麼多黃金為什麼不去搶?”哥倫布反問自己。他決心到東方去,到中國去。幹什麼?去探險,去掠奪那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黃金。
到中國去,到印度去,到日本去,這是哥倫布的夢想。但是,中國在哪裏?哥倫布一無所知。這個充滿野心的窮孩子,還沒見過什麼世麵。在陸地上,他到過的地方,沒有超出自己從小生活的小城熱那亞;在海上,沒有超越過屬於意大利的利古裏亞海。
自從讀了《馬可·波羅遊記》之後,哥倫布像著了魔一樣,一有空閑,就向人打聽關於中國的事情。他向老海員打聽,向船長打聽,向他遇到的所有的人打聽。然而,任何人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沒有超出《馬可·波羅遊記》。而這本書早已印在哥倫布的腦海中了。哥倫布向人請教,怎樣才能到達中國?有人告訴他,中國在東方;有人告訴他,中國在海上……已經習慣於海上生活的哥倫布,一聽說中國在海上,就覺得有了希望。既然中國在海上,那麼,坐船就可以到達中國了。這是哥倫布的結論。有了這個結論,他就覺得有了到達中國的希望。從此,學習航海知識、地理知識、天文知識,搜集天文、星位、地理、海圖等方麵的資料,就成為哥倫布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隨著年齡的增長,哥倫布已經不滿足於聽別人講述的事情了。他發現人們口頭傳說的東西並不可靠。比較可靠的知識主要集中在書本中。哥倫布認識到自己缺少文化知識後,就立即著手學習。
為了掌握地理知識,哥倫布開始從頭學習幾何;為了計算航海裏程,他不得不學習數學,這可是讓他頭痛的學問;為了閱讀更多的書籍,哥倫布開始學習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希臘語等。此時的哥倫布,不再是纏著別人聽故事的孩子。在艱苦的海上生活中,輪到他幹活時,他還是那樣認真地工作;輪到他休息時,他就爬在船艙裏學習。那些船員們還是靠講故事、擲骰子、猜謎語消磨時光。這些活動已經無法吸引哥倫布了。年老的海員對少年哥倫布的學習精神給予了鼓勵,而年輕的船員們則是冷嘲熱諷。不管是鼓勵還是諷刺,少年哥倫布都不在乎。他有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到東方去探險,到滿地是黃金的地方,去實現發財的夢想。
身為窮苦勞動者的老哥倫布,雖然不知道兒子學習這些東西有什麼用途,但是,作為父親,他知道讀書並不是件壞事,因此,並不幹預兒子的讀書行為。這給哥倫布提供了一個寧靜的空間。每當出海歸來,哥倫布就可以坦然地呆在家中學習地理、天文知識了。
盡管當時意大利已經處於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文藝複興時期,可是,科學文化知識還相當貧乏,要想找到一本係統的教科書,簡直比尋找黃金還難。因為,當時還沒有人為青少年編寫適合閱讀和學習的書籍。哥倫布為了得到地理、天文等方麵的知識,不得不千方百計地搜尋有關的書籍。他到古代學者托勒密和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著作中去尋找關於地球的知識,到《聖經》中去尋找關於東方的知識,到宗教迷信的著作中去尋找有關的天文知識。為了尋找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哥倫布一度成了讀書狂。隻要見到書,他就要拿來翻一翻。見到地理、天文方麵的知識,他立即想法記下來。在瘋狂的知識追求中,少年哥倫布成為當地博學的人物。
哥倫布是一個執著的人。他讀書的目的明確,鑽研學問非常認真。對於弄不懂的問題,他還設法找學者去請教。他從古希臘學者的著作中得知,地球確實是個球形。就到其他著作中去尋求證明。當他聽說有個叫托斯康內力的意大利地理學家知識很淵博時,就冒昧寫信詢問,有沒有從海上直接到達中國和印度的道路。那位學者回信告訴他,從海上到中國和印度,不僅有葡萄牙人發現的繞非洲大陸航行的線路,還有通過大西洋直接航行的線路,而且,後者距離更短。接到這封信後,哥倫布欣喜若狂,就好像已經得到了黃金一樣。
