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女職工的職業防護(1 / 3)

第一章女職工的職業防護

1.女職工的健康保護措施有哪些

國家製定公布了婦女勞動保護法規。1988年公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90年公布了與之相配套的《女職工禁忌勞動範圍的規定》;1992年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在第二十五條中明確規定了“任何單位應根據婦女的特點,依法保護婦女在工作和勞動時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適合婦女從事的工作和勞動。婦女在經期、孕期、哺乳期受特殊保護”;1993年又公布了與之配套的《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2001年10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其中第三十五條規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職工從事對本人和胎兒、嬰兒有危害的作業”,貫徹執行國家保護婦女的法規法令,是做好婦女勞動保護工作的重要保證。

國家衛生標準中有女工勞動保護規定。如2002年發布的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中規定:最大班女工100人以上的工業企業應設婦女衛生室,且不得與其他用室合並設置。婦女衛生室由等候間和處理間組成。等候間應設洗手設備及洗滌池,處理間應設溫水箱及衝洗器。衝洗器的數量應根據設計計算人數計算。按最大班女工人數為100~200名時,應設一具,大於200名時每增加200名應增設一具。最大班女工在100名以下至40名以上的工業企業,設置簡易的溫水箱及衝洗器。

宣傳和普及婦女勞動衛生知識。應向各級領導、勞保組織和女職工本人進行國家有關婦女勞動保護法規政策、勞動衛生防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教育,促進婦女勞動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實踐證明,這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有效措施。

開展婦女勞動衛生職業醫學科研工作。如車間空氣有害物質衛生標準的修訂與製訂,某些化學有害因素、視屏等物理因素對女工生殖、胚胎影響的研究,製訂婦女合理勞動強度分級標準,加強勞動生理、勞動心理與人體工效學的研究等。

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與婦幼保健工作密切結合。

2.職業病對女職工的健康影響

對月經功能的影響

已知有近90種職業性有害因素可引起月經異常,包括強噪聲、振動、重體力勞動,以及多種化學物質如鉛、汞、二硫化碳、苯係化合物、汽油、三硝基甲苯、氯乙烯等。

對生育功能的影響

對性腺的損傷:如接觸高強度噪聲、鉛、汞、鎘、氯乙烯、麻醉氣體等可致不孕的相對危險度增高。接觸二硫化碳、多環芳烴、烷化劑(環磷酰胺劑等)、電離輻射等,可使卵巢功能早衰或絕經年齡提前。接觸環化劑,X、γ射線可損傷卵母細胞遺傳物質,誘導染色體畸變或基因突變,易致流產。

對胚胎發育的影響:負重作業、全身振動作業、接觸高濃度鉛、汞、二硫化碳、苯係化合物、環氧乙烷及從事橡膠加工女工,接觸麻醉劑和抗癌藥物的女性醫護人員均存在自然流產率增高的危險。甲基汞、二硫化碳、橡膠生產的女工,孕期過量輻射線照射,可使胎兒先天性畸形發生率明顯增加。

對胎盤的影響:鉛、汞、二硫化碳、一氧化碳等可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對胎兒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對妊娠母體的影響

妊娠時機體對職業性有害因素如鉛、苯、一氧化碳等毒作用易感性增高。

職業性有害因素如鉛、苯係化合物、二硫化碳、三氯乙烯、己內酰胺、二硫化碳、汞能促使妊娠及分娩並發症的發生。

對新生兒、乳兒的影響

母親在孕期接觸苯,出生後嬰兒易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

產後通過父母親工作衣、鞋或體表汙染將鉛塵、苯胺染料、石棉等帶回家中也會影響嬰兒的健康。通過乳汁分泌進入新生兒體內引起乳兒中毒的毒物有鉛、汞、鎘、砷、苯、二硫化碳、多氯聯苯、有機氯、三硝基甲苯、氯丁二烯、煙堿等。

振動對女工健康的影響。如強烈的全身振動,可引起月經不調、子宮脫垂、早產、流產等。

3.怎樣保護女職工的身體健康

合理安排女工勞動

不宜安排重體力勞動和高空作業,如礦山井下作業,森林伐木及流動作業,體力勞動強度分級標準中第Ⅳ級勞動強度的作業,建築業腳手架的組裝及拆除作業,電力、電信業的高處架線作業。做好就業前體檢,患有子宮位置不正、慢性附屬器官炎症者不宜從事負重作業,有月經障礙者不宜從事接觸鉛、苯係化合物,二硫化碳等化學物質的工作。

做好女工特殊生理周期勞動保護

月經期:女工多的工廠應設女工衛生室便於女工使用。月經期女工禁忌從事低溫、Ⅲ級及以上勞動強度、Ⅱ級及以上高處作業。

已婚待孕女工:不得從事鉛、汞、苯、鎘、鈹、砷、氰化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己內酰胺、氯丁二烯、氯乙烯、環氧乙烷、苯胺、甲醛等有害物質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作業,放射性物質超過規定的作業,強體力勞動分級標準中第Ⅲ級體力勞動強度的作業。

孕期:孕期勞動保護在“五期”勞動保護中最重要,對保護胎兒質量、保護母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妊娠,使孕婦在胎兒的器官發生期(妊娠3~8周)能獲得可靠的勞動保護。孕期的勞動禁忌,在《女職工禁忌勞動範圍的規定》中有具體規定,應嚴格遵守。確診妊娠後,應暫時調離接觸對胚胎有毒性作用的作業、生產中有毒有害因素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作業,減少勞動強度,妊娠反應較重者適當減少工作時間。

