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寓言明理故事
弈秋誨弈
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上》。
下棋在眾技藝中,隻是一種小技巧,但不專心致誌,就沒法學會。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誌地向弈秋學習,全神貫注地聽弈秋的講授;另一個人雖然也坐在弈秋麵前,但心裏老想著會有天鵝飛來,想著張弓搭箭去射它。這個人雖說是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但遠不及前一個人學得好。是因為這個人趕不上前一個人聰明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豚子食於死母
此典出自《莊子·德充符》。
孔子說:“我曾在去楚國的時候,在路上正巧遇見一群小豬在一頭死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便都驚慌失措地逃跑了。因為它們看到母豬不再用眼睛看它們了,不像一頭活豬的樣子了。小豬們愛它們的母親,不僅是愛母豬的形體,更主要的是愛充實於形體的精神。
巫馬其買鴆
此典出自《屍子》。
巫馬其作為荊王的使者出訪巴國。在途中,他遇見一個肩挑毒酒的人,於是問道:“這是做什麼用的?”那人答道:“是用來毒害人的。”於是,巫馬其就向他買那毒酒,帶的錢不夠,又押上隨行的車馬。買來後,全部都傾倒到江裏去了。
黃公好謙卑
此典出自《尹文子·大道上》。
齊國有位黃公,喜好自謙自卑,他的兩個女兒都是國內最美麗的女子,然而黃公卻因此常常謙遜地稱她們長得很醜陋。這樣一來,他女兒貌醜的惡名就傳得很遠,以致兩個女兒過了結婚的年齡卻沒有一個國人來聘婚。
這時,衛國的一個老光棍冒冒失失地迎娶了黃公的大女兒;才知道是國色佳人。此後他逢人就說:“黃公喜好謙卑,故意貶毀他女兒美麗的容貌。因此,我妻子的妹妹也一定長得很美。”於是,人們爭著向黃公的小女兒求婚,果然也是位國色佳人。
心不在馬
此典出自《韓非子·喻老》。
趙襄子向王子期學習馭馬駕車,不久就和王子期駕車競賽,趙襄子換了三匹馬,三次都比輸了。
趙襄子說:“你沒有把駕車的技巧全教給我,所以我三次都落後於你。”
王子期回答說:“我的技巧已全教給您了,您運用卻不恰當。大凡駕車最重要的,是要讓馬的身體安於駕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馬身上,此後才能加速快跑,到達遠方。現在您駕車,落後一點就一心想趕上我,跑在我前麵又怕我追上來。但駕車在一條路上賽跑,不是跑在前麵就是落在後頭,但您卻把心思全用在了是否能比贏我上了,還有什麼心思去馭馬呢?這就是您為什麼三次都輸掉的原因。”
子罕之寶
此典出自《韓非子·喻老》。
宋國有個邊城小民得到一塊璞玉而獻給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接受。這位小民說:“這是塊寶玉,應是君子所用之器,而不該讓小百姓使用。”
子罕說:“我們的看法不同。你以為璞玉是寶貝,我認為不接受你的璞玉才是寶貝。”
海上漚鳥
此典出自《列子·黃帝》。
海邊有個喜歡海鷗的人,每天早晨他都去海上,和海鷗一起遊玩。向他飛來的海鷗成群結隊,源源不斷。
這個人的父親說:“我聽說海鷗都不斷飛到你的身邊和你一起遊玩,你捉幾隻來給我玩玩。”
第二天這個人來到海上,海鷗在天空飛舞,但並不落下來和他一起遊玩。
杞人憂天
此典出自《列子·天瑞》。
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崩地塌,自己沒有容身之處了,因此吃不香睡不著,憂心忡忡。又有一個人為那個憂天的杞人擔心,便前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氣的積聚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你起坐呼吸,整天在天空中生活,怎麼還擔心天會崩塌掉下來呢?”
那個憂天的杞人說:“如果天真的是氣積聚而成,那麼太陽、月亮和星辰不會掉下來嗎?”
開導者又說:“太陽、月亮和星辰,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它們掉下來,也不會打傷人的。”
那個憂天的杞人問:“那麼地陷了怎麼辦呢?”
開導者又說:“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邁步行走,整天在它上麵生活,為什麼還擔心它會塌陷呢?”