哥倫布對於獲得的每—點知識,隻要有可能,就設法推導和驗證。他從宗教著作《舊約》中讀到這樣的句子:“……把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部分,使其餘的六個部分幹涸。”他從這裏判斷出,地球的1/7是水,水占據的部分就是海洋,其餘部分是陸地。後來,他又從一些著作中知道,地球可分為360度,海洋所占據的位置還不足60度。這樣,如果跨過海洋就能到達中國和印度的話,那麼,距離一定不遠。這些計算極大地鼓舞了哥倫布。在十七八歲的年紀,哥倫布就已經掌握了大量的地理和天文知識,他把當時能夠收集到的有關的地理、天文知識,都記錄了下來,還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了推算。
當哥倫布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地理和天文知識時,為了出海探險,他又開始收集航海資料,積累航海知識。在哥倫布少年時期,歐洲的航海業已經開始使用羅盤。哥倫布學習用羅盤在海上確定方向,學習觀測氣象變化,學習利用海風判斷方向,還利用自己有限的航海知識,學習識別海圖。
哥倫布是伴著海浪成長的,他對航海知識的興趣超過了地理和天文知識。然而,航海知識不像天文和地理知識那樣被寫進了書本,而是存在於老海員和船長的頭腦中。為了獲得更多的航海知識和經驗,哥倫布去向有經驗的航海者請教。由於他嘴甜,就連一些傲慢的船長,也願意把自己知道的航海知識告訴他。
少年哥倫布在刻苦學習中,積累了大量的航海知識,也堅定了他遠航探險的決心。當他覺得自己有了足夠的知識時,就開始設計自己的出海計劃了。他設想,既然地球是圓形的,那麼,從意大利西海岸出發,一直向西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他夢想中的印度和中國。
從海盜到上將
對於哥倫布來說,實現出海探險計劃,遠比學習地理、天文知識以及製定計劃難,因為,他是個窮孩子,既無船隻,也無錢財,靠什麼出海探險呢?腦子裏充滿幻想和創造意識的哥倫布想出了一個計劃;把探險得來的財富的大部分給提供資助者,以此來換取有錢人對他的航海計劃的支持。有了這個主意後,哥倫布就開始向意大利那些有名的大財主遊說。他運用優秀的口才,先向有錢人宣傳中國、日本等地遍地是黃金和香料,隻要船到了那裏,就可以隨便拿。從海上到達這些國家的距離並不遠,隻要有幾條船和幾個月的費用,就可能到達那堆滿黃金的地方。哥倫布像講神話故事一樣,從熱那亞到羅馬,再到佛羅倫薩,逐個向那些有錢人講述。他講得津津樂道,聽的人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然而,一說到出錢時,就都搖頭擺手了。原因是哥倫布太能吹了,他把自己的計劃說得完美無缺,把中國和日本的黃金說成隨便讓人拿,這使很多人不信任他。哥倫布幾乎走遍了意大利,也沒獲得一文錢。這使充滿幻想和野心的哥倫布大失所望。
正當哥倫布為找不到錢財而無法出海探險時,有人告訴哥倫布,葡萄牙王子亨利組織的船隊,早已遠航過多次,並且還帶回來一些黑皮膚的俘虜。聽到這個消息後,哥倫布就憤怒起來。他咒罵那些有錢人,稱他們毫無見識,是一群隻配賺小錢的低能兒。憤怒之後,哥倫布又回到了自己的計劃中來。靠什麼搞到出海的錢呢?愁苦中,他想起了小時候聽過的北歐海盜的故事。他靈機一動,暫時去當幾天海盜,不就能夠弄到船隻和出海的錢了嗎?當哥倫布說要組織一隻海盜船時,年輕的夥伴以為他是在開玩笑,而年長的人則斥責他不學好。當他所在船隻的船長聽說哥倫布要組織海盜隊伍時,就毫不客氣地把他開除了。父親聽說兒子因為想當海盜而被解雇時,生氣地將哥倫布趕出了家門。
這下哥倫布可慘啦,既沒有了職業,又無家可歸。但是,如果不能出海探險,他覺得整個一生都沒有意思。被逐出家門後,他每天帶著夢想在海邊閑逛,希望能夠出現奇跡。有一天,他聽說法國沿海出現了海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哥倫布立即越過邊境,到法國去尋找海盜了。
