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時下在全國掀起了傳統文化熱,這是很好的兆頭,說明隨著我國的和平崛起,偉大的中華文化也將隨之複興!但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並非隻是聽聽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心得”,也並非辦幾個“國學班”招一些咿呀學語的小孩背誦“子曰詩雲”,當然,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也並非鑽進那些灰塵蒙蒙的“老古董”裏麵細細咀嚼。我們學過去並非回到從前,而是要用“拿出”主義的辦法,非常省力地從傳統文化中拿出對我們今天有用的傳統智慧,服務於我們現代的生活。這種傳統智慧是經過幾千年檢驗了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家寶,是更適合我們中國人基因的智慧力量,這就是中國式智慧。
中國式智慧,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遺傳基因積累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成功思維模式。曆史洗禮,民族火炬,萬古長青,實戰密碼,咱們繼承這屬於自己內在巨大潛能的智慧力量創造新世紀的熠熠輝煌,構建我們的成功形態和幸福人生。
中國文化最具有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推崇。現在世界上普遍有一種說法:21世紀隻有中國文化能夠拯救世界。其實,準確地說:21世紀隻有中國文化能夠容納世界。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崇高價值。
在500年前,中國文化催生了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在200年前,中國文化催生了歐洲啟蒙運動和民主思想;在80年前,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預言,中國將給人類一個全新的希望;在30年前,英國大曆史學家湯因比預言,中國文明將統一世界;在上世紀末,李約瑟博士曾說:隻有用儒家思想解救西方的科學危機及人文危機。
因此,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無窮魅力,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挖掘其潛藏的巨大價值。所以,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充滿信心。當然,我們也不能陶醉於老祖宗的聖賢之道,而要理性地進行揚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實行科學地吸收,使之古為今用,古今結合。
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燦爛的文化奇觀。但是,近代以來,有的中國的文化人將中國暫時的衰落,歸結為中國文化。他們認為中國文化都是封建、落後的,是我們民族的沉重包袱,以至於阻礙了我們追趕世界的步伐,還堵塞了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發展道路。其實,作為傳統文化,總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優勢與短處互見。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厚實凝重,充滿智慧和真知,同時也承載著因襲的重負。中國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以來創造、傳遞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瀚無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其中能夠推動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前進的優秀文化傳統,摒棄那些陳舊腐朽的文化糟粕,這才是正確的曆史文化觀。近代中國科學文化的確落後於世界,但相對於五千年的中國來說,僅僅是短暫的一瞬。中國有很強的文化縱深,蘊含著豐富的寶藏,等待著我們去挖掘研究和發展利用。
前言中國式智慧西方文化在近代的確非常繁榮,它把生產力推到了空前的水平,使其社會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它絕不會永世長存,也不一定適應現在走向全球一體化的但又各具特色的大世界。
在今天,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希望從古老的文化裏找到我們中國人的遺傳基因,發現蘊藏其間的中國式智慧的巨大能量。
中國,畢竟是中國人的中國。我們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首先都是人的事情,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不管喝了多少洋墨水,但大家的脈搏裏還是流著鮮紅的血,我們的遺傳基因還是中國式的,我們怎麼能夠讓每一個人都脫胎換骨呢?我們既然從事的是中國人的工作,我們為什麼不研究這個中國人呢?這個中國人就是我們的主要生存環境,也是我們人生和事業的依托。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基因,所以,我們首先得研究中國文化。因此,研究中國文化,既是我們人生事業成功的需要,也是我們為人處事生存的需要。
著名的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曾經說過:“21世紀的中國不再是內陸國家,而是麵對海洋,走向國際的文化大國。如果為了國際化、現代化而喪失了自己的文化,不但得不償失,而且是人類的巨大損失。與國際接軌,但不能危害我們自己的文化。”這樣看來,研究和繼承中國文化,也是我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和發展需要。
這也許就是近年來國學文化熱的主要原因吧!那麼,我們怎樣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優秀文化呢?怎樣與現代社會生活和科學文化結合起來呢?