那個憂天的杞人聽了後,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開導者也因此消除了憂慮,高興起來。
關尹子教射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列子學習射箭,射中了箭靶,去向關尹子請教,關尹子問列子說:“你知道你為什麼會射中靶子嗎?”
列子回答說:“不知道。”
關尹子說:“那還不行。”列子回去再進一步練習,練習了三年,又返回關尹子那裏向關尹子回報自己練習的情況。
關尹子說:“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射中的原因了吧?”
列子說:“現在我知道了。”
關尹子說:“那就行了,你要把它牢記在心,千萬別忘記了。不但射箭是如此,治理國家和修養自身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薛譚學謳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薛譚向秦青學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唱歌的本領,卻自以為都學好了,便向秦青告辭回家。秦青也不阻止他,還在城外的大道邊為薛譚餞行。秦青在席上按著節拍動情地歌唱,歌聲振動了路邊的樹木,留住了天空飄蕩的雲彩。薛譚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學到老師的本領,便向老師道歉,請求回去再學。一輩子再也不敢說學成回家的話了。
衛人迎新婦
此典出自《戰國策·宋衛策》。
有個衛國人迎娶新嫁娘,新娘上車後,問:“這驂馬是誰家的?”駕車人答:“借的。”
新娘對仆人說:“要輕輕地拍趕驂馬,也不要用鞭子抽打自家的服馬!”
車剛到家門口,新娘就側身湊近伴娘指使她說:“去把灶膛裏的火滅了,不然怕失火。”
進到房裏,新娘看到一個石臼,說:“把它移到窗戶下麵去,不然妨礙往來走路。”
婆家人都笑她。
新娘子說的這三句話,其實本身都很在理,但卻被人恥笑,這是因為剛過門就說這些,未免為時過早了一點。
嗟來之食
此典出自《禮記·檀弓下》。
齊國鬧起了大饑荒,富人黔敖在路旁煮了粥,等待饑民來後給他們吃。
有個餓得非常狠的人,用農袖蒙著臉麵,拖著破鞋子,踉踉蹌蹌地走了來。黔敖見了,左手捧著飯菜,右手端著湯水,喊道:“喂!快來吃吧!”
那饑民睜著雙眼盯著黔敖,說:“我隻是因為不吃這種吆喝著施舍的飯食,才餓到這種地步。”黔敖便向他道歉,但他始終不肯吃,便活活餓死了。
齊莊公出獵
此典出自韓嬰《韓詩外傳》卷八。
齊莊公外出打獵,有一隻螳螂抬起前腿,準備與莊公車上的輪子拚搏。莊公便問駕車的人說:“這是什麼蟲呀?”車夫回答說:“這是螳螂。這種蟲,隻知道往前進,而不知往後退,從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就輕易地與對手交鋒。”莊公說:“這隻螳螂如果是人,就一定成為天下的勇士了!”於是,莊公讓車夫繞開螳螂而行。天下的勇士聞知此事後,都紛紛歸順了他。
公儀休嗜魚
此典出自《淮南子·道應訓》。
公儀休任魯國的宰相,很喜歡吃魚。國內不斷有人給公儀休送魚,公儀休不受,他的學生勸說道:“老師愛吃魚,卻又不受魚,這是為什麼?”
公儀休答道:“正是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要這魚。如果接受了這魚,那麼,就會因受賄而被罷免宰相之職,到那時,我雖然還愛吃魚,卻再也不能滿足這一嗜好了。現在不接受這魚,就不至於被罷免宰相職務,就能永遠地、經常地吃到魚了。”
師曠勸學
此典出自劉向《說苑·建本》。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現年七十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就是晚了點!”
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照明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人臣的隨便與國君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這個瞎子大臣怎麼敢與國君開玩笑呢?我聽說,年少時而好學習,就如早晨初出的朝陽;壯年而好學,就像升入中天的陽光;老年而好學,又有如點燃蠟燭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不是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得多嗎?”
晉平公說:“很對!”