哥倫布一心想當海盜。他來到法國不久,就真的遇上了海盜。一次,他在海邊閑逛時,正巧碰到一群海盜在分搶劫來的東西。哥倫布被海盜蒙住眼睛揍了一頓。海盜頭子說:“他看見了我們的事,他會去告發,把他扔到海裏去。”這時,哥侖布大喊:“我是來當海盜的。我知道哪裏有黃金。我會對你們有幫助的。”一聽說有黃金,海盜頭子就說:“暫時留下他,如果找不到黃金,再殺他也不遲。”哥倫布這才明白為什麼人們那麼恨海盜,原來這些家夥真不是好人。哥倫布有些後悔,可是想不當海盜也不行了,因為,海盜頭子已經派人把哥倫布看管起來。
哥倫布向海盜頭目講述了他從《馬可·波羅遊記》中讀來的關於東方黃金的故事。海盜頭子聽得心花怒放。他說:“既然有那麼多黃金,你就帶路,咱們明天就去搶。”哥倫布告訴他,到中國和日本,要航行很長時間。他把自己畫的海上線路圖拿給海盜頭目看。那家夥隻瞥了一眼,就問:“要走多少天?”“3個月左右。”哥倫布回答。“3個月?走3個月的路去搶東西?你在騙我吧?在海上航行3個月,我們不就跑出了地球?”海盜頭子根本不相信哥倫布說的話。
海盜頭目不再相信哥倫布的黃金故事,但是,看他聰明機警,又熟海上生活,便沒有殺他,而把他留在了身邊侍候自己。哥倫布雖然保住了性命,可是,並沒有達到目的。他原想通過參與海盜活動,積累出海探險的錢財或者借助海盜的支持出海探險。現在這一切全落空了。然而,哥倫布是從磨難中成長起來的。他不會被一個海盜頭目嚇住。跟隨海盜頭目幾天後,他就燃起了新的希望。他發現了海盜頭目的許多弱點:酗酒、打罵部下、海上作戰毫無章法……他覺得自己比這個頭目聰明多了。說不定有一天,他會代替這個頭目。如果能夠統治一支海盜隊伍,就有條件實現自己探險的夢想了。想到這些,哥倫布就安心當起海盜來。
既有天文、地理知識,又有航海經驗的哥倫布,顯然比別的海盜素質高得多,再加上他聰明機靈,很快就博得了海盜頭目的信任。在其他的海盜中,也有不少人對哥倫布懷有好感。這使哥倫布暗自歡喜。他想,看來離實現自己的目標不遠了,等海盜頭目戰死或掉到海裏淹死,這頭目的位置就是我哥倫布的了。
哥倫布的如意算盤很快就被摧毀了。這支海盜隊伍在一次攻擊意大利船隻的戰鬥中,遭到強烈的抵抗。海盜船隻被擊中起火。海盜頭目和許多人被燒死了。哥倫布及時跳海逃生了。哥倫布憑借良好的水性和豐富的海上求生知識,順利脫險。他遊到了屬於法國的科西嘉島。這裏距意大利本土僅隔一條海峽。但是,當了海盜的哥倫布不敢再回到自己的祖國。
哥倫布在科西嘉島流浪了一段日子。生活的磨難、死裏逃生的經曆和無家可歸的痛苦,都沒有使哥倫布懊喪,在他的心裏隻有一件事,這就是探險。已經長大的哥倫布,在饑寒交迫中,並沒有喪失意誌和追求。他還在尋找實現目標的道路。在流浪中,他聽法國人說,葡萄牙人已經沿著大陸向南探索了許多年,並且從南部大陸獲得了大量財富。聽到這些,哥倫布意識到,葡萄牙可能會有上層人物對自己的探險計劃感興趣。於是,他決心到葡萄牙去闖一闖。
已經淪落為流浪漢的哥倫布,先乘船從科西嘉島來到法國大陸,然後沿法國和西班牙近海航行,行程數百海裏,穿過地中海,來到大西洋岸邊的葡萄牙國。
葡萄牙國自15世紀初就開始了向海外的探險與擴張。早在哥倫布出生之前,葡萄牙王子亨利,就開始組織船隊,沿大西洋海岸向南探險。他們發現了非洲西海岸,並從這裏向南探索,在幾十年的時間裏,他們先後到達加納利群島、波加多爾角、佛得角等地,還帶回來非洲的玫瑰等植物。1441年他們從非洲俘虜了12名土著人,帶回葡萄牙國。
葡萄牙雖然有探險遠航的曆史,但是,那都是王室組織的,還沒有一個普通人憑借自己的力量實現過探險遠航。所以,哥倫布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盡管躊躇滿誌,但是,這裏並沒有人欣賞他,更沒有人願意聽這個外來的下等人教唆。當時的航海權掌握在王室手中,要想獲得出海權和得到一定的資助,必須有王子一類的人物支持。一個外國來的流浪漢,怎麼可能得到王室的支持呢。
在葡萄牙求見王室成員受挫後,他來到葡萄牙首都裏斯本的一家大修道院祈禱。當時葡萄牙的貴族婦女有住在修道院學習和祈禱的時尚。這時的哥倫布,已經長大成人。高大的身材,英俊瀟灑的相貌,再加上曆經磨難後的成熟,使他成為對女性很有吸引力的男子漢。哥倫布的出現,引起了一名貴族小姐的注意。哥倫布似乎也對這位貴族女性產生了好感。於是,他從最初的偶然前來祈禱,發展到每個禮拜都來這裏。那位貴族小姐,對哥倫布從好感發展到熱戀。窮困潦倒的哥倫布,此時巴不得有人幫他一把。現在有貴族小姐愛上了他,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他接受了這位小姐的愛情。
