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女職工的心理健康
1.女性心理健康的標準
對環境能充分適應
要想生活得愉快,心理就得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並且要盡快適應環境。
能正確了解自己
女性立身現代社會,不僅要正確認識社會,而且也要正確了解自己;隻有正確了解自己,才能在需要適應的地方調整自己、調控自己和完善自己。這是女性健康心理的標誌之一。
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心理健康的女性能正確衡量自己,根據自己的條件,確立生活的目標。
能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一個心理健康的女性,應能保持行為動機與所達到的目的具有一致性,精神狀態或情緒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
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作為心理健康的女性,應善於虛心學習、積極求教、勤於思考。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女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因為人際關係的好壞,不僅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所以當代女性應掌握好人際關係的處理藝術,以增進心理健康。
能文明發泄不良情緒
心理健康的女性會采用文明的辦法來消除心中的不滿,帶來心理重點的轉移,於是不良情緒得到宣泄,又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人生。
能維護集體,發揮個性
心理健康、品質高尚的女性,總是要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來維護集體利益、愛護集體聲譽,把自己和集體緊密聯係在一起。
能遵守社會規範,基本需求適當
遵守社會規範,是任何女性的行為準則。一個心理健康的女性,她的行為是不會超越社會道德規範的。
2.培養健康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最快樂的適應情況。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種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麵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麵能為本身帶來快樂。社會環境、個人心理的協調平衡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標準。
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
情緒穩定
心理健康首先得保持情緒上的穩定,要能抗拒一定的精神壓力,要學會自我宣泄法。當你正滿腹悲哀,或者是一腔怒火時,你又不得不去參加一個宴會或者是一個舞會,那麼你千萬要注意,不要將內心的苦悶、悲哀、憤怒流露在自己的臉上。
女性的性情往往較男性脆弱而易激動,因此,必須平時習慣地加以訓練、控製自己,以免偶然遇到意外的驚喜或慌張而讓人貽笑大方。
正確認識自己
許多人都認為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莫過於自己本人了,這其實是錯誤的,好高騖遠或自暴自棄、灰心喪氣,都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缺點、能力大小的表現。
正視現實
順境和逆境乃人生旅途中的常事,能正確認識形勢,勇敢麵對勝利或失敗,不逃避、不迷戀、不超越。
具有接受能力
具有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能力。
具有社交能力
在當今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要做到不欺詐他人、尊己尊人、不卑不亢。
具有獨立性
遇事自己動腦筋,辦事憑理智,既有獨立見解,又能傾聽別人意見,敢作敢當,不畏不懼。
具有遠見性
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誘惑,而放棄一些有長遠意義的目標。
具有自控能力
使自己的意誌努力服從理智,自覺支配自己的欲望,這是心理健康的最高標誌。
來自內在的健康心理,可以使我們達到健康、活潑和樂觀的境界,體現出美好的氣質。
3.怎樣講究心理衛生
人體的健康不僅是指軀體生理上的正常,而且還應當有正常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國的傳統教育自古以來都倡導培養“體魄健全”的人,這裏說“體”,就是指人的軀體或體格,“魄”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或人格。一個人有健康的身體或強壯的體格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或健全的人格同樣也是重要的。總之,隻有體魄健全的人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一個人要達到“健康”的要求,單純講求生理衛生是不行的,還要講求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應該注意以下衛生。
適應環境,改造環境
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在社會實踐中取得正確的認識,以便作正常的有效的反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幻想、不逃避,麵對現實,以切實積極的方法給以處理,在一定情況下采取心理防衛措施以緩衝矛盾,取得轉機。
自知、自愛
自知即是自己了解自己,能夠正確地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既不妄自菲薄、自我輕視,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退縮、畏懼,又不自命不凡。悅納自己、愛惜保護自己,重視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信譽和形象。自愛包括自尊、自信、自製。