產前與產後期:此期的勞動保護在於保證產前產後休假的落實。目前我國規定的產假為90天,其中包括產前假15天。

哺乳期:乳母不得參加接觸可自乳汁中排出的有毒化學物的作業以及錳、氟、溴、甲醇、有機磷化合物、有機氯化合物的濃度超過國家標準的作業。

更年期:女工進入更年期後,卵巢功能衰竭,往往伴有某些內分泌失衡的症狀出現,應注意勞逸結合。對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者其已不適合工作時,應暫時調整其工作。

4.女職工怎樣預防職業疾病

多數職業婦女肩負自身職業工作和家務勞動雙重任務,負擔重於男性。婦女又有月經、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時期,對職業有害因素具有敏感的反應,並涉及到下一代的健康。

女性的肌肉力量較弱,隻有男性的1/3,骨骼也不如男性強壯,體力勞動的負荷力較低,負重作業可引起子宮脫垂。長期、持續的立位或坐位作業,都可因盆腔淤血導致月經不調。

在一般情況下,女工不宜參加重體力勞動。女工過量接觸鉛、汞、錳、有機溶劑和一氧化碳等化學物時,可影響女性的生殖功能,育齡女工發生自發性流產和出生低體重兒的機會增加。鉛、汞、苯、二硫化碳、汽油、砷等毒物可經乳汁排出,影響下一代的健康。

對職業婦女參加接觸化學物的勞動時,除常規的職業衛生預防工作外,還應針對婦女的生理解剖特點,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和《女職工禁忌勞動範圍的規定》法令,采取特殊保護措施:育齡女工不宜接觸工業毒物,如鉛、二硫化碳等。在難以避免情況下,應嚴格控製接觸劑量;女工在月經期不得從事裝卸、搬運重物等重體力勞動和高空、低溫、冷水等野外作業;女工在懷孕期不得從事重體力勞動、強烈振動的作業,不允許接觸高濃度的鉛、汞、二硫化碳等毒物和超過衛生標準限值的放射性物質;懷孕滿7個月的女工不得安排夜間工作。站立作業的工作應設有休息座位。預產期前兩個星期,不宜參加體力勞動;女工在授乳期間,不可接觸放射性物質和可隨乳汁排出的工業毒物;女工集中場所應設女工衛生室及淋浴設施;有授乳女工的單位應專設有衛生設備的哺乳室。哺乳女工不得穿著工作服進入哺乳室。加強女工的職業衛生保健知識教育,並建立定期的健康檢查製度。

5.站立或坐位工作對女職工的危害

長時間站立,對健康的特殊影響主要是:長期站立,影響靜脈回流,下半身血液淤滯,子宮等骨盆內髒充血,引起婦女痛經等病症。孕婦應縮短站立工作時間,增加工間休息,妊娠後期應暫時停止立位作業。

長期坐位的女職工因下肢靜脈回流不暢,骨盆內器官充血,容易發生痛經,加劇盆腔炎症。也因長期坐位工作使骨盆部肌肉缺乏鍛煉,鬆弛無力,分娩時容易發生會陰撕裂,有的婦女如刺繡工長期坐位作業,背部屈曲或側彎,可形成脊柱彎曲或一側突起。

6.噪音對女職工的傷害及預防

噪聲可使中樞神經係統機能失調而致內分泌機能紊亂,出現月經周期提前或錯後,經期延長或縮短,血量過多或過少以及痛經等。以年齡20~25歲,工齡1~5年的青年女職工多見。特別是經常接觸噪聲強度在90分貝以上的織布女工,月經改變最為明顯。接觸高強度噪聲,特別是100分貝以上強噪聲的女工中,妊娠惡阻及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病率尤為明顯。噪聲對子女智力發育、聽覺發育有一定影響。

建議婦女妊娠期避免接觸超過衛生標準的噪聲。

執行《工業企業噪聲控製設計規範》,在設計新廠房時要把防噪減振工作納入其中,多考慮用吸聲材料;安裝機器布局合理、車間與車間保持一定的距離。

采取控製噪聲的技術措施以降低聲源噪聲,控製噪聲傳播的反射,如使用吸聲材料,安裝消音器,使用潤滑油,塑料製品代替金屬零件,模壓代替鍛錘,電焊代替鉚接等。

加強個人防護。從值班室去噪聲場所巡查時,或無法采取消聲、隔聲、吸聲的情況下,佩戴防噪聲耳塞、耳罩等個人防護措施尤為重要,耳塞的隔音效能可使低頻降低10~15分貝,中頻降低20~30分貝,高頻降低30~40分貝。

采取衛生措施。接觸噪聲的工人定期進行健康監護,觀察聽力變化,早期發現聽力損傷,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7.振動對女職工的傷害及防護

全身振動對女職工的影響較大,主要表現為經期延長,經血增多和痛經,還會加劇盆腔炎症的惡化和盆腔內器官如子宮等的移位,還可使孕婦自然流產。全身振動和噪聲聯合可使月經異常、產生痛經,自然流產率、早產率增加,尚可影響胎兒呼吸,甚至胎兒窒息。還可出現新生兒體重下降。

利用彈性墊和支架減振,裝置減振手柄,減少振動工具重量,消除振源強度。

加強個人防護,戴雙層有襯墊的五指手套,或有襯墊的五指泡沫塑料手套,以減輕振動和取暖。

寒冷是振動病發病的重要條件,應注意作業環境防寒、保暖,振動工具手柄溫度保持在40℃可達到很好的效果,車間的溫度在16℃以上為宜。

接振工人每2年定期進行職業性健康檢查,如患有明顯的中樞或周圍神經係統疾病,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明顯的內分泌失調和嚴重的聽力減退者不能從事振動作業。

8.高、低溫對女職工的影響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