流浪中的哥倫布,意外的獲得了貴族小姐的芳心。不久,他們結為夫妻。窮困的流浪漢一下子變成了貴族中的一員。他本可以借助這次婚姻過悠閑舒適的生活。但是,不管是在貧困中還是幸福中,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他還要想法出海探險,還要去追求少年時期產生的黃金夢。娶了貴族小姐的哥倫布不再是社會底層的窮漢子,而是上流社會的人了。哥倫布借助這個身分和妻子的支持,頻繁地參加社交活動,廣泛接觸有錢的貴族。當他覺得自己在上流社會有了一些影響時,就開始向掌握航海權的王室成員靠近了。
在上層貴族的引薦下,哥倫布終於獲得了裘安王子的接見。當時,這個少年王子掌管航海權,手中也有一定的實力。於是,哥倫布開出了一個價格很高的報價單:要三艘大船、優秀的船員、足可以使用一年的費用,封給騎士頭銜,還要在新發現的土地上擔任總督,出海所得財富的1/10歸哥倫布所有。
裘安王子是個很聰明的人。他對哥倫布的計劃表示懷疑,對他開出的報價單也不滿意,但是,並沒有馬上回絕他的要求,而是答應召開一個學者會議,對他的計劃進行評審。如果學者們認為哥倫布的計劃可行,就準備接受他的條件。然而,由於這些葡萄牙的學者在探險知識方麵還不如航海者知道的多,所以,他們認為哥倫布的計劃並不可行。學者們的意見,促使裘安王子拒絕了哥倫布的要求。
葡萄牙王子的態度使哥倫布苦心經營的計劃全部落空。他原以為,王子會為東方的黃金所吸引,因而,也必然會同意他的條件。現在,他不得不再想新的出海途徑。
正當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一籌莫展的時候,新的打擊又降臨到他的頭上。他的愛妻,在重病之下不治而亡。哥倫布悲痛欲絕。妻子死了,也就等於失去了葡萄牙貴族的支持;沒有了他們的支持,在葡萄牙不可能幹成任何事情。他明白,在葡萄牙的努力全白費了。悲痛之餘,哥倫布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在葡萄牙已經難成大事,哥倫布不得不把目光移向別的國家。這時,傳來西班牙王國成立的消息。並且,新成立的西班牙王國正網羅出海探險人才。哥倫布聽到這個消息,立即打點行裝,前往西班牙尋求出路。
哥倫布東行來到西班牙。他雖然是滿懷希望而來,但是,這裏也沒有鮮花和笑臉迎接他。哥倫布在這裏舉目無親,沒有錢財,沒有靠山。他隻好一麵作工,一麵尋找求見國王的機會。在哥倫布流浪期間,葡萄牙王國的裘安王子即位。他很想在航海探險方麵超過他的前輩亨利王子。這時,他又想起了哥倫布。當有人告訴他,哥倫布已經到了西班牙時,裘安急了,他怕這個難得的人才被西班牙利用,就秘密派人前往西班牙找到哥倫布,告訴他,國王答應他提出的一切條件,隻要他願意為葡萄牙出海探險。然而,哥倫布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他懷疑葡萄牙國王的誠意,就謝絕了葡萄牙的秘密使者。他決心在西班牙實現自己的目標。
為了生存,哥倫布就在港口找些活幹。他幹臨時工的巴洛斯港在當時是個較大的港口城市。這裏居住著一些學者、修士、有知識的僧侶。哥倫布主動結交這些人士,一有空閑,就向他們講述自己的計劃。漸漸地,有見識的僧侶對他的計劃發生了興趣。有人願意出麵為他引見王室成員。由於教會的活動,哥倫布終於有機會見到了王室成員,向他們介紹了自己的計劃。可是,此時的西班牙統治者正忙於國內統一,內部政權尚未穩固,哪兒有心思到外麵去掠奪?所以,哥倫布再次受挫。
哥倫布在西班牙碰壁之後並沒有死心,又分別來到法國和英國,向這些國家的統治者介紹自己的如意計劃。這些國家的王室成員,更不相信哥倫布,沒有一個貴族或王子認真對待過他的計劃。在這種情況下,哥倫布又無可奈何地返回西班牙。在這裏,他至少可以找幾個修士、僧侶,一起談談他的探險計劃。有這樣幾個知音,也可暫時安撫一下他那屢屢受挫的自尊心。