周處改過
此典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
周處年輕時,粗暴好鬥,被鄉裏人看作禍害。義興縣河裏有兩條蛟龍,山中有隻猛虎,都一同侵害老百姓。於是,義興縣裏的人把周處連同這蛟、虎一齊稱作“三害”,而其中又以周處之害最大。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斬掉蛟龍,其實是希望“三害”之中隻留下一個。周處就去山中殺了老虎,又去河中斬那蛟龍。蛟龍忽而浮出水麵,忽而沉入水底,遊了幾十裏,周處一直跟著它走。經過三天三夜,鄉裏的人都以為周處死了,便互相慶賀。誰知他竟殺死了蛟龍而遊出水麵。他聽說鄉裏人都互相慶賀,才知道大家都把他當作禍害,於是產生了改過自新的念頭。接著,又到吳郡去尋找陸氏兄弟。陸機不在家,卻正碰見了陸雲。他就把義興人以他為患的情況全說了,還說自己想改正錯誤,而年紀已大,終究不能有所成就。陸雲說:“古人認為早晨懂得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何況你的前途還遠大!而且人怕的就是沒誌向,有了誌向,又何愁美名不能遠揚呢?”周處聽了這番話,就改過自勵,終於成了忠臣孝子。
傷仲永
此典出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人,家裏世世代代都是種田的。方仲永五歲時,還未嚐見到紙墨筆硯之類的文具。有一天,他突然哭著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感到很奇怪,便從鄰居家借來給了他。他馬上書寫了一首四言詩,並且自己還定了個題目。這首詩是以奉養父母、家庭和睦為主題,並很快被同鄉的讀書人傳閱了一遍。自此以後,指定事物要他寫首詩,他可立刻寫成,而且那文采、立意都是相當不錯的。同縣的人都把他看作奇才,漸漸地,人們也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來招待,有的人還拿出錢幣來接濟他們。他父親覺得這樣有利可圖,便每天牽著方仲永遍訪同縣之人,不再讓他學習。我聽說方仲永的事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父親回到家鄉,在舅父的家中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再叫他做詩,但做出的詩與以前的名聲很不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家,又到舅父家中,問起此事,眾人都說:“方仲永的才智已經消失了,與眾人已差不多了。”
我認為:方仲永的才智、悟性,是先天就有的。他從先天獲得的東西,比起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些。他最終變成了一個普通人,則是因為他後來得到的東西太少了。像仲永這種人,從先天獲得的東西如此之多,也如此之聰慧,但後天缺乏應有的培養,尚且成了一個普通人,那麼,現在那些天賦差,本就是普通智力的人,如果不注重後天的學習,難道能趕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嗎?
鐵棒磨成針
此典出自虞韶《日記故事》。
李白讀書,還沒完成學業就跑了。路上遇見一位老婦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她為何磨這鐵棒,老婦說:“想作根針。”李白笑他愚蠢,老婦說:“功夫到家了就自然可成功。”李白聽後,大為感動,於是馬上回去繼續學習,完成了學業,終於成了名士。
蜀鄙二僧
此典出自彭端淑《白鶴堂詩文集·為學一首示子侄》。
在四川的偏僻地方,住著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有一天,窮和尚找到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
富和尚問窮和尚:“你依靠什麼到那麼遙遠的地方去呢?”
窮和尚回答:“我有一個盛水的瓶子和一隻吃飯的碗就足夠了。”
富和尚又說:“我好多年來,想租一條船到南海去,可至今仍沒能實現。你這樣貧窮,依靠什麼去呢?”
過了一年後,那個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並將去南海的經曆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聽了,感到很羞慚。
西蜀與南海之間的距離,有好幾千裏,富和尚不能去,而窮和尚卻去了。
魯侯養鳥
此典出自《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棲息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並設宴款待,給海鳥演奏《九韶》古樂來取樂,準備了牛、羊、豬三牲來作為它的膳食。結果海鳥暈頭轉向,憂懼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魯侯是在用他自己享樂的方法來養鳥,不是用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
望洋興歎
此典出自《莊子·秋水》。
秋汛季節如期到來了,各條小溪都奔流著彙集到了黃河,河流猛地漲大,兩岸的岸堤和岸邊的小洲之間,都寬闊得看不清對麵的牛馬。河伯因此而自我陶醉了,認為世界上隻有自己是最為壯觀的了。他順著河流往東走,一直走到了北海邊,朝東一望,隻見茫茫然一片,看不見海的邊際。河伯於是乎臉上不再有喜色,仰望海洋,向海神若感慨說:“民間有句俗語說,‘聽到了百分之一的道理就以為天下沒有人趕得上自己了,’說的就是我呀。況且我曾聽說過有人認為孔子的學問少,並瞧不起伯夷的仁義,我開始還不相信,現在我看到您這樣遼闊浩瀚,我才知道那是完全可能的。我如果不到你門前來領教這番道理那就危險了,我將要永遠被那些深明大道的人所恥笑!”