良好的人際關係
正常的心理衛生應該有朋友來往,樂於助人,也能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在和別人相處時持善意、熱情、誠懇、寬容的態度。因此,能夠與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
積極勞動
人的大腦和各器官是在勞動中發展的,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充分地發展也必須通過勞動實踐。感知感覺剝奪、智能及肢體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個心理能力都會明顯降低。隻有在勞動中通過才能的運用才使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從而使人增強自信心和體驗到生活的意義。勞動不但可以加強個體與現實的聯係,而且也可以使人擺脫過分關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憂慮。
4.心理挫折的自我調節方法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不順心的事發生,而此時,悲傷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把這種挫折化為向上的動力才是上上之策,女性相對來說,心理抗挫折能力較弱,因此,更應該學會心理挫折的調節。
克製情緒
慢慢學會自製及接受痛苦的事實,在遇到意外的不幸時,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情緒,並逐漸接受這已不可挽回的事實。要采取多種方法化解內心的痛苦。不要自暴自棄,多想想那些能幫助你度過困境的人或事。
盡情發泄
將內心痛苦的感覺說出來,盡情發泄:說出內心的痛苦,會使壓抑的情緒得以宣泄,人也就漸漸恢複正常,這一點對女性來說更為有效。激動時甚至可以泣不成聲。
隻要痛苦的情緒漸漸消除,就能夠解決問題,並勇敢地麵對困境後的新環境。
化悲憤為力量
緬懷過去,化悲憤為力量:即使這項工作的困難再大,也必須從死亡或其他重大變故中站起來。強大的心理力量有時會迫使你做出很困難的決定或采取極不容易的行動。
肯定自己的信心
肯定自己的信心,以便找到生命的新義:身心上的重大傷害,伴隨著的常是生命成長的機會。這樣的變故通常會粉碎看似堅強的假象,暴露出生命的微不足道,及認清一向被奉為生活最高目標的事業、名利、權利、健康、財富等那些非生命全質的東西。
女性不能因生活有陰暗麵而否定生活美好,畢竟美好是生活的主流。
吸取經驗教訓
與別人分享共渡難關的經驗:吸收別人的經驗與教訓。當你與別人分享慘痛經驗時,你除了幫助別人之外,也同時治療了自己的創傷。
5.心理失衡的自我修補措施
引起女性心理失衡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有很多因素,如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人際關係等,這些都會使女性走進失落的世界。現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種不健康狀態,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女性必須設法擺脫心理失衡使思維正常運作,走出心靈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
人的生命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是人類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
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
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滋生失落感,能令生活更加充實,從而改善人的情緒和抑鬱心理,同時還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活更有意義。
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
可以想想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打拚的事業,在工作中遇到的酸、甜、苦、辣之事;再者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好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心靈的撼動;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為子孫後代造福。最好要有一門愛好,無論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集郵、藏幣,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
保持心情寧靜
麵對大量的信息,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信息,提高應變能力,將眾多信息予以分類歸納、綜合判斷、分析研究,使其條理化,這樣就可避免信息飽脹感和互相幹擾感。
適當變換環境
人在一個過於安逸的環境裏反而容易誘發心理失衡,而新的環境,接受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以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亦可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係
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另外,要充分認清自身價值,意識到個人對他人、集體、國家的貢獻,這樣可減少心理失衡。
6.消除消極的心理失落情緒