熬過了幾年的寂寞和無奈之後,哥倫布盼來了希望。西班牙國內獲得了統一。統治者有意向外擴張。環境的穩定和哥倫布的努力,使他的計劃引起了西班牙銀行家的注意。銀行家把哥倫布的計劃說給王室的財政顧問。財政顧問又把這個計劃當作故事告訴喜愛財富的王後。王後又找機會說服國王。國王經過考慮後接見哥倫布。兜了一個大圈子,哥倫布終於可以向西班牙國王陳述自己的計劃了。
哥倫布說服西班牙王室的工作進展緩慢。
當時,西班牙剛剛成為統一的國家,國王分別是斐迪南和伊薩白拉。原先,兩人是各自國家的國王,他們結婚後使兩國合並,統一的西班牙成為歐洲的強國之一。
兩位國王第一次召見哥倫布時,認真聽取了他的計劃。講究實際的斐迪南國王,最關心這次冒險可能帶來的物質利益,他用懷疑的眼光望著哥倫布,問:
“您冒這麼大風險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哥倫布於是把計劃的要點,向這位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國王重複了一遍。
斐迪南國王聽罷,搖搖頭,說:
“無論如何,在摩爾人(西班牙南部割據一方的異教徒)的威脅沒有消除以前,我們還不能對您的計劃給予幫助。
“陛下,您打算放棄這個計劃了?”哥倫布失望地問,“如果是這樣,那麼葡萄牙將會先於西班牙,捷足先登。”
“我沒有說過徹底放棄,我隻想說時機還不成熟。”斐迪南國王回答。
女王伊薩白拉是個狂熱的基督徒,她對哥倫布計劃中的傳教內容很感興趣,就勸說國王成立一個專家委員會,研究哥倫布的航海計劃,以便在適當時機采取行動。
斐迪南國王表示恩準。
但是,專家委員會卻在無休止的爭吵中把計劃擱置下來,一拖就是4年。
哥倫布因為計劃遲遲不能得到批準,心急如焚,度日如年。有一次,他甚至絕望地想到,“作為一個外國流浪漢,我也許注定要一無所成了。”這個念頭當然不符合這位倔強的航海家的性格。
有一天,哥倫布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找到那位支持他的神父,忿忿地說:
“隻有您鼓勵我,可您瞧瞧他們,他們嘲笑我是‘瘋子’,把我拒之門外!”
“您不要灰心,隻有國王說了才算數。”神父開導他說。
“那您讓我怎麼辦?”
“等待!”
“等待!等待!那些人也總是這麼說,可要我等到什麼時候!”
談話就這樣不歡而散。
在等待期間,哥倫布還把他的計劃獻給英王和德王,都沒得到答複。他終於明白,目前,隻有西班牙具備支持他的權力和力量,他除了繼續等待之外,沒有別的出路。
1489年5月,斐迪南國王和伊薩白拉女王,在和摩爾人作戰的軍營裏再次召見了哥倫布。一年半以後,哥倫布又受到國王的第三次召見。雖然談判沒有成功,但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1492年1月,摩爾人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據點被攻占了。在和摩爾人的長期戰爭中,西班牙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大臣和貴族急於到海外去撈取金錢,也敦請國王支持哥倫布的計劃,這才使國王下定了決心,要和哥倫布簽訂協議。
消息傳來,人們都以為哥倫布一定會高興得發瘋了,沒想到他隻是“哼”了一聲,說:
“我終於戰勝了所有的人,因為我是上帝指定的人。派我把福音書帶給東方的居民,這是上帝賦予我的使命。”
在哥倫布看來,他的成功是自己贏得的,不是別人恩賜的。長期等待的痛苦不但沒有消磨掉他的意誌,反而使他變得更加自命不凡。
簽字這一天,國王對哥倫布的接待非常隆重,在熱烈的氣氛中,一切障礙都消除了。
協議滿足了哥倫布所提的要求,協議商定,哥倫布將以西班牙王室的名義,去尋找通向東方的航路,並且封他一個很大很長的“頭銜”:“在各海洋中由他親自發現或取得的一切島嶼及大陸的海軍上將”。
協議簽訂以後,有位叫科斯塔的地理學家特意來迎接哥倫布,盡管他認為哥倫布的航海計劃根本行不通,仍然來向哥倫布表示祝賀。
交談中,阿科斯塔鄭重地告訴哥倫布,說:
“我認為您弄錯了,您肯定到不了‘大汗’的國家。”
“為什麼呢?”哥倫布反問道。
“因為那塊陸地比您想象的要遙遠得多。”
“如果我到達了那塊陸地呢?”