楊布打狗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楊朱的弟弟叫楊布,穿著白色的衣服出去,遇上天下雨,便脫掉了白色的衣服,穿著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裏的狗認不出他了,便衝上去對他亂叫亂吼。楊布非常生氣,準備上去將狗痛打一頓。
楊朱說:“你不要去打狗了,其實你也是這樣的。如前讓你的狗在你出門時是白色的,而你回來時變成了黑色,你難道能不感到奇怪嗎?”
枯梧不祥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有一個人家裏的梧桐樹枯死了,他鄰居家的一位老頭對他說讓枯死的梧桐留在門前將不吉祥。他聽了,馬上把這棵枯梧桐砍了。
鄰居家的老頭便趁機請求把枯梧桐給他作柴禾。
這個人聽了很不高興,說:“鄰居的老頭隻是因為想要拿梧桐樹當柴禾,才叫我把梧桐砍了。與我做鄰居的人竟是這種人,這難道不是太危險了嗎!”
兩小兒辯日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孔子到東方去遊說,路上碰到兩個小孩在爭論什麼,孔子便問他們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升起的時候離人近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些。”
又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象車蓋那樣大,等到中午,隻有盤缽那麼大了,這不是因為離人遠就看上去小,離人近就看上去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不對。太陽剛出來時,我們還覺得冷冷清清的,等到了中午,我們就覺得滾燙滾燙的,這難道不是因為離人近時才感到熱,離人遠時我們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之後,也說不清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連這個問題都說不清。”
疑鄰竊斧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有個丟了斧頭的人、心中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鄰居家這個兒子走路的樣子,像是偷了斧頭的;再看看他的臉色,也像是偷斧頭的;講話的姿態、動作、神態,樣樣都像是偷了斧頭的。
不久,這個丟了斧頭的人在山穀裏挖土,找到了他的斧頭。隔日再看他鄰居家的兒子,動作神情沒有一點像偷了斧頭的。
歧路亡羊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楊子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已帶領全家去尋找,又跑來請楊子的僮仆去幫助追尋。
楊子說:“嗬!丟了一隻羊,為什麼要派那麼多人去尋找呢?”
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等到找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找到羊了嗎?”
鄰居回答說:“沒有找回來。”
楊子又問:“為什麼沒有找回呢?”
鄰居說:“岔路中又有岔路,我不知該往哪條路上去找,所以隻好回來了。”
楊子臉色有些不高興,半晌沒有講話,整天都沒有笑容。楊子的門人們覺得很奇怪,向楊子問原因道:“羊,不過是不值錢的牲口,況且又不是您的,但您卻整天不說不笑,愁眉苦臉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楊子不予回答,門人們得不到答案。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出門,把這件事告訴了心都子。心都子和孟孫陽一起去見楊子,問道:“從前有這樣三兄弟,在齊魯之間遊學,跟隨同一個老師學習,學得了仁義之道後回家。他們的父親說:‘你們已學完回來,請給我說說什麼是仁義之道,行嗎?’老大說:‘仁義之道就是先要愛護自己的身體,然後才談得上名譽。’老二說:‘仁義之道就是要不惜生命地保護名譽。’老三說:‘仁義之道就是既要保全生命,也要保全名譽。’他們兄弟三人的仁義之道完全不同,但卻出於同一個儒士的教導。誰對誰不對呢?”
楊子說:“有個居住在河邊的人,熟悉水性,敢於遊水,駕船擺渡來賺錢,供養百口之家。背著糧食來向他學習遊水的人成群結隊,結果淹死的人差不多達到半數。這些人本來是來學遊水的,而不是來學淹水的,卻得到了這樣的結果。你認為誰對誰不對呢?”
