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份,也就是董卓掌控洛陽一個月後,劉焉為了應對流民的問題,在議事廳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六位家主已經熟悉了劉焉的新政,在議事廳中開始了討論。
有兩件事需要提及一下,第一,劉焉已經把治所從雒城遷到了成都。
第二,劉焉取消了議事廳中“議長”的職位,改增“書記”和“總書記”的職位。
書記負責記錄整理每次會議的內容,這個職位其實之前在大漢也有,隻不過換了個名字並把負責對象換了。
重點在於“總書記”這個職位。
由於劉焉取消了議長,所以他現在也是議員,這樣的話,議事廳總共才七個席位,豪門大族就在議事廳中占了六個席位,這顯然是劉焉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劉焉新增了“總書記”一職並親自擔任。
總書記對會議負責,跟議長不同,在投票時,議長一個人便擁有三票的權利,而總書記並沒有。
總書記有的是一票否決權。
采用這樣的製度是有必要的,劉焉新到益州,必須與豪門大族合作,所以設立議事廳以分擔權利,但自己畢竟是益州牧,不能讓豪門大族牽著鼻子走,所以自任總書記,遇到不合心意的決定可以一票否決。
六位家主對此沒什麼意見,劉焉給了他們議員的位置,他們也必須做出讓步,這就是政治妥協。
如果劉焉什麼都不幹,他們反而會擔心劉焉是不是私下裏想對他們不利。
諸位讀者老爺是不是有點眼熟?是不是有點像天朝的中央[嗶——]局?
劉焉就是參考了劉璋對於地球上天朝政體的印象之後做出的新政。
西方式民主表決在華夏是行不通的,想象一下,幾十個議員亂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語,各自代表家族的利益在哪裏扯皮,別說三天了,三年都未必能表決出個結果來。
像這種類似於“集體領導”式的管理反而要有效率的多。“今天的議題主要是討論一下,關於最近南下入蜀的流民的處理方法,大家集思廣益,討論一下。”劉焉一開口就是濃濃的官腔。
幾位家主也已經習慣了這種議事廳運作方法,紛紛開口討論。
實際上也沒什麼好討論的,主要就是設置幾個節點來收納流民,提高巡捕隊巡邏頻率。
重頭戲在於如何處置這些流民。
劉焉的意見是,這些流民必須要上戶籍,考慮到這些人之後的生計問題,可以允許適當地安排他們到“某些工程”裏去,實行以工代賑。
六位家主自然沒意見,他們清楚,劉焉實際上的意思是,這些流民除了官府要一些之外,其餘的,全部分給他們。
現在益州處於高速運轉時期,缺錢,缺物,缺人,總之什麼都缺。
就算有得到好處的六個頂級豪門世家相助,錢還是不夠用。
首先大興水利,修建溝渠就是一大筆錢,這些水利設施不僅僅要滿足益州的灌溉需求,還需要有足夠的抗洪澇抗幹旱的功能。
劉焉聽劉璋描述過,在那個被稱為東漢的朝代,發生過數次規模巨大的天災,包括幹旱,洪澇,瘟疫,地震還有蝗災。
劉焉認為泰一神是在用委婉的方法提醒自己,大漢也會發生同樣的災變,所以劉焉一直在為預防災害做準備,除了開展水利工程外,還組建災害應急部門,修建聯通漢中與巴中的蜀道,同時還交好益州蠻族。
這一切都需要大筆的錢,更別說義學的建立。
劉焉計劃等這一陣過去,要大規模建立義學,實行三年製義務教育。
當然,這個義務教育不能和天朝的九年義務教育相比。
首先,這個三年義務教育是指連續三年,每年冬天都花費三個月無法農作的時間來為全益州有戶籍的孩子提供教育,而且隻能教習常用字。
不是劉焉不想做更多,而是因為沒錢。
教育跟軍事一樣是個無底洞。
興建校舍要花錢,讀書教材要花錢,教師聘請也要花錢,甚至這些義學請幼童來上學也要花錢。
為什麼?
大冬天的,你能讓這些幼童天天往來於風雪之中嗎?
這些義學都是圍繞縣城建立的,每到冬天最冷的三個月,就把以義學為中心一定範圍的幼童都接到義學來,好吃好喝地供著,每天還要取暖,教常用字,這些都是支出。
所以劉焉到現在都沒能建立義學。
隻能等水利工程和道路項目初步完成,新一年的糧食和稅收都收集完了之後,才能考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