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體育·文娛(6)(1 / 2)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

055、舞蹈的由來

舞蹈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甲骨文的“舞”字像一個人手拿兩片羽毛在跳舞。《呂氏春秋·古樂篇》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古舞分為文舞與武舞。《禮記·內則》雲:“十有三年,說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意指孩子長到13歲就要教他學音樂詩歌舞蹈,先學文舞;年齡稍長,再學武舞。操武舞則手拿幹盾斧鉞之類。

唐代是我國音樂舞蹈發展的鼎盛時期。《新唐書》載:唐高宗在宮中親自排練上元舞,舞者180人,衣畫雲彩,呈五色,以象元氣,祀祠時用之。唐玄宗時,教坊有王大娘善頂長竿舞,頭頂百尺長竿,竿上置木製海中神山,令小兒持降節出入其間,王大娘在下邊歌邊舞,融雜技舞蹈於一爐。詩人劉晏讚道:“樓前百戲競爭新,惟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由西域傳入長安的胡旋舞,曾在宮廷內風靡一時。舞者立球上,縱橫騰踏,旋轉如風,妙不可言。白居易寫過一首詩:“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兩袖舉,回雪飄碸轉蓬舞……”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盛況。

056、交際舞的由來

“交際舞”是從民間的農民舞蹈發展來的。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民間舞蹈分為兩支。在以宮廷文化為中心的封建王朝時期,民間舞蹈的一支上升為宮廷舞蹈。在以都市文化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時期,民間舞蹈的另一支變成了交際舞,作為市民的休閑娛樂活動。農民冬閑或節日的舞蹈,大多以八人四對為形式,步法多“走步”、“跑跳步”等。

到了20世紀,歐洲的傳統民間舞步,典型的如“馬祖”、“休提士”、“華爾茲”之類發掘殆盡,美國黑人的“爵士舞”應運而生。以後舞蹈種類又繼續豐富,傳入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倫巴”、巴西的“桑巴”等。這些舞步大都有一定生活依據:“倫巴”舞步源於頭頂重物轉步時換重心的節奏;“桑巴”則是模仿棕櫚臨風搖曳之狀。

057、芭蕾舞的由來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譯。1489年,在米蘭大公加裏阿諾和阿拉貢的公主伊薩貝爾結婚的喜宴上,出現了以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相結合的新節目,穿著神話人物服裝的“眾神”載歌載舞地活躍在整個宴會上,充分施展了藝術家的才能,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這種形式的表演藝術傳到法蘭西後,更是風靡一時。從此,這種形式的表演便被人們稱為“芭蕾”。

到了19世紀,芭蕾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並形成了意大利、法國、俄羅斯三大流派,《天鵝湖》、《吉賽爾》、《仙女》、《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許多經典作品就是在這時產生的。在當代,芭蕾和現代舞的結合又賦予芭蕾以新的生命,產生了“現代芭蕾”。

500多年過去了,芭蕾已經發展成為運用獨舞和群舞,附加音樂、布景等手段,表現一種詩情畫意,或一連串概念、一個故事情節,令人賞心悅目的劇場藝術。

中國芭蕾曆史較短,大約是20世紀50年代從蘇聯傳入的。我國第一個演出芭蕾舞劇的是裕容齡。1902年在法國的巴黎大歌劇院中,由她擔任主角,演出了《希臘舞》和《玫瑰與蝴蝶》。

058、探戈舞的由來

探戈舞,它的步伐剛勁有力,進退成直線,節奏頓挫有致,被稱為舞中之王。

大約1880年,探戈舞由布宜諾斯艾利斯下層的居民跳的米隆加舞演變而來。到了20世紀初期,探戈舞才開始被社會公眾認可,1915年,這種舞風靡歐洲上層社會。

早期的探戈舞活潑歡快,到大約1920年時,音樂和歌詞都變得憂鬱感傷,舞步也由原先的充滿活力變為平穩的交際舞步。如今,探戈舞已成為阿根廷的標誌之一,和足球、烤肉並列為該國人民的三大愛好。

059、迪斯科的由來

迪斯科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以後在歐美的舞廳逐漸流行。

迪斯科是一種放送流行歌曲唱片供人跳舞的夜總會的簡稱,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流行音樂及以扭胯為基本動作的舞蹈的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