心都子無聲地退了出來。孟孫陽責備他說:“你提問為什麼那麼拐彎抹角的,而我們老師的回答又那麼古裏古怪?我更加困惑不解了。”
心都子說:“大路因為岔道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對一種學術的理解不同而喪失這種學術的本義。學術的本源是一致約,相同的,但到後來卻像現在這樣互相分歧。唯有回歸到本源上來,才能不喪失這種學術的本義。你長期在先生的門下求教,學習先生的學說,而竟不懂你先生說的什麼意思,太可悲了!”
驚弓之鳥
此典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從前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仰頭看見有飛鳥。更羸對魏王說:“我可以為您用拉弓而不發射箭矢的方法射下鳥來。”魏王說:“難道射術可以達到這樣高的水平嗎?”更羸說:“可以”。
停了一會兒,一隻雁從東方飛來。更羸虛拉了一下弓弦就把它射下來了。魏王說:“射術怎麼可以達到這樣高的水平啊?”更贏說:“這是因為這雁有傷病”。魏王說:“你怎麼知道的?”更羸回答說:“它飛得很慢而且叫聲很淒慘。飛得慢,是因傷口痛;叫聲淒慘,是因離群很久了。所以它傷口沒有好而又驚魂未定,這時它聽到弓弦發出的聲音,用勁振翅往高處飛,導致傷口撕裂而墜落地上。”
螳螂捕蟬
此典出自韓嬰《韓詩外傳》。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正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時,卻不知道有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螳螂彎起頸脖,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螳螂正要吃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後麵,黃雀是想啄死螳螂吃掉它。黃雀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之下有個拿著彈丸的小孩,那小孩拉開彈弓正準備射黃雀。孩子正要射時,卻不知腳前有個深坑,後麵還有個樹樁子。
這些鳥蟲和這孩子都是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的禍害。
宓子論過
此典出自《淮南子·齊俗訓》。
宓子的一個朋友帶一位客人來拜訪宓子。客人走後,宓子對這個朋友說:“你帶來的這位客人別的都好,就是有三個錯誤:一見我就笑,是輕慢和不懂規矩的表現;言談中從不提起自己的老師,是一種對師門的叛逆行為;剛見麵,交情還不深,就推心置腹地說一大堆,這是稀裏糊塗的表現。”
那客人對這番批評辯駁道:“我一見你就笑,說明我坦蕩無私,談話中不提及我的老師,是為了打通師門之間的隔閡,以便交往;交情不深而敢說心裏話,是對朋友忠誠和信任的表現。”
因此,這客人的言行本來就是一個樣,但卻可以被看作君子,也可以被看作小人,這完全是由於各人自己的看法不同。
辨伏神文
此典出自柳宗元《柳河東集》。
我得了痞病,經常心悸,到醫生那裏求診,醫生說:“隻有服食伏神最妥當。”第二天,我從市場上買來伏神,煎煮後服了,哪知病情更加嚴重。請來醫生,責問其中的原故,醫生要求觀看一下藥渣子,說:“唉,這全是一些老芋頭啊。那賣藥的欺騙了你,讓你買了假藥。你也太無知了,卻反而來責怪我,你難道不感到錯了嗎?”
我聽後,感到緊張而慚愧,又惱又憂。將這件事推而言之,世上像以芋頭充當伏神賣而坑害人的事是很多的了,但又有誰能明辨是非呢?