“那也不是‘大汗’的國家,而隻能是一塊新的大陸!”
“噢,您真是不可思議,居然幻想出一塊‘新大陸’來了!”
兩人究竟誰對誰錯呢?隻能等待哥倫布遠航的結果了。既然協議已經簽訂,那麼揭開這個謎底的日子將不會太久了。
遠航的準備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難。首先是錢,為了湊錢,伊薩白拉女王把自己心愛的首飾都變賣了,這筆錢加上哥倫布到處募集來的捐款,再加上從國庫支出的一部分,總算勉強湊夠了數。
接著是找船,好不容易弄到三艘,其中有兩艘是西班牙政府強製征用的,另一艘由賓鬆兄弟自願提供。最大的一艘叫“聖瑪麗亞”號,長111英尺,可以載重100噸,搭乘30至40名船員,另外兩艘叫“品達”號和“尼納”號,可以分別載重40至50噸,搭乘船員20名左右。
有了錢和船,隻完成了準備工作的一少半,因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人,需要有幾十名豁得出命的真正水手,到哪兒去找呢?
正當哥倫布為尋找夥伴發愁時,賓鬆兄弟中的哥哥馬丁·賓鬆主動找上門來。起先,哥倫布並不信任他,一見麵就試探著問他:
“感謝您對我這次遠航的支持,可是這很可能是一次徒勞無功的遠航,弄不好,不但船回不來,連命都得搭上。”
“唔,您真是這樣想的嗎?我可從來不認為結果會一無所獲,既然我把自己的船都帶來了,就沒打算把它撇下,死活全拴在一起了。”馬丁幹脆地回答。
“這麼說,您心甘情願和我一塊去冒險囉?”
“我和您有共同的願望,我請求與您合夥,同舟共濟。”
“妙極了。”哥倫布邊說邊在馬丁的肩頭重重的拍了一下。
隨後,馬丁又把弟弟維森特介紹給哥倫布,當哥倫布了解到維森特的海上“功夫”後,立即對兩兄弟說:
“我現在就發布這次遠航的第一道命令,‘聖瑪麗亞’號擔任旗艦,由我親自指揮,馬丁指揮‘品達’號,維森特指揮‘尼納’號……”
有了指揮官,水手就比較容易找了,很快就聚集了87個人,其中有不少是從監獄裏提出來的罪犯,還有幾個死囚犯。哥倫布挑選這些人,是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有過當“海盜”的經曆。
冒險生涯
1492年8月3日的帕洛斯港,哥倫布將從這啟程前往未知的東方。
七年前,他帶著兒子第一次到這兒時,他是一個流浪漢。如今,他是海軍上將了,而且,他很快便會成為新發現的土地上的總督。
他將率領三艘船去探險。這些船已十分破舊。雖然人家答應資助他,但不是說他要什麼就有什麼。君主們、資產者們對每一個可能收不回的錢都是十分吝嗇的。三艘船中,最大的聖瑪利亞號約120噸,另兩艘王牌號和少女號要小得多。
水手也是好不容易招募來的。地圓說尚不流行,海洋無底洞的說法仍有許多人相信。掉進無底洞,那就永遠回不來了。於是在君主同意下,強迫征集了一批罪犯,才勉強湊足所需的水手。
盡管如此,海軍上將還是十分興奮。親自率領探險船隊到未知的遠洋去使他激動萬分,竟至徹夜不眠。當太陽的第一縷光線剛衝出地平線,把帕洛斯原野上空飄浮的白雲染成玫瑰色時,他的摯友,拉比達修道院院長佩雷什就陪他登上了旗艦。
海員們拔起大錨,鏽著十字架的帆開始鼓起來。前來送行的居民聚集在沙丘上呐喊著,充滿支持、關切之情,也有的大聲指責。拉比達的僧侶們跪著祈禱。船借著風力漸漸遠去。
船隊首先朝加那利群島駛去。途中,王牌號壞了,不得不在加那利群島停下來修理,同時又對少女號進行了改裝。9月6日全體船員去做了彌撒,然後離開加那利,駛向茫茫的大洋。
頭幾天,風平浪靜,陽光燦爛,水手們有的還跳下海去洗澡。為了穩定水手們情緒,哥倫布耍了個小花招。他在9月9日的航海日記中寫道:“我們向前航行了60海裏。我決定比實際走過的路少算一些裏程,以免因航行太久而使我們的人喪失勇氣。”