有的老年職工整天惶惶然若有所失,情緒低落,時間長了,就會變得焦躁易怒,性格孤僻。這不但對她們的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加速衰老;也使兒女、親屬和周圍同誌不好接近。這樣,就使老年人更加孤獨寂寞。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得從防止這種若有所失的失落心理做起。這除了有關部門和單位安排組織老年人多參加一些活動和家人多給予關心照顧外,從老年人自身方麵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盡量豐富生活內容
過去由於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自己的興趣愛好,忽略了自己的才能和特長。離、退休以後,有了閑暇的時間,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滿足自己各方麵的愛好。如釣魚、養花、音樂、戲劇和攝影、下棋等等,以豐富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擴大生活麵
適時的探親訪友,與老友親朋談談心裏話,既可聯絡感情,又可抒發情懷。參加原單位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還可以參加住所附近的社會活動,包括街道、居委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如老年俱樂部、老年活動室、讀書會,參加老年大學或老年學校學習,不僅可以學到新的知識,而且擴大了接觸麵,進入新集體裏,那裏有許多來自各方麵的同齡人,有共同的話題和生活節奏,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歡樂。
向“老有所為”方向邁進
從原來有的專業知識、工作經驗、技能特長和本人的健康狀況出發,自覺地適應社會需要,不考慮原有地位,不計較工作報酬,誌在發揮作用,為社會多做貢獻,使晚年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這樣的老年女性,也會受到社會的歡迎。對老年女性自身來說,重新生活在集體之中,必將生活得更充實快樂。
7.防止驕傲和自卑的心理
知識和才能,擁有的財富和權力都可以是驕傲的本錢,甚至對自己的姿色和風度都可以驕傲一番,因此,具有這些優勢常常會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或脾氣暴躁。而個人無經濟收入,沒有一技之長,職業、地位低下,往往又成為自卑的誘因,為此,她們沮喪、害怕、鬱悶、焦慮和不滿。這些情緒大大損害著健康。
驕傲和自卑,如同一個人極度興奮或極其悲傷的刺激一樣,同樣能使人的體內各器官出現相同程度的緊張或虛弱,從而致使病菌有機會侵入。一般來說,驕傲者對於人際關係是不容易處理好的,這是由於他看不到自身的缺點。於是,會覺得社會和家庭對自己設置了障礙而感到壓抑。那些自卑者常常對生活缺乏追求的勇氣,對自己缺少自信感,若再把多疑的心理、壓迫感或罪惡感融混在一起,最終這種不衛生的心理就會導致患精神病甚至自殺。
8.擺脫沉重的精神壓抑
重溫你的童年
世上之事總是有因才有果,否則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壓抑的源頭就是在童年時所受到的挫折,因此,治理好源頭,壓抑自然就會大減。
現在你努力回憶童年時父母或其他親人禁止你做的事。這種禁止有粗暴的禁止與溺愛的禁止兩大類,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所引起的壓抑效果都差不多。在列出所有被禁止的事後,寫下當時的心情。例如:
“不許和大人頂嘴。”(明明有理也不敢說)
“不要沉默不語地聽取批評,要主動認錯。”(對大人的話不可以抗拒,必須百依百順)
你可以列出許多這樣的事件,然而逐項回憶當時的感覺,去認識這些感受的失當之處,聯想當前你有哪些地方在重蹈童年的覆轍。例如:
“既然不許和大人爭辯,我現在也不能和領導、長輩們爭辯。”(大人掌握著真理)
“既然對大人的批評要主動認錯,我現在對領導、長輩的意見即使不同意,也要表現出十分樂意接受的樣子。”(百依百順是我的命)
從上麵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看出童年時的禁令在成年以後仍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現在我們要努力將它挖掘出來,然後加以認識改造。例如:
“我不和領導、長輩爭辯,僅僅是表示我的禮貌,但平靜地闡述我的觀點是我不可剝奪的權利,我應該理直氣壯地使用這項權利。”
“我決不為禮貌、尊敬、情義而顛倒黑白,如果是正確的,我就決不輕易認錯。”
以上是粗暴禁令的幾個簡單而常見的例子。實際上,粗暴的禁令是多種多樣的。此外,還有不少稀奇古怪、聞所未聞的禁令,如果你曾經遭受過,就將其列出,按上述要求一一加以改造,並努力記住這些改造後的新觀念,讓它不知不覺影響自己的行為。
另一類是溺愛的禁令,這種禁令也會導致你長大後壓抑。
“你是咱家的小皇帝,媽媽什麼也不讓你幹。”(我覺得幹家務活真有趣,可媽媽總不讓我幹,真沒勁)
“你不可以爬樹、玩泥巴,那是下等人的孩子玩的。”(我寧願做個下等人的孩子,光在家玩真沒勁)
“如果作業你不願意做那就不用做了,讓媽媽為你代勞。”(反正有媽媽幫忙,什麼事也不要我操心)
受到過分溺愛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各種鍛煉機會都被大人剝奪了,他們生活在甜水裏,可並不真正快活。他們無權選擇那些帶有挑戰性的活動,壓抑了對這些活動的欲望。這樣的孩子一旦走上社會就會感到現實的恐慌,從而產生對自身欲望的壓抑感,那麼目前要做的便是把童年未能實現的願望一項一項羅列出來,然後逐一去實現。可能你會覺得有些願望很傻,但你必須當作一項自我治療的任務去做。當然,有些活動可以有所變通,例如玩泥巴,你可以到鄉村去踏青、到海灘去遊泳,以這些方式達到重歸自然的目的。
現實分析法
現實的解除壓抑法是從觀念、情緒和行為3方麵對自己的心理進行分析。不良的觀念往往是導致壓抑的直接原因,而情緒的漠視和行為怯懦則構成了壓抑的外表。
清查你的不良觀念。你可從以下這幾個詞入手清查:我必須……我不能……我隻好……我不可能……如:
我必須高高置於他人之上;
我不能對他人說“不”;
我不可能成大器。
這些觀點錯就錯在太“絕對化”了,這些“絕對化”觀念將極大限製思想的靈活性,現在你要做的是把所有這些絕對化的觀念都改為相對、靈活的觀念,盡量減少那些絕對的關鍵詞,使之改為“盡量、可能、爭取、最好”這些靈活性較大,但又有積極意義的詞。當你以後每遇到一個挫折時,靜下心來體會自己此時的想法,如果前麵的不良觀念又出來了,你就馬上對自己說:“現在我要改變我的觀念,用積極的、相對的來替代消極的、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