宥蝮蛇文
此典出自柳宗元《柳河東集》。
家裏有一僮仆,擅長捉蛇。早上,他拿著一條蛇來拜見我,說:“這是一條蝮蛇,咬人後,人隻有死路一條。這蛇還善於觀察人,聽到有人咳嗽、喘息以及邁步急走的聲音,就可判斷出他們抵擋不住自己的毒性,於是就敏捷地攻取,巧妙地咬食、肆意地加害他們。然而,有時它不能加害於人,就大發起脾氣來,轉過來咬噬草木。草木被它咬後就立刻死掉。以後的人隻要觸及到了這已死草木的莖部,也會爛掉手指、手腕攣曲、腳部浮腫,成為殘廢人。所以,對這種蛇,一定要殺死它,不可留下它。”
我說:“你是怎麼抓住它的?”CBC4]亻KG-*3]童CB]仆回答說:“在樹叢中捉來的。”我說:“樹叢中的這類蛇可以捉完嗎?”他說:“不可,這類蛇非常多。”我告訴僮仆說:“蛇住在樹叢中,你住在屋子裏,它不靠近你,你卻接近它,觸犯並殺死它後來進見我,你確實需要強健和冒險才能接近這東西,然而,你還是殺死了它,這說明你更殘暴啊。那些耕田種地的人,砍柴割草的人,都是與土地為伍,不得不提防蛇的侵入,他們拿著農具,端著鞭子,握著鐮刀以免受其害。而你現在並不是一定要涉足於樹叢之中,你隻要把屋子密封好,把庭院整修好,不去水邊深曲之地,不在陰暗處行走,這蛇又怎麼會加害於你呢?況且蛇也不是自己樂意成為現在這種模樣,而是造物主賦予了它那種形體,自然的陰陽之氣賦予了它那種品性,形體非常怪異,品性十分陰毒。它即使不願這樣也不可能啊。它也夠可憐的,又怎麼能怪罪它,加怒於它呢?你再不要去殺它們了。”
蠹化
此典出自陸龜蒙《笠澤叢書》。
桔樹的蛀蟲隻有小指那麼大,頭上長有一隻長長的角,身子一伸一縮地動著,很像天牛的幼蟲,身子隻不過是青色。它隱藏在樹葉下麵,仰麵吃食,與饑餓的蠶兒吃桑葉速度不相上下。如果有人拿東西碰它一下,它就豎起角來發怒,氣鼓鼓的,顯出一副桀驁不馴的架勢。一天,人們發現它呆在樹上,不吃樹葉,也不動彈。第二天再看它時,這蛀蟲則蛻變成了蝴蝶。它的身子動動停停,翅膀還沒舒展開來,身子卻像披上了黑裙白衫一樣,其中還點綴著紅、黃兩色,橢圓形的肚子也是各色相間,頭上還長了一對又細又長的CBC4]糸委CB]纓般的觸須。那模樣就像酒醉剛醒,瘦弱的四肢還不能張揚。又過了一天再去看,它已經能憑借微風和露水,沿著小草樹木攀登爬行,翅膀輕輕地展開,飛向高空,眨眼之間就飛不見了。它有時也隱藏在蕙草之間,有時停棲在竹子枝頭,有時或在廣闊的天空中盤旋飛舞,飄飄揚揚的,非常可愛。沒過多久,它撞到了蜘蛛網上,被粘上了。蜘蛛吐出絲來,將它纏了個結實,如同戴上鐐銬一樣。人們雖然同情它,但不可幫它解脫,使它自由飛去。
哎,美麗的外表、好像有文采;內心默默,好像有德性;沒有伴侶,孤獨地飛翔,像是很高潔;吃食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像是很清廉,從前如果不知道它是桔樹的蛀蟲,後來又沒看見它觸上蛛網被困住,人們還可能會認為它是住在中央上帝那兒,現在又回來了。天下,就像一棵大桔樹;名位,有如大的蛻化;封疆,有如大的蕙草竹林。如果失去德性,忘記大眾,崇尚浮華,驕妄自大,表麵華美,內心空虛,損害本性,堵塞源流,怎麼可能不落得那種觸網受粘的下場呢!閱讀我的《蠹化》的人,可以此為鑒戒。
雁奴
此典出自宋祁《宋景文集》。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雁,性情尤其機警。每當群雁夜晚停宿時,唯獨雁奴不睡覺,為雁群觀察放哨。有時稍微聽見人的聲音,它一定要先鳴叫起來,群雁便雜然而動,相互呼喚著飛離而去。
後來鄉裏人便巧妙地設下詭計,使雁奴上圈套而捕捉群雁。於是,鄉裏人先觀察好堤岸、湖邊這些為群雁所常棲的地方,在那裏暗中布下大網,又在大網旁邊挖上許多洞穴。
太陽還沒落山,人們各自拿著繩索躲在洞穴中,等到夜盡天明時,就在洞外點起火來,雁奴先發出警叫聲,人們連忙撲滅火。群雁驚醒後,沒有發現什麼異樣,便又接著睡起覺來。
這樣三次點火又三次撲滅,雁奴三次警鳴,眾雁三次驚醒,最後都沒有發現什麼動靜,眾雁就責怪雁奴報警不靈驗,都用嘴去啄它,並輪番攻擊它,然後又都安然休息。
過了一會兒,火又點燃起來,雁奴害怕眾雁的攻擊,不敢再鳴叫。