9月14日,正當水手們的怨言漸漸多起來時,少女號上的人報告說看見了許多鳥。這是不是聲明陸地已經不遠了?葡萄牙人就是跟隨鳥發現許多島嶼的。兩天後,人們更為激動,到處可看到一綹一綹的草,像是剛剛從陸地漂過來。水手們以為陸地快到了,但一次次測定水深,幾百米的長繩也夠不著底,看不到接近大陸架的跡象。
哥倫布內心明白,不可能這麼快就到達陸地。他們其實是駛進了馬尾藻海。它位於北大西洋環流中心,風浪很小,水流平緩,馬尾藻便聚集在這裏生長、繁殖,覆蓋了大約450萬平方公裏的海麵。
船隻艱難地在“草原”上航行。有幾天海風停息,船隊幾乎停滯不前。人們怨言四起,都說這個海洋是個怪物,連一絲風也沒有,不然可以返回西班牙去。
船上的工作單調而乏味,特別是在15世紀的條件下。在3時、7時、11時各有兩人值班。當班者必須用海水洗甲板,既保持甲板幹淨,又防止木製甲板被太陽曬裂。其他的人做帆檣索具方麵的工作。木工則填塞甲板上裝酒和水的木桶。舵手處在船尾下的舵柄邊,又悶熱又憋氣,隻有處於船首或桅樓上陳望的人才高高在上,悠然自得。船首和船尾有一些掛在船舷外的台架,是專用於大小便的。交班前,還必須把底艙的髒水排掉,這些水帶有廢物和淹死的小蟲,臭氣熏天。一天隻供應一次熱飯菜,這時全體船員聚會在一起,用刀子割著木碗裏硬邦邦的醃肉。
食品有羊肉、醃牛肉、魚幹、麵包幹、蜂蜜、奶酪、幹豌豆、小扁豆、大米、麥粉,全都加進大量的鹽,以防生蟲。把麥粉和成很稠的糊,做成麵包在爐灰裏烤熟,是很受歡迎的食品。炊事員也用蒜、橄欖、橄欖油、葡萄幹、醋來改善夥食。佐料放在陶罐裏,水和酒放在木桶裏。為了做一天一次的熱飯菜,上層前甲板後麵放了一個大箱子,裏麵裝滿了沙子。天氣好時在箱子裏燒木炭生火,可使火長燃不熄。做飯菜時,炊事員把醃牛肉放進半埋在沙鍋中的鍋裏,又倒進些淡水,加一點海水,然後人在鍋裏光著腳踩肉,直到肉的鹹味減少到能吃為止。
白天作業結束後,大家集中在船尾做晚禱,然後回到自己睡覺的地方過夜。這就是當時水手的一天生活。
約兩個星期後,船隊走出了馬尾藻海。前麵仍是水天相連,無邊無際。10月初,海員們強烈要求改變航向。哥倫布不得不作出讓步,由向西改為向西南航行,這是10月7日。
三天三夜又過去了,仍不見一點陸地的影子,水手們說什麼也不幹了,要哥倫布調轉船頭,駛回西班牙。哥倫布隻得好言相勸,說反正離家鄉很遠了,回去也有困難,目的地已越來越近,希望大家堅持幾天。他還答應給大家多發一些錢。
風吹著帆,浪花吱吱作響,飛濺在甲板上,一些信天翁出現了,繞著船帆盤旋。海水裏也出現了一些綠色的蘆葦,王牌號的水手從海中撈起一根小棍,顯然是人折下來的,少女號的水手揀到一支有紅漿果的帶刺樹枝。種種跡象表明,陸地已經不遠了。大家唱著西班牙海員最愛唱的宗教歌——《拯救雷希納》,長滿老繭的手劃著十字,一張張黝黑的、胡子長長的臉不時看著遠方鮮紅色的地平線。這天是10月11日。海軍上將要求嘹望的人特別注意。他夜不能眠,激動地在甲板上踱來踱去。晚上10時,他似乎看到遠方有閃爍的燈火。但他搞不清楚,究竟是幻覺還是實有其事。
12日淩晨2時左右,航行在前麵的王牌號上一位名叫羅德裏戈·德特裏阿納的水手看見了月光下平坦的沙丘。“陸地!”他破口而出;又激動、又緊張。海員們接著也叫起來,在甲板上相互擁抱,瘋子般地跳起舞來,還互相吻著汗涔涔、鹹津津的臉頰和掛在脖子上的十字架。
海軍上將也非常激動,他試圖祈禱,但祈禱不成。他曾答應過,誰第一個看見陸地,給誰一件他自己的綢緞上衣和國王夫婦規定的一筆年金。現在他宣布,是他第一個看見了閃爍的燈火,因而他是第一個發現陸地的人。
人們焦急地等待著黎明的到來。按哥倫布第二天在航海日記中的描述,這是一個地勢平坦的海島,上麵有許多綠色的樹林,還有水源,島的中心有一個大湖,沒有任何山脈。後人認為,這就是巴哈巴群島中的華特林島(現在有人認為是另外的島嶼),哥倫布把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西班牙語:救世主)。
船隊繞島一周,開始了登陸儀式。國王的公證人、船長馬丁·平鬆等陪同海軍上將坐進小舢板,登上陸地。他們有的穿著節日盛裝,有的身披鎧甲,帶著十字架和武器。哥倫布展開西班牙國旗,亮出長劍,宣布代表君主接管該島,並要求隨從們向他這個“印度”總督宣誓效忠,讓周圍的人吻他的手。
隆重的儀式吸引了印第安人的好奇,他們友好地用鸚鵡、棉線團換取歐洲人的玻璃串珠、小鈴鐺。為了這些東西,即使是玻璃碎片,他們似乎什麼都願意拿出來。
這裏的印第安人屬阿拉瓦克人,尚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按哥倫布的說法,男男女女都赤身裸體,體格健美,頭發又密又硬。他們的皮膚有的黝黑,有的呈紅色,有的人把全身都塗上紅色、白色等,也有的人隻塗臉,或隻塗眼睛和鼻子周圍的地方。他們作武器用的鏢槍其實隻是些木棒,有些人在棒頭上裝一個魚牙或其他鋒利的東西。他們還不懂鐵,歐洲人把劍給他們看,他們抓住劍刃割傷了手。
哥倫布認為自己到了印度,就稱他們為印度人(“印第安人”是音譯)。但他也納悶,這裏沒有馬可·波羅書中描寫的高大宮殿和遍地黃金,有的隻是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人類。這裏也不是真正的大陸,而是一些島嶼。但馬可·波羅講過,印度附近有許多島嶼,他想這可能就是印度群島,印度、中國、日本就在不遠的地方。
一些印第安人坐著獨木舟來看熱鬧,哥倫布下令抓了幾個上船來的土著,讓他們指路。他們在巴哈馬群島中航行了兩個星期。
10月27日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島嶼,巍峨的翠綠色山脈向遠方伸展開去。這是古巴島,哥倫布稱之為他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島嶼”但由於一直沒有找到寶藏,隊員們已經不願意聽他指揮了。哥倫布的印第安人翻譯告訴他,島的內部似乎有宮殿。哥倫布急忙派出了使團。但使者們回來說,他們走了許多地方,受到了友好的接待,但沒有看到金子,沒有宮殿,沒有傳說中的東方所擁有的那些東西。他們看到的與別處一樣,茅草屋、獨木舟和赤身裸體的土著居民。
西班牙人在古巴的最大發現也許是吸煙。他們看到男女土著手裏都拿著一根燃著的木頭,用它點燃一種綠葉,吸這綠葉冒出的煙。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成了新大陸送給舊世界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這些西班牙人把煙草帶回故鄉,吸煙的習慣很快風靡歐洲和世界各地。1627年就有人抗議道:“對於從美洲來的這種陶醉煙霧的古怪時髦,我義憤填膺,忍不住要說上幾句話。這超過了所有老的或新的嗜酒狂。放蕩的人抽一種叫‘尼古丁’或‘煙草’的植物。他們吸這種植物,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欲望和熬不過的癮頭。”到1666年,一位德國人說道:“在德國,家裏連一根煙管也找不到的農戶是沒有的。我見過所有的人——從公爵到乞丐,從神甫到理發師,都在吸煙、喝酒和聞煙。”
由於沒有找到黃金,探險隊分成了好幾個派別,11月21日,為哥倫布西行起過很大作用的馬丁·平鬆指揮王牌號偷偷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