鄉裏的人們見雁奴不再鳴叫,便張開大網捕捉,眾雁大概十有五隻被捉。
禱鍾辨盜
此典出自沈括《夢溪筆談·權智》。
樞密院直學士陳述古任建州浦城知縣時,有人丟失了東西,抓得了一些嫌疑分子,但不知誰是真盜。陳述古便哄這些涉嫌分子說:“某某廟裏有一口鍾,能辨認盜賊,十分靈驗。”於是派人將那口鍾抬到官署後閣祭祀起來,又把那一群囚禁的人領到鍾前,對他們說:“沒有偷東西的人,摸這鍾是不會響的,而偷了東西的人一摸它,它就會發出響聲。”陳述古親自率領同事,在鍾前很嚴肅地禱告了一番。祭祀完畢,便以帷帳將鍾罩了起來,又秘密地派人把墨汁塗在鍾上。過了一些時,他便領著被囚的犯人,讓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把手伸進帷帳裏去摸鍾,然後又分別檢驗他們的手,發現唯獨一個人手上沒有墨汁,其餘的都有。陳述古對那個手上無墨汁的人進行了審訊,那人便承認了自己做盜賊的事。原來,那人是怕鍾發出響聲,所以沒敢去摸它。
日喻
此典出自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日喻》。
有個生下來就瞎了眼的人,不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就去問眼睛好的人。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盤。”盲人回到家中就敲起了銅盤,盤子發出了聲響,後來他聽到了鍾聲,認為這就是太陽了。又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盲人又去摸蠟燭,知道了蠟燭的形狀。後來有一天,他摸到了竹笛,以為這就是太陽了。
太陽與鍾、與竹笛相差太遠了,但是盲人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這是因為他根本未見過大陽,隻是向別人打聽的緣故。
觀捕魚記
此典出自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
鬆江出產的魚類有多種,捕魚的人們,有的用網,有的用又,有的用笱,有的用罾。大戶人家則砍些大樹放在水中,形成個魚類聚集的場所,各種魚不分大小都趕到了。大樹在水中盤根錯節,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人們也沒有敢來這裏捕魚的,所以魚兒彙集到這裏都不願離去。天氣開始寒冷了,魚兒都彙集一堆。這時大戶人家用編製的竹網阻斷東西水流的兩邊,防止魚兒逃走。於是撤去大樹,在兩岸擊鼓轟趕魚群。魚群失去依賴的大樹,有的驚駭得跳起來,有的憤怒地左衝右突,可不一會就泄了氣,好像已在鍋中了。於是人們駕起能裝百斛的大船,往水裏沉下有許多口袋的漁網,把前後左右的水麵統統都遮蔽起來,於是那些大至能裝滿一車的魚,小至隻有鐵針那麼大的魚,即使從這裏逃脫,卻又在那裏被掛住,碰掉了鱗,折斷了尾,沒有一條能夠逃掉。
季子投師
此典出自耿定向《權子》。
商季子特別喜歡玄學,帶著錢財雲遊四方,隻要遇見戴黃帽子的道士,就跪下來請求人家賜教。碰巧一個騙子想騙他的錢財,欺哄他說:“我是得道的人,你如果跟隨我雲遊,我會傳道給你。”季子聽信他的話,跟隨他四處遊玩,騙子想尋找機會,但沒找到,而季子卻不斷催促他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江邊,騙子估計有機可乘,於是欺騙他說:“道在這裏啊!”季子問:“在哪裏?”騙子說:“在船檣桅頂端,你自己爬上找罷!”季子於是把錢袋放在桅杆下,急忙順著杆子往上爬,騙子在下麵拍手連連催促他說:“快上!快上!”季子爬上頂端沒法再上,忽然恍然大悟抱著桅檣歡呼道:“得道了!得道了!”騙子抓起錢袋趕忙逃走了。季子已經從桅杆上下來,卻還歡呼不止。旁觀者說:“唉,愚蠢啊!那是個騙子,拿了你的錢財逃走了。”季子說:“他是我師傅啊!他是我師傅啊,這也是在教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